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6篇)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6篇)

时间:2023-05-02 17:30:06 浏览次数:

篇一: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SPECIALTOPIC深化数字化转型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副行长

  赵可满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正在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紧抓数字时代发展机遇,立足山东区域经济特点和自身资源禀赋,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一、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成为新的发展引擎,数字经济浪潮已势不可挡,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1.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正加速向纵深发展传统银行的存在形态和服务形态正在重构,组织架构、产品、服务、渠道、运营、风控等领域将会全面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副行长赵可满14FINANCIALCOMPUTEROFCHINA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SpecialTopic专题革。各金融机构陆续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在组织体系、资源配置、IT投入及人才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和改革力度。近几年,各家银行纷纷增加金融科技投入,预计随着数字化转型走向深水区,我国金融行业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占营收或利润的比重仍将不断提升。了坚实基础:一是不断提升科技治理水平。近年来,在总行的领导下,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加大金融科技领域投入和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优化完善自主研发、数据治理、科技创新、安全运维及科技风险防控体系。二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近两年,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本部科技人员数量实现翻番,全省科技专职人员增至近120人,搭建总行组织评选的“青年、骨干、领军”三级人才梯队,选拔省级科技领军人才,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将广泛应用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着力点集中体现在数字化经营领域,表现为利用数据模型分析客户,进行客户营销和客户维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金融机构加速线上化布局,线上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IT投入的主战场。随着线上化经营模式的强化,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渠道,建立线上线下渠道无缝融合的客户经营模式已是大势所趋。2.坚持创新驱动,新技术应用取得突破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紧跟前沿技术,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结合分行实际加快新技术应用落地:一是积极探索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平台在行内的试点应用,目前已上线工单自动处理、报表自动处理等9类场景,将重复性工作交由机器人完成,解放人工,综合评估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二是研究AI基础平台,实现影像识别(OCR)与自然语言处理(NLP)功能,并在信贷工厂自动化作业、审查审批辅助决策等场景开展试点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大幅提升基于影像作业的工作效率,为推动全行数字化、集约化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3.“场景+金融”的服务模式持续优化各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将金融服务嵌入生活场景之中,加速布局场景生态,力求通过科技赋能增加与商户的合作黏性,强化“场景+金融”的转型理念。今后,金融机构将通过科技创新打造更加多元化的金融应用场景,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向纵深发展。二、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数字化转型的措施与实践邮储银行“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针,确立了“以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加速业务模式转型,搭建智能风控体系,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数字生态银行”的战略目标。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认真落实总行部署,成立了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3.坚持数据驱动,推出特色普惠金融产品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在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通过持续提升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数据挖掘等能力,实现数据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普惠百姓民生的多向赋能:一是通过线上产品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提质扩面。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多维度数据的应用,推出了小微易贷、极速贷等产品。目前,小微易贷已上线税务、抵押、海关、政采等多个模式的线上贷款产品,已累计向5000多家小微企业法人客户投放120多亿元。同时,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还积极探索与网商银行以及电商平台的合作模式,推出了网商房1.坚持规划引领,完善IT治理体系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实施科技赋能战略,持续深化信息科技体制机制变革,为建设一流科技支撑体系奠定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2022.07中国金融电脑15SPECIALTOPIC抵贷、邮信贷-借呗等产品,有效满足客户的多元信贷需求。二是深化政银合作,服务民生。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与公共服务领域信息互联互通,深化平台合作和场景应用,与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一窗通”系统、与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合作构建物流监管平台,这些均属山东省内同业领先。全行数字化转型发展。2.深挖价值,推动数据赋能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利用“邮储大脑”开展数据建模,实现数据驱动营销、风控能力提升;围绕乡村振兴,夯实“三农”数据基础,完善涉农分析场景,支撑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关注专精特新、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应用,用数据创新驱动业务转型升级。4.坚持科技赋能,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半径大、客户分布散的特点,持续加快“三农”贷款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一是上线普惠金融生态版图系统,积极推广云工作室、H5、云主播等线上营销模式,扩大营销范围,提升产品影响力;二是加快网贷业务发展,开发网贷前置系统,成功入围人民银行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三是依托移动展业设备实现“零距离”业务营销与办理,使“三农”客户足不出户便可获得信贷服务,较传统模式平均缩短1.5个工作日,服务效率大幅提升。3.服务转型,提升客户体验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推广网点智能排队系统,加强厅堂服务数据的监测分析,推进网点厅堂数字化;开展移动展业设备运行评价和动态调配;建立涵盖机构、人员、设备、客户的网点运营监控体系,形成网点运营立体视图,提升网点动态管理能力;构建运营风险管理系统,推动运营风险向主动规范转变,向科技赋能转型。4.业技融合,打造场景金融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结合网点资源禀赋,建设商区、景区、园区及社区网点等“四区商圈”,通过加强微商圈建设,深挖商户价值,提高综合收益;上线各类权益活动,将邮有惠平台打造成网点权益中心;以民生普惠为首要,着力打造智慧政务服务,通过对接财政、资金监管、三医(医保、医疗、医药)、社保、银政企等公司客户等复杂场景,持续拓展合作渠道。三、深化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和策略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的指示要求,按照总行“十四五”IT规划提出的“智慧、平台、体验、生态和数字化”加速度(SPEED)战略愿景,通过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驱动全行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打造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将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探索金融科技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场景、新模式、新生态,为山东“走在前、开新局”,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1.不断创新,加强新技术应用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加强“AI+RPA”等创新技术的研究,在信贷工厂、智慧审批、欺诈识别等业务场景发挥效用,提升业务作业自动化水平;借助总行“邮储大脑”平台,利用智慧图像、语言语音、生物特征识别等能力,结合山东区域性特色需求,打造智慧服务;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赋能16FINANCIALCOMPUTEROFCHINA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银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导读: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022年,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财政货币政策双向发力、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让银行业站上新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

