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古城健康守护人

古城健康守护人

时间:2022-04-05 10:28:44 浏览次数:

近年来,寿县疾控中心、CDC这些陌生的名字逐渐被寻常百姓所熟知,而被其取代的寿县防疫站这一名词业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寿县疾控中心所担负的维护群众身体健康的职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为创造全县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民健康方面,寿县疾病控制中心这个坚强堡垒,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应对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第一线,为打造平安寿县,护卫人民群众健康,努力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非典,突发在暮春

2003年5月,正是莺飞草长的季节,春光无限好,八公山上榴花灼灼,古城人民在平静安详中沐浴着融融春意。这夜,万物睡意正浓,古城寿州也沉睡在这浓浓春色里。

“叮铃铃,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时成立的“非典办”响起,把当班的王正友的睡意驱赶得无影无踪。电话告知,一辆满载乘客的大巴车正从非典重疫区返回寿县,旅途中,车上有一人突发高热,情况万分紧急。

疫情似火情!小王立即拨通了时任卫生防疫站副站长、同时也是县政府抗击非典卫生部门技术负责人蔡传毓的电话。蔡传毓接到电话,立即指示:“我马上到!请通知各应急小分队集结待命!”蔡传毓火速出发,不到十分钟,他和站内疫情应急处理小分队成员已迅速集结到位。此时,风雨交加,大巴车正在合阜路上颠簸,而出发的疫情处置车亦在乡村便道上摇摆不定。半个小时后,到达现场,疫情指挥部将车上患者即刻转移,护送到专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

根据防控非典工作的需要,整车人需要立即隔离,疫情应急小分队的工作人员从理解回乡人归心似箭的角度出发,晓之大义,他们很快便做通了车上旅客的思想工作。救护车和大巴车一前一后,摇摇晃晃驶到隔离地点——一座废弃的旧厂房。这个被弃用多年的旧厂房除了有电,徒有四壁。所幸当时寿县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已经筑成全民防治非典的坚固防线,隔离地所有后勤保障皆由当地政府主动担责。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被隔离人员的衣、食、住所需物品全部到位。

剩下的事情更重要,该疾控人员上“战场”了。当时大雨滂沱,条件有限,仅有的几套隔离防护服,根本不能保障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应急使用,就赤膊上阵吧,雨衣、雨靴成了中心“流调”人员(现场做流行病学调查的疾控人员)的防护服。整车消毒,驻地宿舍消毒,人员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划分隔离区……外面的雨在下,屋内的疫情应急队员也被汗雨湿透了衣服。

是年,刚刚从皖南医学院毕业的王正友,亲历了这场无硝烟的战争。难得消闲时刻,他乐观地和同事们开起了玩笑:“但愿车上的发热病人只是疑似病人,不然,我们这支队伍可要享受和这批乘客一样的待遇啦,正好隔离休整两个星期。”这句玩笑话,细想起来也是一句祈福的话,同时,也印证了非典应急队伍疲劳至极的状态。为病人献上最美祝福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时间去休整,前方正有一个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在等待着他们……

全国各地非典疫情形势严峻,寿县在外打工返乡人数也一天天增加。许多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采取各种方式返乡,给寿县的非典防控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压力。这场战斗必须打赢,这对疾控中心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突发的灾难,疾控中心的健康卫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一张张请战书表明了他们战胜病魔、捍卫健康的信心和决心。作为现场疫情处置总指挥,蔡传毓同志挑起了这份重任,他带领疾控中心一支支专业技术团队,完成了这场抗击非典的攻坚战。他们用汗水甚至是生命,捍卫着全县134万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幸福。

由于全县人民众志成城,由于疾控卫士的忘我付出,寿县取得了防治非典的全面胜利,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典期间,某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的杨先生返回寿县,公司安排他和同行的两人自行在宾馆隔离两周,在此期间,家人不能相见。每日,前去健康访视的疾控“流调”人员,是他们见到的家乡亲人。非典结束后,他们给疾控中心送来了锦旗,锦旗上书——“共抗非典 大爱无疆”。

