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数字技术背景下对电影影像本体论的再思考

数字技术背景下对电影影像本体论的再思考

时间:2022-05-15 19:15:03 浏览次数:

[摘要]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计算机应用为代表的高科技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数字技术的进步为电影艺术带来了全方位的艺术革新,电影艺术的传统美学理论在计算机虚拟技术面前遭受了空前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角度出发,针对安德烈·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的主要内容提出新的命题与思考,其中主要内容包括数字技术对于影像真实的物质本体改变和影像真实的接受心理重构等。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像本体;接受心理;奇观

电影的发展历程是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前进历程,在浩瀚的电影发展史中,每一次电影技术的革新都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鲜的元素和观念。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当电影艺术迎来了数字化背景下的虚拟现实技术,观众眼前的电影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形式与内容。数字影像技术导致了电影艺术的全面变革,在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艺术传统的制作方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电影美学理论——电影影像本体论提出了严肃的思考命题。安德烈·巴赞曾经严肃地提出了“电影是什么”的命题,而今天,数字影像技术将带领我们再次探讨电影到底是什么。

一、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科学技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密关系。“任何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电影艺术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技术发展史。”电影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艺术门类,通过源源不断地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充实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革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数字技术作为继声音、色彩之后的第三次电影技术革命,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与美学观念,为世界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1976年的影片《星球大战》成功地使用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摄影运动控制系统,通过数字化处理将电影的影响展现在银幕上,开启了现代电影技术的新时期序幕。1989年摄制的电影《深渊》中出现了由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水中生物形象,宣告数字电影影像时代的到来。直至2001年,电影《指环王》成功地采用了计算机智能动画技术,电影艺术迎来了数字时代的发展契机。“虚拟现实”这一新兴名词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影创作中。这种新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影像特性是指“它在视觉表象上具有客观世界物质现实的外观,但实际上却是人工合成的。它是一个关于现实的全新版本,一个假的现实,一个虚拟的非现实。”由于数字技术为电影艺术带来了“虚拟现实主义”,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影像不再是现实物质,影片中的人物、事物或景物的影像不再是摄影机拍摄出来的,而是由计算机生成或者数字影像的合成产物。这样,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对电影美学的重要理论——电影影像本体论势必产生重大的革命性改变,电影到底是什么?

二、巴赞与电影影像本体论

在电影发展史中,除却技术的革新如影随形,电影的每一步发展也都伴随着电影理论的鞭策与思考。其中,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理论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具有转折性的关键作用。继苏联蒙太奇理论的提出,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成为世界电影理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电影影像本体论从电影的技术特性出发,强调摄影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把电影界定为一种“照相现实主义”的艺术,摄影机通过自身的运动和胶片的光化学反应捕捉住经验世界中物体的运动,在银幕上复制出运动物体的图像。同时,巴赞指出“摄影影像具有独特的形似范畴,这也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绘画,而遵循自己的美学原则。”同时,巴赞在其本体论中,对于观众的心理分析从本体引申到了原始心理情结。他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学基础就是渴望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地复现现实的心理产物。木乃伊“情意结”迎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要求——与时间相抗衡。而总体来说,摄影比绘画的高级之处就在于“因为摄影不是像艺术那样去创造永恒,它只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电影摄影不仅具有照相似的再现空间的功能,还可以同时记录时间,具有再现现实的时空性,因而电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这种真实理所应当地包括视听真实与时空真实。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开始出现了动摇与颠覆,电影银幕上呈现出来的光怪陆离的影像或者情节,都不再是通过电影摄影镜头拍摄而成的,观众沉溺于这些影像的心理初衷也不再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向往。所以,电影影像本体论的这种动摇与颠覆不仅体现在影像本体论的物质基础上,同时还体现于影像真实的接受心理的重构中。