  作者|邵科

  郑忱阳

  杜阳「中国银行(3.06+0.99%,诊股)研究院」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3期

  2021年,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高效有力和宏观调控精准施策,中国经济复苏领跑全球,中国银行业规模稳健增长,盈利能力较好,资产质量稳定,经营质效稳步提升。展望2022年,银行业站上新起点,规模增长稳中略降、盈利水平回归常态、资产质量整体稳定是三大趋势,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助力银行业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

  2021年,中国银行业稳中向好、质效提升

  2021年,国内经济快速复苏,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金融监管日趋完善,中国银行业韧性持续增强,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o

  经营环境稳中向好

  第一,宏观经济增长回归常态化,银行业经营基础扎实稳健。2021年,得益于疫情防控有效,中国GDP增速回归至8.1%,继续领跑全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释放内需潜力、激发消费活力,银行业零售业务迎来新的增长极;畅通外循环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需求量增大。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提上日程,重点项目投资推向高潮,银行业对公业务增量空间较大。

  第二,货币政策强调“自主性”和“跨周期”,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坚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兼顾连续性和前瞻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依然是引导信贷投向的主力,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基本平衡。从资产端来看,贷款结构持续优化,以再贷款、再贴现、碳减

  排支持工具等扶持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绿色企业,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新动能、新产业(58.33+0.40%,诊股)、新业态。从负债端来看,存款定价机制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银行长期存款、大额存单利率显著下降,高成本的结构性存款规模进一步压降,来源稳定、低成本的核心存款成为银行竞争高地。

  第三,监管政策促进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银行业的监管政策聚焦绿色转型、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促进实体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围绕“五大支柱”,标准体系、信息披露、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碳市场等基础制度不断完善,业务发展更加规范;公司治理监管加快补短板,聚焦大股东行为规范、董监高履职评价、关联交易管理等问题突出的领域,夯实银行业稳健经营根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相继发布,加强资本监管要求,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o

  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2021年,中国银行业走出危机、韧性增强,步入加速修复通道,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第一,资产负债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银行业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实现了经营规模的全面提升。截至2021年11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规模分别为279.65万亿元和256.22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8.29%和8.04%。信贷规模增长较快,夯实实体经济回稳基础,20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8.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存款规模增长稳中有增,零售转型战略提升存款竞争力,本外币存款余额238.61万亿元,同比增长9.3%。

