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袁晓波:做中国最好的传媒企业

袁晓波:做中国最好的传媒企业

时间:2022-05-14 08:00:07 浏览次数:

在电视剧行业,袁晓波创下的“第一”不在少数。

十多年前,一部电视剧《戏说乾隆》造成万人空巷;《天龙八部》、《情深深雨蒙蒙》、《射雕英雄传》,接连创下收视奇迹成立东方传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被称为电视剧制作行业的“航母”;这一切的缔造者就是全国青联委员袁晓波。

现在他又有干崭新头衔;北京众乐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这意味着以往的辉煌已成为过去,现在,不安分的袁晓波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如何将传统的传媒内容制作产业与新媒体嫁接并资本化运营。

“东方传奇”的辉煌与无奈

在电视圈里,袁晓波与“东方传奇”,是两个同样响亮的名字。

在电视剧行业闯荡多年之后,袁晓波对这个圈子很是了解。“做这一行的都是小公司,多而散,大家各自为战,作品题材重复,资源浪费。”

因此,当广电总局提出“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若干家有实力、有影响 有规模、有竞争力的节目制作公司”的政策时,袁晓波率先迈出了第步。

2005年,他以自己的上海艺诚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联合另外三家电视剧制作单位,共同斥资成立丁东方传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

随之创下了几个第一:广电总局首家民营制作规模化试点单位;第一家成立之初就获准颁发《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第一家直属广电总局管理系统的民营制作单位。

为了合理控制风险,袁晓波提出原有公司还继续存在,其中光线传媒和金天地两家公司还可以经营与“东方传奇”相同的业务。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也要为大家想好后路。

“东方传奇”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剧本、导演、演员都有强大的储备仅购买剧本就花费800万元。两年内,“东方传奇”先后拍摄了《雪山飞狐》《A计划》,《红拂女》、《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8部电视剧,数量与质量都遥遥领先,媒体称之为电视剧制造业的“航母”。

而今天,谈起“东方传奇”,袁晓波说的最多的却不是它的辉煌。显然,在组建之初,袁晓波对它的期望更高,他脑海中的规模化,并不是多拍几部电视剧而已,而是能否开拓电视剧制作行业新的发展之路;能否融资、上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公司,但在这一步的探索中,却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首先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也就是电视台的播出时间有限。即使有更多资金注入更多项目储备但由于市场容量的限制,也很难有更大程度的发展。

市场容量并不是制约这一行业的惟一因素。袁晓波曾经请数位专家为“东方传奇”会诊。电视剧制作行业没有稳定而快速的现金流,一部电视剧通常要两三年才能完成回款。更关键的是“向电视台收钱是很难把握的事。”

“电视剧制作公司还有一个通病是账目不清,有的公司干脆就没有账目。”这也决定了要融资、上市是不可能的,这些行业“硬伤”在短期内很难突破。

“当然,‘东方传奇’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东方传奇”还是行业内的“老大”,还在按部就班地出品电视剧,而它的创始人袁晓波,已经开始了向新领域的探索。

“新媒体的主力不应该是‘胡戈’们”

北京众乐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个2007年3月份成立的公司在百度上还搜索不到它的身影,它的主要业务范围是TMT(数字新媒体)。袁晓波在介绍新公司时,WAP、P2P、VC……一串串名词不停冒出来,俨然已经是个新媒体的专家。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媒体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在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让敏锐的袁晓波看到了机会。作为传媒内容制造者,我们能做的不只是电视剧。既然电视台的接纳程度有限,为什么不试着和新平台嫁接呢?

网络媒体如网络电视,播客Flash、电子杂志等越来越多地开始受到关注,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也正在走向成熟。电信行业开始为手机用户提供视频娱乐等产品。IT和电信这两个行业都在更多地向应用,信息、服务、娱乐等方向转型。

这两种媒体以前一直是搞技术的人在做,没有太多内容制作的主力介入转轨还没有完成,传统的电视电影创作和经营者还没有关注到这些领域。

第四,第五媒体的制作人才主力不是胡戈这样的人。这是袁晓波的判断。

他们是创新者,是引爆流行的催化剂,但并不是主力,业余的创作者凭借的只是兴趣。要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还是需要资金、技术、专业人员和深入的思维。这样它的生存能力才更强。才可以长期发展。

袁晓波心中的最佳结合方式是“搞技术的人+明白新媒体特性的人+传统媒体制作人员=一条对大家发展都有利的路。

他和“众乐时代”就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比如说,拍了电视剧,同时可以衍生出“搞笑版”、“网络版”……可以生产针对手机用户的“3分钟”短剧,一个连续的故事,每天一集发送到客户手机上。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不同就是个性化服务,知道每个人的需求。通过节目产生互动,使普通消费者变成商业客户,这是传统媒体做不到的。