三、数字技术对影像本体论的冲击

(一)影像真实的物质本体改变

自1898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第一部电影短片开始,电影艺术便与“真实”紧密相随。由于电影摄影技术能够逼真地记录和复现客观世界,使得逼真性成为影视艺术基本且重要的美学特性。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认为,电影就像指纹一样逼真地反映着现实,影像与现实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需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但数字技术下“虚拟现实”的介入,使得电影影像本体论的核心基础——物质现实变得土崩瓦解。无论是《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泰坦尼克号》中的冰河沉船,还是《玩具总动员》中的全三维动画,这些在电影银幕上所展现的一幕幕光怪陆离、远古未来的场景已不再是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同一,也不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由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影像真实”。而这些影像也由客观的物质现实通过人脑想象变身为计算机处理系统中的数字指令。

“随着数字技术对影像生成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影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摹本,而是在电脑与人脑的直接关联下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动力。”电影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即可为未来影像提供摹本。2007年的《我是传奇》中,孤身一人的救世英雄要时刻面对恐怖凶残的吃人魔鬼,寻找破解人类消亡的神秘解药。2008年的《水啸雾都》采用了三维数字技术为观众描绘了一幅未来时空内,地球环境恶化,洪水泛滥给英国市民带来的恐慌与灾难。这些影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物质本体的,而是人类自身创造的思维方式带来的产物。电影也不再需要把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摆放于镜头之前来力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本体。现实与影像之间的对应关系瓦解后,关于影像本体论的理论基点便被动摇和改变了。尽管巴赞在后期

也意识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再现,因此他又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中,巴赞力图说明电影虽然不可能完全等同与实现,但应该不断地向现实靠拢。然而这种以物质现实为主要基础的“渐近线”理论也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而备受挑战。

数字化影像产物的不断涌现,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摹本的“真实再现”,影像的物质本体没有真实的依托,但是,电影却好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了。这说明,在电影影像真实的接受过程中,观众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重构。

(二)影像真实的接受心理重构

巴赞认为,电影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类内心固有的“木乃伊”情结,人类内心要求镜头保留时间的真实与空间的真实。巴赞提出用长镜头摄影与景深镜头来取代和对抗传统的蒙太奇手法。我们可以看出,巴赞的影像本体论主要来源于一种心理的真实,或者说主要是一种感知的真实。“我们用现实的幻想取代了客观现实……这是一种必然性的幻想,但是,它会很快使人迷惑,失去对现实本身的知觉,在观众的脑海中,真实的现实与它在电影中的表象合二为一。”但是数字技术的进步引发了数字电影的兴起与蓬勃,数字电影为我们带来的游戏心态,是对视听奇观的享受而不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观众明知眼前的星球战役、自然灾难等种种奇观是虚拟生成,却还是乐于沉迷其中,啧啧称赞。这就说明,数字时代不仅造就了新的电影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从未有过的数字时代的观众。而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发现观众接受心理的改变对影像本体论的心理基础也造成了巨大的重构,即对现实理念的重构。

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数字影像,可以做到与原型分毫不差,许多从未企及的图景可以表现为可视形象。有专家学者为这些可视现象重新命名为电影奇观,他们认为电影奇观是指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数字影像充实了抽象世界的框架,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意念的变为现实的。不止如此,数字影像还以极为形象的形式虚拟出一些不复存在于现实的场景。我们不禁感叹:数字影像的确使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真实,它增加了我们对真实的把握,又削弱了我们对真实的不懈苛求。虚拟真实就是对利用计算机去模拟人类的感觉世界,同时对感官与神经进行刺激。从受众美学的角度分析,数字电影技术所营造的视听奇观符合观众对视听效果的需求,观众的审美需求是电影创作者自然地选择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也相应地刺激了观众对视听效果更高层次的要求。

当镜头内的画面已经不再是真实的物质本体的存在,当观众接受心理已经改变为对于奇观影像的沉迷与所求,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巴赞的影像本体论面对数字时代的数字影像技术的时候,摄影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已经不能再用来佐证电影艺术的真实本性,数字技术结束了影像本体论时代。那么,接下来,如何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继续保持电影的艺术性,将成为电影创作者、电影理论学者的新命题。

[作者简介]官春洁(1977—),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长春工业大学信息传播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美学;梁岩(1977—),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吉林艺术学院新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

推荐访问:本体论 影像 思考 数字 背景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