  第二,盈利水平明显好转。得益于经济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前三个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上升11.5%,;ROE、ROA分别为10.10%、0.82%,其中ROE同比上升0.06个百分点,ROA与2020年同期基本持平。从已披露2021年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来看,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多数银行净利润增速超20%,在息差收窄压力犹存的背景下,以量补价驱动利

  息收入增长,理财、基金、托管等业务创造的非利息收入对盈利贡献较大,增速普遍超过30%。

  第三,风险管理取得突出成效。2021年,银行业以前瞻性布局、结构性调整、高效率处置积极应对疫情冲击下的风险挑战,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5%,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2.83万亿元,与2020年同期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2.33%,同比下降0.33个百分点。中小银行积极补充资本,大力发行永续债、可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四,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从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评估结果来看,近80%的机构被评为“较好”和“合格”,较2020年增加0.77个百分点。部分领域的突出问题有所改善,例如,2021年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管理得分率同比提高10.44个百分点;董事会结构更加合理,部分机构独立董事占比超过40%,董监高履职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新特色更为凸显,ESG理念成为新亮点,积极承担“六稳”“六保”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减费让利惠企利民、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等社会责任。

  2022年,中国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财政货币政策双向发力、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让银行业站上新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

  第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为银行业务布局指明方向。中国深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内外需共振,经济长期向好态势不会改变。内循环下,居民消费观念、消费需求升级,收入大幅提升、资产配置需求增长,消费金融、财富金融成为零售转型的突破口;新基建、先进制造业是国内经济转型的新支撑点,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结构升级将为银行业的对公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外循环下,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产业链重塑、贸易数字化转型、外贸主体壮大、区域经贸合作深化对银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和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财政货币政策双向发力,支持银行业资产规模稳健增长。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了宏观政策走向,依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银行业合理释放流动性。财政政策量质提升,减税降费助力市场主体提振融资需求,精准的财政支出为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指明了方向,供需共振助推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M2和社融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第三,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规范升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大型银行下沉重心、中小银行聚焦主业,中资银行“走出去”、外资银行“引进来”,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逐步完善。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为银行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契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2022年资本市场改革的主线,将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资本的野蛮生长将被遏制,资本市场会更加合规健康。在此背景下,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有望加速,投商行一体化模式将更加普遍,有助于满足客户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拓宽收入来源、改善收入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

  同时,中国银行业发展依然面临国内外双重挑战。

  从国际看,一是资本监管趋严,银行业规模扩张约束增强。巴塞尔协议Ⅲ最终版达标时间由2022年底推迟至2023年底,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管理等对银行业的挑战依然不小;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出台、中国版TLAC落地,上榜将面临更严格的附加资本要求和TLAC要求。二是全球金融业竞争加剧,银行业盈利面临挑战。2021年以来,国际银行业经营快速复苏,积极布局亚太市场,并通过提升数字化、综合化能力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中国银行业仍面临“从大到强”的突破难题,海外业务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传统领域利润空间收窄,新兴领域亟须抢占先机。三是银行业跨境经营风险更加复杂。在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银行面临

  的信用风险依然较高;部分国家为了应对疫情冲击,货币政策出现非常规性调整,利率变动频繁,加剧了银行业的市场风险;合规风险更加复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反垄断、反欺诈、反洗钱、反逃税等金融监管新规频频出台,部分国家更是加大了对金融制裁工具的使用力度。跨境金融风险更趋复杂,跨境传播速度更快,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全新要求。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内需受疫情反复影响恢复不及预期,外需在国外疫情缓解、产能修复的背景下边际走弱,未来外贸增长面临挑战,原材料成本上涨明显,出口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供应链瓶颈、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引发生产成本上涨,能耗“双控”可能导致能源供应问题,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经济增速下行预期叠加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此外,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依然较大,社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刚性支出压力不减,地方财政收支缺口较大。

  中国银行业开启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

  面对新形势,银行业将精准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业务创新打造新增长点,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