“这就是我们所服务的人民群众,像我们脚踩的大地,哺育着生命,哺育着文明,知恩图报,令人感动,让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方向感,找到了价值和意义。”蔡传毓向我叙述抗击非典的往事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深挚的鱼水之情,激励着寿县疾控事业走过了55年的风雨历程。在重大疫情诸如甲流、手足口蹄疫、禽流感等等袭来之时,他们将生命安危置之度外,奔赴全县各地。资料显示:2009年,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004例,发病率为231.08/10万;2010年,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698例,发病率为319.52/10万……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往往也最能说明问题。可以想见55年间,类似这样的春夜应急行动,他们会出征多少次。他们救助的步伐,早已踏遍了寿州每一寸热土。

经过他们的努力,寿县,这个名播在外的传染病高发老疫区,如今已跨入疾病预防控制先进县区行列。

成长,在时光之溪

据《寿县志》记载,1956年,根据政务院167次会议精神,寿县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寿县疾控中心的前身——寿县卫生防疫站,隶属寿县卫生局。2005年,撤站成立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沙果巷是寿州城内七十二巷中的普通巷道,县防疫站就在这条巷子里,承担了从1956~2009年53年间全县的疾控工作,这条巷子也因此成为寿州名巷。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到来和疾控业务的拓展,简陋的设施已不能为业务开展提供优良的服务。2004年10月,县卫生局在寿春镇西门外定湖路征地进行新址建设。他们白手起家,多方筹措资金,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2006年10月,建成综合办公楼2100平方米。2009年4月,寿县疾控中心喜迁新址。

踏入县疾控中心办公楼,感慨其优美办公环境,再次第进入各职能科室,更为其井然有序、严肃紧张的工作氛围所震撼。疾控中心现有职工76人,专业技术人员62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2人。他们每天都极有可能面临着没有硝烟的战斗。采访中,王正友告诉我,疾控中心蔡主任深夜只要一听到来电,手都会禁不住颤抖。这颤抖不是因为胆怯畏惧,而是心系134万寿县人民责任心的跳动。正是这种心系百姓责任心和良心的传承,一代代疾控人为控制并消灭寿县这个老疫区多种传染病蔓延的发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半个多世纪以来,寿县的疾控工作,见证了寿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慎重而有意义。中心历任三届领导,从亓明镜、周幼贤到蔡传毓,他们带领自己的疾控队伍,在县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防保网络,承担着辖区内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宣传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专业培训与应用研究指导等工作。

他们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举消灭了霍乱等甲类传染病,在非典、肝炎、流脑、甲流等乙类传染病防治上,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对这些病的有效防控,是每年疾控工作的重点,这些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由于寿县地处江淮之间,是疟疾、丝虫、麻风等传染病的老疫区,也是严重危害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几代卫生防疫人员的努力,如今,麻风病已经彻底根除,丝虫病到1993年基本实现了消灭。同时,取得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横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疟疾也随着疾控有效得力的防治,悄然泯灭。

随着卫生防疫工作的扎实开展,卫生知识得到大力宣传普及,老百姓对防病的意识增强了,诸如高血压、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以及大众所关注的营养健康,都纳入了疾控中心的工作范畴,工作面变得更宽了。现在,寿县已把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防治工作纳入了民生工作内容,这同时也成为疾控工作的直通车,带着疾病防疫信息,直达所有乡村。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的可能性几率增大,多样传媒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防控体系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应对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综合体现。压力摆在了蔡传毓和他领导的疾控队伍面前。他们在加强对内疾控工作的同时,密切了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2007年以来,寿县作为“世行”安徽省人禽流感防治捐赠项目的三县之一,县疾控中心抓好项目的实施,开展好县、乡、村三级人员培训,及时更新设备和仪器,参加北大举办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历经了两次演练,寿县电视台及时予以跟踪报道。在第二次演练中,时任寿县县委常委、分管副县长的李叶西,县卫生局局长李士林等同志亲临现场指挥,演练的效果取得了国际专家的认可。这说明寿县在人禽流感的应急防治上,已与国际接轨,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同时,这也表明寿县的疾病预防控制,已在寿州这片古老的热土上,扎下了深根,开出了丽花,结出了硕果。

