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中国妆饰艺术的历史脉络

中国妆饰艺术的历史脉络

时间:2022-04-10 12:13:15 浏览次数:

[摘 要]

文章介绍从原始社会至清末时期中国历代妆饰形式的发展变化,简要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美学、哲学思想对妆饰变化的影响和导向,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在妆饰方面的体现。

[关键词]

时代精神 妆饰

“妆饰”包括了化妆、发饰和佩饰三大部分。一个时期的妆饰与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密切关系,而社会风尚又包括了此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礼制、哲学、信仰、审美思想等。所以从“妆饰”也可以探索出一个时代的经济兴衰和文化导向。

中国的“妆饰”文化几千年来发展变化丰富,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之分,人们为了狩猎,将脸部、身体进行涂抹绘画成动物的颜色、插上鸟羽或动物的角、装上动物的尾巴来隐蔽自己。为了求偶,男人会绘面,并用玉玦、玉佩、象牙梳、骨质或玉质项链装扮自己。从以上方面可知道此时的化妆主要是纹面、纹身,装扮动物形象。发型有披发、束发、断发、辫发,跟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对应的。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文明发展,又出现了在头顶束发髻,在发髻上插发筓,有顶髻和两个椎髻,原始人的妆饰文化又进了一步。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由开始走向灭亡、并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夏商时期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此时的化妆术没有明确的形式记载。周代则是一个尚礼、尚文的朝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文学、哲学、美学、史学都异常发达,妆饰也由此出现。此时人们把女性的内在美即才能、智慧、礼仪、修养、道德称为“德”;把外在美,即形体美、容貌美称为“色”。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然强调德与色的统一,但德与色发生冲突时,则强调重德轻色,提倡“以礼制欲”。主张文质彬彬的美,以中庸平和为美,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而此时的道家代表又提出老子的美学观点“大巧若拙”、“自然无为”、“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倡“全德全形”为女性美的最高境界。“全德”指具有道高精神——清心寡欲,虚静谦聪;“全形”则指在形体上保持完整,反对雕饰。在《楚辞.大招》中对舞女有细腻生动的描写:“朱唇皓齿,嫭以姱只。……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稺朱颜只。……曾颊倚耳,曲眉规只。……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所以就总体风格来说,夏商周的妆饰是比较素雅的,面部敷粉,但不施朱,以粉白黛黑的素妆为主。发髻则流行左高髻,也有后倾的“银锭式”和“马鞍翘式”发髻。周文王时喜欢女子髻上加珠翠翘花,其髻高名曰凤髻,又有云髻凤钗步步而摇,又曰步摇。因此这个时代可以称之为“素妆时代”。

秦代是封建礼制草创的时期,建制很短,所以并没有完全摆脱前朝的影响,只是由素妆慢慢转换为红妆。《事物纪原》中的“秦始皇中,悉红妆素眉” 大致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红妆”已取代了周王朝的“素妆”。从《中华古今注》中有描写“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升天”,可看出受秦时“神仙观”的影响,发髻流行高耸的神仙髻等。至汉代,汉承秦制,在文化方面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汉代将秦代封建礼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关于汉初,《妆台记》中记录“始皇宫中悉好神仙之术,乃梳神仙髻,皆红妆翠眉,汉宫尚之。……”到了西汉中、后期和东汉时期,贵族追求奢靡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加上与邻国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加强,国内各民族间来往的频繁,致使妆饰也更为丰富多彩起来。在面妆方面,红蓝花的引进,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流行起各式各样的红妆,当时的红妆就有慵来妆、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等。《赵飞燕外传》记载:“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粧。”。汉代女子发式发展的非常成熟,发髻千姿百态,不过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盘于头顶的高髻,一是垂于脑后的垂髻。有飞仙髻、九环髻,同心髻、椎髻、垂云髻、堕马髻等。不论梳高髻还是垂髻,汉代妇女都喜爱从髻中留一小绺头发,下垂于颅后,名为垂髾,并将鬓发都修剪为直角状。秦汉时期还出现了面饰:花佃、面靥。花佃的形状很多,大多以云母片、昆虫翅膀、彩色光纸、鱼鳔、丝绸、金箔等为原料,制成圆形、梅花形、鸟形等诸多形状贴于眉间,色彩斑斓,十分精美。面靥,又名妆靥,是描于酒窝处的红色小圆点。汉代还开辟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据《后汉书》等史书中记载的眉形有八字眉、翠眉、蛾眉、远山眉、长眉、阔眉、愁眉等样式。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妆扮是一种俊逸秀雅之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南北迁徙,民族错居,社会危机日益尖锐。汉代以“仁”为本的儒学思想被道家的玄学思想所代替。魏晋人在思想人格上追求自由,力图解脱儒家礼法的束缚,使得魏晋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都具有了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在逍遥的风格以及对自然的崇尚。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妆饰文化呈现出一派求新求异,充满自由创造的崭新景象。创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奇妆扮,如“斜红妆”、“鹅黄妆”、“寿阳妆”、“碎妆”、“紫妆”、“黄眉墨妆”、“佛妆”、等。在发式方面,高髻广为流行。创造出了灵蛇髻、飞天髻、螺髻、惊鹤髻、撷子髻、丫鬟等十多种样式。另外,由于天下大乱,使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其同来的文学、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绘画、服装、妆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佛妆”和“飞天髻”、“螺髻”等。高髻不仅可以衬托女子的花容,还可使女性显得高贵妩媚。在眉形方面,蛾眉与长眉仍然流行,这应该是和发型相适应的。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便体现了东晋时期的典型妆饰。