  第一,规模增速稳中略降,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调整。2022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宏观经济形势稳中向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叠加针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房地产行业等领域的监管趋严、疫情期间资产负债规模低基数效应不再等因素影响,预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较2021年略有放缓,资产及负债规模将保持8%左右的同比增速。同时,资产负债管理由重规模向调结构转型,贷款投向将重点发力零售领域。存款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速放缓趋势,负债成本管理仍然面临较大压力。2021年6月,存款利率报价方式改革,由存款基准利率上浮一定倍数调整为存款基准利率上浮一定基点,并且下调长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短期存款利率上限,有利于负债成本的降低以及负债结构的调整。

  第二,盈利水平回归常态,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2022年,预计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在6%左右。利息收入方面,净息差企稳回升,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商业银行让利实体经济更加注重质量,贷款业务有望恢复到疫情之前的常态经营模式,加之存款利率报价机制调整充分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非利息收入方面,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收官,存量产品转型压力释放完成,2022年理财业务收入贡献将继续提升。此外,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投资者越来越多地通过购买基金、理财等投资产品参与其中,国内市场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作为基金代销的重要渠道,未来在代理业务方面收入的提升也将助推盈利水平的提高。整体来看,2022年非息收入规模将维持增长,非息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扩大。

  第三,资产质量整体稳定,不同机构可能出现分化趋势。2021年末,商业银行面临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的压力,但由于风险防控手段相对成熟,不良处置方式相对丰富,预计并不会对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影响。2022年,实体经济持续向好,企业和个人客户的还款意愿及能力提升。随着监管部门对于资产质量的认定越发明晰,潜在风险比例越来越低。风险抵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21年第三季度,拨备覆盖率继续增加,较2020年同期提高17.11个百分点,达到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风险缓冲垫较厚。综合以上考虑,预计2022年商业银行不良率仍在可控范围内,保持在1.75%左右。此外,2022年房地产相关的风险会有序释放,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仍然会牢牢守住。对公方面,房地产行业贷款始终保持在警戒线以下,损失始终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个人贷款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将更多地流向有刚性购买需求的群体。虽然预计整体资产质量稳定,但中小银行风险仍然值得关注。

  在经营回归稳健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业将在以下业务创新领域实现突破,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第一,科技金融是重点加码领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科技创新,科技政策也被列为七大政策之一,“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的目标,必然会加大对科创企业的信贷支持。2021年12月初,银保监会出台政策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鼓励银行探索科技信贷服务新模式,调动科技金

  融服务积极性,预计2022年银行会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科创企业,贷款增速有望提高2~3个百分点。

  第二,普惠金融更加注重可持续性。一是培育多元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二是积极推进数字普惠金融,降本增效。三是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支持,从产、供、销、存各环节缓解企业融资痛点,切实提高融资便利度。从增量来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将继续维持高增长,预计在25%左右;从扩面来看,再贷款、再贴现等“直达性”政策工具精准施策,普惠小微群体覆盖面持续扩大,预计2022年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支持的小微经营主体有望突破5000万户,增速保持在20%以上;从降价来看,2021年12月初,中央银行已经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2022年1月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财政政策也将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共同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第三,绿色金融量质齐升。银行业将正确认识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在支持绿色产业的同时助力高碳产业转型升级,确保融资充分性和均衡性。碳达峰、碳中和是长期目标,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时间弥补,监管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产品、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等各方面政策,支持全国碳市场发展,推出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中央多次强调金融机构不能对煤炭企业采取抽贷、断贷的“一刀切”措施。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煤炭、钢铁等高碳产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银行信贷的支持,2022年绿色信贷余额有望突破16万亿元,增速继续维持在20%以上。

  第四,养老金融将成为“新蓝海”。随着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以及居民人均寿命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期,预计2035年老年人口逼近700万,人口老龄化水平突破30%。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巨大,到2050年老年人口消费支出有望超过10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高达33%,养老金融或将成为“新蓝海”。商业银行将全面布局养老金融三大子领域。一是全力支持三支柱养老金金融,夯实业务发展基础。依托旗下多元经营平台或成立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全力获取养老三