1991年,疾控中心被六安行署卫生局、人事局授予“救灾防病先进集体”称号;1993年,卫生部确认寿县为“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县”;1996年,寿县卫生局被省卫生厅授予“丝虫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7年,寿县卫生局被省卫生厅授予“全省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寿县被卫生部授予“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寿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集体”称号;1999~2006年,寿县卫生局在“碘缺乏病综合目标考评”中,连续7年名列全市第一名;2006年,寿县卫生局荣获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人禽流感模拟演练”第一名;2007年,获寿县人民政府“救灾防病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丝虫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获六安市年度疾控目标考核工作第一名;2011年,寿县成为卫生部、中国健教中心“流感大流行大众风险沟通能力建设首批试点县”……

列举十年来所受的表彰,这些就像一册册史书,记载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凝结着寿县每一位疾控人的心血和汗水,沉甸甸,光闪闪,映照在那面雪白的墙壁上。

博爱,以爱治“艾”

新世纪初,由于对艾滋病防治认识上存在误区,人人恐“艾”,谈“艾”色变。针对这种现状,寿县疾控中心心系患者,博爱仁和,力做艾滋病人的知心朋友,把关爱带给需要帮助的每一位感染者。领导班子带领专业防治队伍,给艾滋病感染者送去了最直接的关爱,把关怀送给了病魔煎熬的艾滋病携带者、感染者,用火热的心去温暖他们,重新点燃起他们生活的希望之火。

阿良、阿莎(均为化名)是四川省来寿县务工的一对夫妻,在一次疾病诊治中被检出感染了艾滋病,这是寿县发现的首例输入性艾滋病感染者。当时,中心的艾滋病防治科室刚刚成立,对艾滋病临床治疗经验不足,他们及时邀请上级专家为其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中心还定期送上温暖的祝福和经济上的资助,让这对外来打工者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和关爱。

胡必友,蚌埠医学院毕业伊始,一进单位就参与艾滋病防治体系的建设。他主动承担了全县所有艾滋病感染者的联络、随访和医药监护任务,被艾滋病感染者视为最可信赖的医生。每次接诊艾滋病人,他都主动与患者握手,与患者亲切交谈,用一杯热茶,一句祝福,去温暖每一位患者的心。一度遭受冷眼的患者眼含热泪地问胡医生:“你不怕我的病传染给你吗?连我的亲人都因为害怕而远离我,更没有人敢和我握手,你就不怕吗?”胡必友回答:“我是医生,我了解艾滋病,我不怕。”医者父母心啊,这就是一位医生仁爱之心的体现。

作为艾滋病防治战线上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更能体会到艾滋病人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对感染者和病人家属实施关爱,给予积极心理疗治。使命感、责任感的驱使,疾控中心的医务工作者以一颗博爱仁慈之心,以爱治“艾”,以爱生爱,和患者一同持守在重点疾病战线,与死神抗争,迎来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晨曦。

奉献,在救灾一线

“百度”一下寿县历史上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可以看到,从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至1987年的2165年中,大的灾害379次,其中以水灾居多。水灾之后,次生灾害旱、风、蝗、雹等频繁交替,可谓多灾多难。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和新世纪开始的这十年,自然灾害频发,1991、1998、2003、2007这几年寿县均发生了特大洪灾,给人民群众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同时也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出了一道又一道一定要交出满意答卷的新考题。

