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20世纪30年代的济南风韵

20世纪30年代的济南风韵

时间:2022-03-10 10:09:24 浏览次数:

zoޛ)j馝M}Ou~۶教育使社会风气欣欣向荣,工商百业开始复苏。

存留至今的20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相对较多,都从细枝末节处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韵。济南明府城管理中心曾征集到88张当时的山东老照片,其中有济南老照片38张。这宗老照片的拍摄者不详,其中,不少镜头曾在同时期发行的《济南风景》《济南的风光》《史迹之都济南》等日文明信片中出现过。由此推断,拍摄者或为日本摄影师。值得一提的是,与明信片相比,它们的画面有质感、真切,清晰程度要远远胜出。

拍摄者十分注重画面的完整性,这是本组图片的一大特点。以黄河铁桥(图1)照片为例,镜头中,主拍摄物黄河铁桥纵贯图片右侧,远景是完整的鹊山,中景为行驶着游轮和小船的黄河,前景还将岸边的柳树和横穿铁桥下面的铁轨收入画面,铁轨旁还有一站、一蹲的两个人。这张堪称经典的照片曾频繁出现在明信片和书刊上,不过,很多出版物都对画面进行了裁剪,要么切掉前景上的桥下铁道,要么把照片中右下角的人给裁掉了。这张原始照片的出现,令人不得不钦佩拍摄者的用心。位于济南城东北方的华不注山(济南当地人俗称“华山”“小华山”),自古为济南名胜,在清代以前,其名气甚至远远大于城南千佛山,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传世名画《鹊华秋色》便是以华山、鹊山为背景绘制的。最近二十年间,华不注山山脚下的江北巨观华阳宫虽然得以修复,但华山景区的开发,硬生生给这种以奇险著称的名山修了条直通山顶的山路,使得它在外表上失去了昔日风韵。这组照片中发现的华山旧影(图2),堪称是一张最经典的民国时期华山照片,此前未曾见过。照片拍摄于冬季,山脚下的华阳宫毫无遮拦地出现在视野之中。从照片上看,当时的华山怪石嶙峋,无路可上,而传说中的文昌阁、吕祖祠则完整地“镶嵌”于半山腰。

同样风格的全景照,还有千佛山(图3)和佛慧山(图4)。今天,千佛山北麓至经十路之间,被高楼大厦塞得满满当当,想拍个没有现代建筑的千佛山照片已经完全不可能。而当年,千佛山全景照的拍摄则容易得多。那时候,千佛山北麓光秃秃的相当空旷,满是坟地和田垄,很容易就把整个山势山貌和庙宇建筑摄入一图。仔细看看,有一条土路直通山脚,路边的小树尚未成荫,在小路东侧的山脚下,还散布着三座墓塔。今天,在千佛山上山路的东侧还能找到三塔中的一座掩映在树丛中,常去千佛山景区的人都能找到它。20世纪30年代,位于千佛山东南方的佛慧山在绿化上同样不够完善,只能看到半山腰有星星点点的绿植。佛慧山东北方的羊头山同样是座秃山,只有羊头山西面正对的罗袁寺顶状况稍好一些,山脚下绿树已然成荫。仔细看看图4,还能发现佛慧山山顶上有个“小橛子”,那是座明代修筑的石塔。佛慧山被雅称为“文笔峰”、被俗称为“橛山”都源自这个石塔。1947年,国民党驻军将其拆除。

除了全景外,这组照片中,可圈可点的还有几张近景。其中,小金山寺这张算是最有代表性的(图5)。济南护城河的东南角一带,是清末民国时期最受摄影师青睐的地方。惯常的老照片中,一般以巍峨的东南角楼(魁星楼)为焦点,捎带俯拍上护城河中的小金山寺抑或白石泉、玛瑙泉。拍这张照片时,摄影师则一反常规,站在护城河边,对小金山寺来了张特写,背景则是寺旁的石板桥和河东岸上的三皇庙。小金山寺本名龙神庙,是济南唯一一处建于护城河中的迷你小庙,直到1948年济南战役时,小庙还存在。今天,这里仅存“金山寺遗址”碑刻,老照片中位于河崖东岸的三皇庙也杳无踪迹了。因此,这张照片显得分外有历史价值。

图6是当年的黑虎泉,三虎头喷水汹涌,泉洞为拱券门洞(今为景观石砌筑的不规则石洞,洞口隔有铁篦子和玻璃板)。这张照片中有一个精确的断代标志物——黑虎泉泉洞旁石壁上嵌有一通石碑《整理黑虎泉记》。此碑为民国二十年(1931)十月中旬,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厅长张鸿烈所立,碑文记述了当年在韩复榘获准后,对黑虎泉蓄水池进行整修一事。看到有这块石碑的黑虎泉照片,即可确定照片的拍摄是1931年至1955年之间了(1955年再次整修黑虎泉时此碑被移除,如今不知下落)。当代,人们对黑虎泉泉池出水口石雕身份说法不一,老百姓俗称为“虎头”,而不少对石雕稍有研究的人则认为是“龙生九子”之一的“霸下”。2016年9月,笔者有幸见到了《整理黑虎泉》碑拓片,据碑文,池壁上原来有“石镌虎口一”,因年久“壁亦圮坏,罅隙迭出”,泉池容量减小,于是在请示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后进行了疏浚,挖深、扩大了蓄水池,为了排水顺畅,特在池壁上增设“石镌虎口二”。至此真相大白。

图7拍摄的是当年的趵突泉。那时候,趵突泉还是市井之泉,周遭没有圈成公园对外售票;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过度”重视安全,观澜亭南侧设有台阶,拾级而下可以亲水,图中可见一个男孩端着筛子在泉池中捉鱼。1931年,在山东省政府建设厅整修黑虎泉之前,曾对趵突泉泉池进行疏浚,并在来鹤桥两侧各新凿了三眼人工泉,使趵突泉由原来的“三股水”变成了“九股水”。值得仔细看的是,图中观澜亭前泉池中的那五通石碑,有“鸢飞鱼跃”“小游仙”“我爱其情”等,它们是趵突泉源远流长的石刻文献,可惜,如今在那个位置,人们只能找到五碑中的“天下第一泉”石碑(清末济南文人王钟霖所写)。

大明湖历下亭的這张照片(图8)信息含量也颇丰。图中,由济南名士张英麟(晚清官至都御史,为济南士子中官职最高者)撰句并书丹的长联如今已失传,在当代出版的《大明湖楹联碑刻》等书中均漏载。而通过照片可知,张英麟在85岁(1921年)时,为历下亭撰写的楹联挂在最显眼的位置,上联为:船在画中行喜柳垂金线荷吸碧筒忆当年海右亭阁千古竞传名士句,下联为:地从尘外赏叹云冷华泉楼荒白雪看无数济南山好七襄谁赋大东诗。

这组照片中,还拍摄了龙洞、林汲泉、灵岩寺、玉函山等不少济南郊野名胜。玉函山的照片拍摄的是西佛峪石窟造像(图9)。西佛峪的隋代摩崖造像上下分五层,原有造像89尊。所占面积长13米多,高近7米,有佛有菩萨,有站有坐,还有5座大型石龛。造像最高者达1.3米,最低者约25厘米。在雕刻技法上,线条疏洁,衣纹简直,多采用直平线阶梯式刻法。由于人为破坏,西佛峪造像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惨不忍睹。如今,造像被玉函山公墓“封堵”在半山腰,已经很少有人记得这里曾是一处济南的风景名胜了。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推荐访问:济南 风韵 年代 世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