  支柱全牌照,构建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养老金资产全链条服务能力。二是大力拓展养老服务金融,实现养老财富稳健增长,建设为老服务特色渠道,发展老年友好型金融。三是提升养老产业金融服务,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养老企业客户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的现状,主动探索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培育头部养老企业。

篇三: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动态

  Information开启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年版)》学习宣贯活动。之后开展了档案业务方面培训,明确当前建设工程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接收流程和注意事项。最后,太仓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张健为与会人员开展了“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为主旨的廉政教育,教育大家要有红线意识、有主动服务意识。本次会议是对以往成绩的总结,也是对新起点上档案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引导建设档案行业工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对开展联合验收以来建设工程档案接收情况进行深入交流,督促各有关单位以实际行动扛起城市建设中档案人的使命担当,近日太仓市建设档案馆召开建设工程档案第三方服务公司座谈会,开启建设档案新征程。本次会议首先以“‘依法治档’

  一一为城建朽案事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土题,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2019(江苏省太仓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处)

  (太仓市建设档案馆)作者树立“依法治档”理念,强化“业务能力”,深化“服务意识”,明确“底线”“红线”,开启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发挥档案资源优势助力地质档案工作为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价值,高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根据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地质资料共享相关指示要求,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科学谋划、合理安排,积极协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做好相关地质资料收集工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城建档案馆在第一时间安排专人负责对接地质资料共享相关事宜。通过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节点,落实工作职责和责任人,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二是细化工作措施,强化任务落实。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积极制定地质资料共享方案,结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要求,仔细核对、反复甄选,最终为其提供(江苏省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夏静怡)3993份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容量共73.7GB。三是注重细节服务,突显服务质量。考虑到此次提供的档案多、数量大,电子档案查找、对应相对困难,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特别制作了电子目录,与电子档案一一对应,方便其管理使用。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始终坚持精细化服务理念,借助馆藏数字化的成果,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简化服务手段,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服务社会民生。2021.04/9

