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春风化雨润民心

春风化雨润民心

时间:2022-03-28 09:48:29 浏览次数:

200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对百姓承诺的8件实事都圆满兑现了。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湖北“十一五”规划中,最醒目的、也是最暖民心的条款,就是“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构建和谐湖北”。这一条直接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城乡人民收入、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等方面,其中每件事都有具体指标,清清楚楚地写入规划。

新农村 新蓝图

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十一五”期间,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00元以上。

到2010年,全省使用沼气的农户增加到300万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人数新增500万人以上。

在粮食主产区建成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460亿斤左右,水稻和小麦优质率达到60%以上。大力实施棉花、油菜、果茶、蔬菜、畜禽、水产和林特等优质产业工程。

省财政每年筹集10亿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更新改造60座大型排涝泵站,对32对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水稻、小麦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5%。

以推进100个重点镇和1000个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信、广播电视等三个“村村通”工程。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乡镇超市、村组便民店和农资连锁店。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农村师资免费培训,两年内做到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晚血病人”救治率达到100%。“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用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生育、文化事业、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投入量增长一倍。

扩大就业 民生之本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企业用工激励机制,规范企业裁员行为。认真落实和完善扶持再就业的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006年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到2010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50万个左右,实现“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转移就业服务需求较大的县市区,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力争每年培训转移80万人以上。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劳动力市场,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省、资源共享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网络系统,为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各项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加强就业基本数据库和岗位供求信息采集、发布、监测系统建设,培训设施、设备及培训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免费就业服务和免费再就业培训体系,对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每两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有效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指导企业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保持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控制城市房价过快增长。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上学等困难问题。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基金征缴,逐步提高基金支撑能力。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立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大病医疗和工伤保险问题,积极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衔接,做到政策相互对应、标准相互衔接、对象不留空档。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适时开展农村社会保险工作。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增加财政的社保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40万人。

增加社会救助能力。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镇低保水平,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灾害应急救援系统。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和城乡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教育、医疗、司法、住房等专项扶助制度,逐步提高救助标准,规范救助管理。争取国家在湖北建设中南区域灾情评估中心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提高社会救助能力和水平。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慈善事业。建立以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民办福利机构为骨干,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力争城乡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保持较快增长,各市州建设一所综合性福利服务机构,提升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建设农村福利院、儿童福利机构、公共养老机构等社会福利设施。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逐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

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切实做好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及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对艾滋病人全面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全面实施儿童免疫免费接种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加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麻风病等地方病防治工作。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水平。加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重视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基本建立职业病防治体系,职业病危害监测覆盖到全省县市。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改善城乡公共卫生环境。

妇幼保健。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和母婴安全活动,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开展婚前保健、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卫生医疗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疾病防控、应急指挥、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妇幼保健医院、中医院设施改造,建立和完善村组卫生室。调整城市医疗服务结构,构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配合密切、互相补充、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护理院、老年医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功能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和示范中医院、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扶持农村中医药事业。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支援农村卫生事业的途径和办法。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城市建立“惠民”医院,改造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改善居民消费状况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优化居民膳食结构。健全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社会保障性住房为辅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实现城镇居民户均一套住房,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继续推动通信、计算机等的普及,鼓励节能环保轿车进入家庭,促进教育、健身、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鼓励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增加即期消费。通过健全公共服务、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发展商业保险等措施,引导消费预期,努力解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通过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逐步在城市定居落户,壮大城市消费群体规模。

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加强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监管,遏制价格过快上涨。继续发展消费信贷,鼓励持卡消费、网上购物、电话购物等。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完善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

推荐访问:春风化雨 民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