2003年仲夏,暴雨没日没夜地下着,滔天的洪水在寿县四处肆虐,县内沿淮河、瓦埠湖两岸群众饱受着洪魔的折磨。县疾控中心组建了八支抗洪救灾小分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深入现场掌握疫情,不畏艰险开展卫生防病和消杀病菌等工作

九里连圩是当时全县最大的灾民安置点。一百多顶帐篷,构建了一百多户计数百人的健康生命线。一号帐篷就是疾控中心救灾防病小分队的驻所。洪涝过后跟着就是高温。室外温度40℃,室内热蒸逼人。县疾控中心抗洪救灾人员早起第一件事,就是为每顶帐篷发放生活饮用水消毒剂,指导居民对饮用水消毒,入户收集登记居民健康状况。第二件事情就是为生活垃圾与厕所消毒。事情看似简单,但100多顶帐篷家家都要跑到,这来回一趟就将近中午了,然后再把入户收集的居民疾病监测结果汇总、上报。一切搞定之后,队员们个个饥肠辘辘,疲惫不堪。那时候,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成了队员们的日常必用药。他们笑谈,为别人备用的药用到了自己身上。

8月15日,炙烤了一天的大地在慢慢冷却,凉爽的夏夜来了。午夜时分,尚有一丝凉意,每一位队员在朦胧中,享受着一天下来最惬意的时刻,蚊虫的叮咬也不能打搅他们得之不易的梦境。不料,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吵醒了值班人员,说是第一百号帐篷住着的一位75岁的孤寡老人,突发剧烈腹痛等症状。陈多状带着队员疾奔过去。这位大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发着高烧,血压缓慢下降。经过诊断,初步定为急性胆囊炎伴休克。紧急救护后,老人需要送到医院治疗,由于堤上满是救灾帐篷,仅余一人步行通过,120救护车上不了大堤。热心的灾民帮助队员抬着担架,缓缓地通过2000米长的防洪大堤。由于处置迅速及时,救治措施有效,病人终于转危为安。黎明悄悄来临,病人亲属赶来致谢,时任九龙乡党委书记、现任县卫生局局长的李士林同志闻讯赶来慰问。

那一年,灾民们把最高的美誉送给了县疾控中心的一号帐篷,亲切地叫它“爱心帐篷”。

提到“爱心帐篷”,还要说说顶起帐篷的半边天。疾控中心十多名女性,在中心历年抗灾防病工作中,真正做到头顶半边天,冲锋在一线。采访中,中心的女职工姚珊说,由于以前疾控中心条件差,应急车辆少,到灾区救灾,交通问题往往都是自行解决。2007年大水后,姚珊和同事们到受灾较为严重的八公山乡去救灾,到张管和郝圩两个行政村,为退水后的环境和饮用水井消毒,没留一处死角,直到最后一寸土地与饮用水井被消毒。干完工作,天已经黑了,她们只得拖着疲惫的身体,蹒跚在回家的路上,沿路没有公交车,她们只好搭乘三轮车。遇路面颠簸,三轮车也不跑了,她们就步行。好不容易遇到一辆拉石子的四轮车,才把她们带到寿州城北门附近。回想这段难忘的救灾路途,这个文静时尚的小姑娘娓娓动听的叙说,打动了我。姚珊感慨道:“现在的条件尚且如此,老一辈疾控人为全县的疾控工作奔波,也不知付出了多少辛苦,想想都特别感动。”

在寿县这个自然灾害频发的贫困县,正是疾控人这种无私忘我的付出,默默无闻的奉献,才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不是一句口头的承诺,而是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兑现,被历史所验证,成为一座丰碑,树立在寿州大地上。