篇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开启农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文/胡从九“十三五”农垦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效益增加、基础夯实、内外环境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十四五”农垦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再上新台阶,开启农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一增”就是垦区对资源主要是耕地资源的掌控能力明显增强,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资源“碎片化”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近年来各垦区加大了对土地承包中存在的“三过问题”(租期过长、租金过低、承租面积过大)的清理力度,收回了不少“问题”耕地。正式农垦职工进入退休年龄,“交回”了不少耕地,“内部”人承包刚性包地需求减少。垦区自上世纪90年代停止招收正式职工,随着原有职工不断退休,正式职工人数在逐年减少,2005年农垦职工人数335万,2010年330万,2015年287万,2018年198万,2018年较2005年职工减少了137万,正式一、强基蓄势,有利于做大做强“十三五”时期,农垦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产业发展、民生建设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新,解决了一些久而不决的问题,取得“一增、一减、一强、一高”新成效。较大众化、创新性不足。体验营销、口碑营销、社群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方式有待充分运用,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二是积极争取省农垦集团的支持,实现内部资源有效整合、共享互通。在茶、酒产业发展上探索新途径、寻求新突破,通过多产品、多渠道联动营销,培养消费者的价值认同感,建立品牌忠诚度;同时,要组建专而精的研发销售团队,与相关专业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突出新亮点,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商品利润率,才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好长三角地区广阔的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皖垦茶业集团的基地基本位于长三角城市群,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安徽农垦土地资源丰富,第一产业稳扎稳打、二三产业基础好,皖垦茶业集团应该不断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做实做强统一经营,积极搭建平台,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智慧农业,致力绿色有机理念,积极引进资本和先进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值赋能。(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责任编辑:王盼盼四、有关思考和建议一是充分发挥“自地、自种、自加工”优势。坚持质量第一、信誉保证的理念,强化产地观光化(集团所属茶园、茶厂、酒厂、饭店+工业旅游、乡村旅游、趣味科普,推动以农垦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品牌年轻化(使包装设计、商品开发、营销策略更加活泼化、趣味化,开发农垦茶的年轻消费者市场)、商品长寿化(绿茶本身采收时间短暂且集中,不耐保存,应强化红茶、黑茶、乌龙茶等茶种研制,解决生产高峰期人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营销本土化(目前外销茶占大宗,但外销价格不高且产品档次低,有必要组建专业销售团队推广优良茶品,并可结合当地技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从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创新链。36中国农垦2021.4职工的减少,意味着“内部”承包人减少,客观上为农场扩大统一经营面积和增加市场化承包规模提供了可能。“一减”就是全面推进垦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困扰农垦多年的“双重负担”问题得到基本解决。2018年农垦办社会职能移交当地政府工作基本完成,垦区将不再承担办社会职能并由此产生的费用支出,农场轻装上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据统计,2016年全国27个垦区办社会职能机构实际支出总额355亿元(办社区管理机构130亿元,办教育机构73亿元,办医疗机构52亿元,办市政机构38亿元),其中财政拨款177亿元,企业补助130亿元。2018年全国农垦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还有3971个,办社会总支出160亿元,需企业补助经费63亿元。2018年较2016年,垦区因剥离办社会职能减少支出67亿元。“一强”就是国家支垦力度加强,一直存在的农垦“边缘化”现象得到根本性改变。中央关于农垦改革33号文提出的“一衔接两覆盖”政策基本得到落实。截至2019年5月,据对全国农垦1554个国有农场统计,各项规划衔接率达到83.1%,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率达到84.1%,改善民生政策落实率达到88.1%。共有1359个农场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375个农场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34个农场纳入新型城镇化规划、1275个农场纳入公共服务专项规划、1332个农场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另据统计,分别有1336个、1336个、1261个农场分别纳入中央、省级、市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范围;有1373个、1385个、1349个农场分别纳入中央、省级、市县改善民生政策落实范围。“一高”就是盈利能力提高,农垦在创收盈利增税上的弱势地位实现根本性扭转。全国垦区连续六年盈利在160亿元以上,2019年农垦企业经营表现“四增一降”,实现资产总额11838.67亿元,较上年增加995.37亿元,增长9.18%;实现营业总收入6422.37亿元,较上年增加307.02亿元,增长5.02%;上交税金473.59亿元,较上年增加33.68亿元,增长7.66%;实现利润212亿元,较上年增加29.36亿元,增长16.07%。盈利垦区27个,集团化垦区表现突出,活力十足,成为盈利中坚,占盈利的90%以上,其中江苏垦区58亿元、上海垦区51亿元、北京垦区44亿元、天津垦区10亿元、广州垦区10亿元。社会性负债364.29亿元,较上年减少49.76亿元,下降12.02%。18个非集团化垦区的1163个农场,在新一轮改革中,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次产业全面发展、融合发展,产业链拉长,价值链拓展,利益链紧密,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农场呈现发展新面貌。二、环境优化,有利于拓展发展新空间新阶段、新征程,农垦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内联外合、共赢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推动发展的动力蓄势待发。一是发展环境优化,政策驱动力持续增强。统筹“两个大局”,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垦产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二是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需求拉动力增强。农产品消费市场日益成熟,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安全化、功能化、品牌化特点,农事体验、回归田园、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农垦地域分布广、资源丰富多样、产业多样结构合理,消费升级换代有利于农垦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拓展延伸。三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农业技术驱动力增强。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农垦产业转型升级、结构重塑、提质增效。2021.4中国农垦3四是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动力增强。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国有农业企业将承担更多的使命和任务,更多资源向国有农业集中集聚,农垦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有了新的平台和空间。三、形成新优势,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农垦在保持传统的“资源、规模、技术、人才、组织”五大优势同时,创造性地构建了五大新优势,农垦企业做大做强有了新的基础。一是国有优势。农垦土地是国有的,决定了农垦经济主体是国有的,在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中,农垦坚持统一经营与家庭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场始终掌握农业资源调控力,确保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任务的完成。在农垦企业改革发展中,农垦坚持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推进股份制改革,始终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为垦区农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支撑保障。垦区始终秉承国有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危难时刻主动出手,关键时刻担当作为,诚实守信、合规生产、信誉第一。生产上的高标准、管理上的严要求、产品质量的可查可控,农垦产品市场信誉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二是机制优势。农垦在大力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科技化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积极运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历经改革调整,构建了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企业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在农业上强化统一经营与家庭经营相结合,发挥两个优势,调动两个积极性,大农场带领小农场一起闯市场。在产业上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相结合,农场统筹利益联结与分配。集团化垦区强化集团战略实施与农场产业发展相结合,集团统筹资源、资金、资产。这种经营模式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为农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打开空间,显著增强农业韧性、市场对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38中国农垦2021.4三是产业优势。农场人均资源占有量高于农村,以农为主的主导产业发展根基厚实,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品质化特点显著,立足资源禀赋,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粮食、棉花、油料、天然橡胶、糖业、奶业、茶叶、种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在各自产业领域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垦区产业健全,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粮经饲、林牧渔、农工商建运服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工、农、城同步推进。健全的产业体系,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和结构调整机会,有利于合理规避市场风险。四是创新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农垦人不懈探索,率先开展农业现代化试点,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开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率先承接完成国家援外任务、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兴办中外合资农业企业,大规模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率先建设大型农业集团和企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场小城镇建设。这些“率先”中蕴含着现代、绿色、开放、融合、一体的农业发展新理念,带动、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已成为推动农垦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农垦的一大优势。五是生态优势。不少农场地处偏远,远离农村、城市,曾经的劣势因为通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已自然转化为农场的优势,使“偏远”不再遥远,山清、水秀、土净,空气清新、地域广阔的农场是生产有机、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天然场所,是发展高端农业、休闲农业、推进农旅结合的绝佳地方,已经展现出明显的市场优势,成为社会资本追求的热土,“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责任编辑:成德波