更重要的是,TMT行业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资本运作方式。如果有良好的盈利模式这样的公司就完全可以找‘风投’,或者上市,在资本市场上驰骋。

尝试已经进入实践,,我们在湖北建立了试点,10个地级市都在做我们的GAME秀节目。通过互动类型的游戏,可以把客户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厂商。这可以算是一种商业调研,这些客户资源就成为潜在的消费者。

这又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而对于袁晓波来说,开拓和创新正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不害怕未知,他怕的是一成不变。

一脚踏入电视圖的文艺青年

二十多年前,袁晓波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

典型的优秀学生加活跃分子,担任学生会主席,参加全国的大学生唱歌演讲比赛,都拿第一;他曾组织首都高校的戏剧节,足球赛……还被选为海淀区人大代表。

这个活跃的青年学生,引起了当时北京市有关领导的关注。后来他成了广电部副部长的见习秘书,开始跟着领导参加全国各地的电视节、电影节,开幕式。“一开始就站在了这个行业的顶层。”

之后因为要下基层锻炼,袁晓波到了北影厂任团委书记。一心想学点儿业务的他,又主动申请到了电视部,他的工作就是打水、扫地、接电话,也曾熬一整夜为领导买火车票,就这样过了大半年,机会终于来了。

北京一家茶叶厂商想通过北影广告部上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当时,上中央电视台广告比登天还难,没人敢揽这个活儿。袁晓波毛遂自荐:“我去试试吧”。虽然没人觉得这个年轻人真的能做成但是既然没人有办法,就让他

试试吧。

于是,便有了袁晓波在中央电视台广告部门口长达一个星期的“蹲点”。一早就去门口等着,人家都下班了他才走。观察了几天把所有行情都摸熟了,袁晓波开始采取行动。

“我看上去最好说话的去谈”。碰了几个或硬或软的钉子后,终于有个业务员被袁晓波打动了。于是,广告部的账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几十万元。从此,领导对袁晓波刮目相看。“反正广告没人做,你就来负责吧。”这样,袁晓波成了北影厂的广告部主任。

命运垂青于你的时候,躲都躲不过去。袁晓波的第二个机会很快到来,当时,台湾的某影视公司跟北影厂合拍《戏说乾隆》,对方答应以5万元/集的价格卖给北影。领导想做,但又没把握,开会讨论的时候,一片沉默……袁晓波站起来拍了桌子:“怕什么,先拿下来我负责卖给50个电视台!”回想起来,袁晓波也不知道当时的信心从哪儿来的。

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戏说乾隆》中的一分钟半的广告为北影赚进240万元。

《戏说乾隆》播出后,火遍大街小巷。这种“用历史的发展观诠释给现代人看”的方式开创了一个“戏说剧”的先河。这个成功的模式贏得了观众,接下来的《戏说乾隆》续集、《戏说慈禧》,每部都有五六百万元的广告进账。这几步下来,广告部成了北影厂的“大富翁”。

此时的袁晓波对代理电视剧的模式已经驾轻就熟。因此,当他下海自己创办公司的时候,已经游刃有余。虽然从零开始,注册资金都是跟朋友借的,但是靠这一模式,他很快实现盈利。面向100个电视台,产供销一条龙,“先拉广告再付钱”。代理了五六部电视剧,都很成功。袁晓波的原始积累,也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

年轻的袁晓波在业内开始崭露头角。一次出差,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的领导在机场叫住了他“愿不愿意到我这里来,当节目代理公司的总经理?”对于只有30岁的袁晓波来说,这当然是个很有吸引力的机会,在这个岗位上可以了解全球市场,以及跟国际接轨 合作的方式。

接手时,公司账上有600万元资金3年后,袁晓波离开公司时账上资金是8000万元,营业额是两亿五千多万元,利润是3000多万元。每年都翻番。

袁晓波说:“自己做过公司,所以也把这个公司当作自己的来经营,”但这种管理方式也让他得罪了一些人,“我批评任何一个员工他都可以去找领导闹,结果领导要我“注意团结”。

渴望有更加适合自己的环境,袁晓波接过了九州音像出版社递来的橄榄枝。

在“九州”袁晓波放开手脚,拍出了《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京华烟云》等一系列精品剧。如今,袁晓波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的论文题目是:《基于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传媒集团的资本运营和风险规避》。

“为这个行业去做点什么。”这是袁晓波提到最多的话题。

不安于现状似乎是溶解在他血液里的特质。曾获得首届“首都十佳创新设计金奖”的袁晓波,“不希望十年后的生活状态现在就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对他来说,“完美的生活是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成功与否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享受创造与奋斗的过程”。

推荐访问:最好的 中国 传媒 企业 袁晓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