暖手,托起生命丽阳

还是要提及走进历史的2008年。这一年,汶川特大地震这段灰色的记忆,存留世人的脑海。“5·12”本是一个吉祥的日子,这一天是辛勤的护士们最幸福的日子,她们享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祝福。可发生在四川汶川的“5·12”特大地震,犹如一记闷棍打在了13亿中国人的头上。灾情、疫情、民情,情情相牵,寿县疾控中心的每一位队员都人在古城,心系汶川。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咱们疾控队员。”疾控卫士们纷纷写请愿书,要求速到地震灾区抗震救灾防疫。一份份报名赴川抗震救灾的请战书,雪片般飞到寿县卫生局党组办公室。

胡必友,有幸成为寿县唯一一个到汶川的卫生防疫员。2006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的他,年纪轻,技术硬。2008年,他已在疾控中心工作了两年,青涩依旧写满他的脸,但热情在远赴灾区的行动中迸发。在灾区的二十多个日日夜夜,他把寿县疾控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四川省什邡市的救灾现场。

什邡市隐峰镇是重灾区,马路两边全是密密麻麻的帐篷,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大多是运送救灾人员和物资的。倒塌的房屋和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曾经的旅游胜地满目疮痍。隐峰镇居民饮用水污染严重,废墟、垃圾、粪便等得不到及时消毒处理,蚊蝇横飞。居民都住在简易的帐篷里,没有有效的防蚊蝇措施,导致疫情发生的潜在因素很多,卫生防疫任务非常艰巨。

六安市救灾队在一个学校的操场上搭好帐篷,驻扎下来。第二天,胡必友所在的这支救灾队,就展开了紧张而又艰苦的工作。每天爬山越岭进村入户,进行灾区基本卫生现状调查,了解灾民的健康状况、疫病的发病情况、卫生防病措施落实情况以及灾民的卫生需求,指导、帮助、督促灾民做好饮用水消毒和垃圾、粪便的杀毒、杀虫,向群众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培训、指导乡村卫生防疫人员及村民组消杀员,开展灾区疾病、儿童预防接种监测及环境消毒、杀虫等项工作。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天,一直到离开什邡市,救灾队员也没有休息一天。

2008年6月11日,是队员们返程的日子。隐峰镇党委、政府为六安市救援队举行了简朴的欢送仪式,镇党委、政府和各村民委员会向救援队赠送了锦旗,镇、村干部以及镇卫生院的领导和职工,依依不舍地跟救援队惜别……

抗震英雄胡必友回来了,他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灾区的二十天,既漫长又短暂。说它漫长,是因为工作的艰辛和环境的艰苦;说它短暂,是因为我们为灾区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没有完全满足灾区群众的需求。但无论如何,这次援川救灾对我个人来说,终身难忘,值得纪念。如果今后国家和人民有需要我的时候,我还会第一个站出来说:让我去吧!”

正是像寿县这样无数双从全国各地伸出的援手,特大地震所带来的灾害损失被降到了最低点,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灾后重建得以顺利开展,废墟上崛起了新家园。

这也是一直接受外界援助的寿县,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回报。

他们的温暖援手,帮助了远在天涯的同胞。平日里,最直接的受益者还是生活在古城寿县的民众。随着卫生防疫知识的普及,古城人民逐渐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预防疾病,保障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疾控抓手随之拓展,从美容美发、饮水用水,到职业病、慢性病,都是疾控中心的工作范畴。今天,不论是健康之人还是病人,他们对保持健康、追求健康分外渴求。悬壶济世,关注民生,历史又把古城疾控卫士们推向了新的竞技场。

采访中我问他们,疾控工作这样辛苦,你们后悔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你们不怨吗?到过汶川的胡必友是这么回答的——生活本身就有意义,充满乐趣,我们的工作就是生活,充满乐趣!

一篇短文,无以概括寿县疾控中心走过的55年漫漫征程。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历史将铭记为之奋斗的疾控卫士,他们在寿县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他们用那一双双温暖的手,托起一轮生命丽阳,永耀在古城寿县的上空……

推荐访问:守护人 古城 健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