篇五: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起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在2012年到2017年里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

  当下中国迈入新时代,经济的发展也呈现着新的发展特点,开启了经济发展的新征程,正逐步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华丽变身。

  从十九大报告及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的经济会表现的更具活力与生命力。

  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一、制造强国

  “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包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让中国制造进一步通过质量扩大影响力,同时推动中国创造,促进经济高速高质量的增长。

  二、创新型国家

  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中国经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信息网络等的发展又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实现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创新型发展。

  三、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使得乡村经济与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促使经济的城乡协调发展。

  四、区域协调发展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同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区域化协调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完善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有效的增长,实现经济形势的转变。

  六、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未来将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会进一步加大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

  从十九大报告及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表现出新的活力与增长动力,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会走向高质量的发展。

篇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COVERENTERPRISE

  /封面企业阔步前行,“改”出新活力——武汉城建集团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顺应国企改革大势,2020年9月,武汉市委、市政府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国企改革精神,推进市属国企改革重组,武汉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城建集团”)应运而生,一跃成为武汉城市建设领域的龙头企业。新阶段、新格局、新机遇,秉持着打造武汉城市建设“王牌军”,当好城市功能提升贡献者、市属国企转型引领者、市民美好生活创造者的目标,武汉城建集团以城市更新、建筑施工、综合开发为主导产业,以生态园林、设计咨询、城市服务、资本运营为支撑产业,协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业务,构建“3+4+X”现代化产业体系,正以崭新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扫一扫,分享本文改革创新促进产业聚合,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2020年,武汉城建集团跑出“加速度”,取得远超预期的优异成绩:全年营收超过300亿元、利税超过50亿元,年末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142021.04封面企业