隋唐时期,由于隋朝建制较短,隋文帝取得政权后,提出尚俭,因此隋代无论是服装还是妆饰都是简约的,整体妆饰不如魏晋。

唐代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鲜明,内涵丰富、兼容并包,开拓进取。美学理想,雄强奋发,雍容华贵,百花齐放?(《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卷,陈望衡著)。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的“妆饰”,以其丰富的样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呈现出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景象。其妆饰文化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将中国古代妆饰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最高峰。在我们现代看到的很多关于唐代的影视剧,都可以感受到唐代的雍容与华美,形成了一种“盛世唐朝”的印象。实际上,唐前期由于受隋代简约风格的影响,女性追求的是一种健康、俊朗之美,眉式崇尚浓阔,发式高耸但无珠翠、发梳。到唐代盛期,因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宫中女性开始追求风腴之美,浓艳的红妆才成为流行的主流。面饰也造型各异,色彩浓艳,且多种面饰同时妆饰。欧阳炯《女冠子》中写道:“满面纵横花靥”成为唐代的时尚。唐人对眉毛极为重视,其他妆饰可以不施,惟有眉是非画不可的,画眉几乎成了化妆的代名词。唐玄宗命人画了《十眉图》,长眉、短眉、蛾眉、阔眉交替流行、开辟了历史上最为丰富的眉形时代。点唇样式虽然丰富,但仍是以小巧圆润为美。发式方面突破了初唐的简约之美,而代之以珠翠满头,富丽雍容。此时女子多为两鬓抱面。这种张扬而个性的审美意识,与当今的“盛妆似素颜”的简约低调相比,似也有一番直白与天真。自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开始日趋腐朽,统治阶级穷奢极侈,因此中晚唐的妆饰风格更是富丽堂皇、穷奢极侈,并逐渐追求一种病态的、慵懒的妆饰美,呈现出一种颓废的享乐之态。发式上流行抛家髻、堕马髻、乱髻等,这可能也预示着唐代宫人百无聊赖的一种末世心境,也预示着唐朝在走向衰败。

宋元时期,哲学上宣扬尊古、复礼、妇教、提倡“存天理而灭人欲”。受这种道学思想影响,宋代开始追求“理性之美”。 美学思想也趋于成熟,北宋范温的《潜溪诗眼·论韵》中提出“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在绘画诗文方面都力求有韵,喜用简单平淡的形式表现绮丽丰富的内容,造成一种回荡无穷的韵味。这种美学意识反映到女性的仪容妆饰上,就表现为明显摒弃了唐代的浓艳华丽,而崇尚淡雅自然的薄妆;元曲中也有“飘渺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的咏叹。当时的薄妆有飞霞妆、慵来妆、檀晕妆,契丹族当时则流行一种“佛妆”(北宋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记载:“北方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虽然妆饰素雅,但“面花儿”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各种各样的“面花儿”妆饰于额心、双靥以及两颊。标准的宋代皇后面妆,在额心、双靥以及近鬓的颊边,都要贴饰珍珠的面花儿,形成一脸珠光。《陈氏香谱》还记载了用十味香料研末,调成糊,然后用木范做成小花,晾干后做成香氛浓郁的贴面花钿。《妆台记》中记载:“宋淳化间,京师妇女竞翦黑光纸围团靥,又装缕鱼腮骨,号鱼媚子,以饰面,皆花子之类耳”。此时的眉妆则以纤细秀丽的娥眉为主。宋代妇女流行高髻,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人诗句中有“门前一尺春风髻”的咏叹。发髻有朝天髻、同心髻、不走落、危髻、芭蕉髻、盘髻等。还喜欢在发髻上插以春幡,黄金、翡翠、玉珠头钗以及戴冠,尤其是各式应时的鲜花花冠等饰物。元代蒙族妇女则多椎髻、辫发、姑姑冠等。不过,宋元时期妇女的妆饰整体上还是给人一种清雅、自然的感觉。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成熟与终结的阶段,美学思潮中出现了“心学美学”。强调以表现人纯真的自然本性的美学理想,反对理学桎梏,进一步肯定人的情与欲,推崇阳刚之美。一反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的审美标准与审美思想。受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明清女子虽仍以红妆为主,但妆饰风格整体趋于简约、薄淡。又由于当时的缠足风、拜足风使人们将面妆的妆饰降到了最低,甚至连风行几千年的面饰也不见了。明清时期的眉妆变化不多,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便是“两行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曹雪芹笔下有很多人物都描绘了眉毛。如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清代由于女性的地位低,女子形象则是一副弯弯细眉,前高后低的低眉顺眼、楚楚可怜之状。唇形仍以樱桃小口为美,在宫廷中还流行一种上唇画满,下唇只点中间一点的唇形。面饰在明代还略有流行,至清代则很少有人佩戴。明清时期的发式已没有宋元时期那么高,明代流行牡丹头、盘龙髻、杜韦娘髻、松鬓扁髻、一窝丝等,至清代又流行了荷花头、钵盂头、大盘头、发髻、螺髻,满族则流行一字头、大拉翅等。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妆饰是中国古代妆饰从繁到简的过程。

清王朝的灭亡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外来文化的侵入使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时代的精神烙印仍旧在妆饰的变化中闪现。

参考文献:

《美学大辞典》朱立元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年

《中国历代妆饰》李芽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年

《文明的轮回》诸葛凯等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年

《服饰心理学》华梅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年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人物形象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编号08D10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蒋晗玉

推荐访问:妆饰 脉络 中国 艺术 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