  /COVERENTERPRISE净资产近800亿元。房地产板块夺得武汉市场全口径和权益销售榜“双第一”;旗下建工集团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三项制度改革A类企业;旗下武汉园外园绿化景观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企业发展+资本协力”混改创新模式试点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改革重组后,武汉城建集团的业务布局更广、专业资质更多、资源储备更足、发展质效更优,已形成“前期策划咨询、规划设计,中期投资开发、工程建设,后期服务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具备全过程工程咨询、EPC工程总承包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力,为超大城市建设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和一站式综合开发运营服务。进入新发展阶段,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武汉城建集团开启新局的有力武器和转型跨越的主要优势。为更好发挥乘数效应,武汉城建集团对内优化结构、畅通循环,全力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前景好、效益优、贡献大的产业,做强做优建筑施工板块和综合开发业务;探索建立共享平台,实现全产业链信息共享,发挥代建、总包、全过程咨询及开发项目的牵头带动作用,建立“1+N”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在全产业链发展中积极推动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房地产板块实行项目内部公开比选方式确定开发公司,实施试点项目全周期经营目标考核机制;建筑施工板块探2021.0415COVERENTERPRISE

  /封面企业索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全新商业模式,开辟企业发展新路径,打造企业发展新引擎。路子,打造城市更新“绍兴片样本”。科技智造引领建筑施工,赋能未来城市建设。武汉城建集团为武汉打造了多个“鲁班工程”和城市地标,并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建筑业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积极布局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同时,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将用于卫星返回舱的隔热材料开发应用于建筑的保温隔热材料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该材料已在体育场馆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城市而生,与城市共荣。武汉城建集团始终致力于武汉城市发展提质。从武汉开发区、东湖高新区再到武汉中央商务区等片区开发,从单一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到现在的TOD综合体、智慧社区等全面“开花”,武汉城建集团实现了从传统房地产开发商向现代城市综合开发、配套服务运营商转型,从深耕武汉本土走向布局全国。2020年,武汉城建集团引进龙头企业落地武汉,投资打造可同时容纳5000人的一站式室内娱乐冰雪综合体——武汉甘露山文旅科技创新推进产城融合,绘就城市发展新蓝图武汉城建集团聚能于“产城融合”战略,加速全产业链与城市有机融合,助力城市功能提升、配套设施完善、城市风貌重塑,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目前,除武汉市场外,武汉城建集团的产业发展已辐射省内鄂东、鄂西、荆州宜昌片区,省外市场已经拓展至重庆、浙江绍兴和宁波等地,多维度深入参与城市共建。加速城市更新蝶变,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武汉城建集团一直不遗余力。当前,武汉市旧城改造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时期,要啃的都是“硬骨头”。作为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武汉城建集团发挥国有平台专业优势,承担重难点区域旧改攻坚职能,统筹实现项目平衡。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成立后,武汉城建集团启动江汉区绍兴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旧城改造和有机更新的新162021.04封面企业

  /COVERENTERPRISE城项目,为武汉注入强大动能。战而行,夺取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攻坚战、方舱医院建设闪电战、下沉社区保卫战数战全胜,充分彰显了城建力量,创造了武汉奇迹。在全国、省市抗击疫情表彰中,武汉城建集团共荣获23项荣誉,旗下的东方物业公司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面对疫情影响,武汉城建集团积极为中小企业纾困解困,带动1000余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发展,累计减免租金、投入帮扶资金3亿元。2020年7月,武汉城建集团积极投身防汛工作,组建6支市级防汛突击队,累计投入3000余人、数百台机械设备,圆满完成紧急抢险任务,为保障城市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武汉城建集团将坚持“产业聚合、产城融合、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深化改革、聚力创新,努力拼搏、奋进作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武汉打造“五个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贡献城建力量。供稿单位:武汉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编辑:王莹莹冀亚欣资本运作增进产融结合,推动集团发展新跨越武汉城建集团始终坚持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积极探索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通过做强做优各项产业,奠定资本端发力的业务基础,借助资本力量为集团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服务,并围绕集团城市建设与运营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实现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助力集团业务板块加快上市,从内生增长走向外延扩张,形成产融互动闭环,推动集团跨越式发展。未来,武汉城建集团将探索设立财务公司,实现集团资金统一配置,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财务成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打造服务城建领域的大型化、专业化、特色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

  始终坚守企业初心使命,展现城建集团新作为武汉城建集团作为武汉城市建设领域的主力军,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彰显“铁军精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武汉城建集团向2021.0417

推荐访问: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高质量 开创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