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时间:2022-06-25 16:45:03 浏览次数:

 习题集:《中医基础理论》 2013 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1、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五行胜复?并论述其规律。

 3、气的运动和气化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是什么? 4、什么是“津血同源”,论述其临床指导意义。

 5、肝主疏泄的内容是什么?论述其对脾胃功能的影响。

 6、什么是肺主治节?其内容包括哪些? 7、参与消化的脏腑有哪些?各在其中的功能是什么? 8、为什么说脾胃为中枢? 9、论述何为“肾主二便” 10、什么是反治?有哪些治法,举例说明。

  201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木火刑金、乙癸同源、一源三岐、

 论述:1、血液运行和全身脏腑的关系 2、简述肺肾之间的关系 3、从虚实病机论述阴阳失调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年中医基础理论:

 1.试从阴阳学说谈谈“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也”的理解。

 2.谈谈“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

 3.试解释咳病“皆聚于胃,关于肺”。

 4.神的含义,阐述神生成的相关因素。

 5.《素问》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请结合临床谈谈对三因制宜治则的应用。

 6.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7.瘀血、血瘀概念的区别。瘀血的治病特点。

 8.谈谈治未病思想的内容及临床指导意义。

 9.中医脏象学说的内容。

 10.中医“七情”的治病特点,并谈谈其临床指导意义。

 1 1 .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原理论述阴阳消长基本形式及其指导意义。

 2 2 .何谓津液? ? 津液是如何化生的? ? 其具体过程如何? ?

  3 3 .津液的输布、排泄与哪些脏腑的功能活动相关? ? 试分

 4 4 .何谓津液? ? 津液有何生理功能? ?

  5 5 .何谓人体之气? ? 其生成来源如何? ? 其生成与哪些脏脏的生理活动相关? ?

  6 6 .气的生 理作用有哪些? ? 试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论述之。

 7 7 .何谓气机? ? 其基本形式如何? ? 脏腑的气机运动有何特点? ?

 8 8 .气机的概念如何? ? 为什么说脾胃是一身气机的枢纽? ?

  9 9 .宗气是如何生成的? ? 其分布和功能如何? ?

  10 .试从生成、特性、分布及功能诸方面比较营卫二气

 11 .血液是如何生成的? ? 血液的正常运行方式及与脏腑的关系如何? ?

  12 .血液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如何? ? 血液有何生理功能? ?

 13 .气对血的作用如何? ? 这种理论对临床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

  14 .何谓“津血同源”? ? 试从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等不

 15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16 .怎样理解心主血? ?

  17 .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 ? 肺的主气功能与呼吸功能之间有何联系? ?

  18 .何谓脾主运化? ? 其生理作用如何? ? 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 ?

  19 .何谓肝主疏泄? ? 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

  20 .何谓肾藏精? ?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如何? ? 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

  21

  22 .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肾主二便”?

 23 .试从生理病

  24

  25 .肺与肾在病理上有何联系? ?

 26 .人体消化过程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 这些脏腑的作用各如何? ?

  27 .中医学病因分类主要有哪几种? ? 各包括哪些内容? ?

  28 .劳逸过度有何致病特点? ?

  29 .饮食失宜包括哪些方面? ? 它有何致病特点? ?

  30 .结石有何致病特点? ?

  31 .瘀血有何致病特点? ?

  32 .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如何? ?

  33 .七情内伤有何致病特点? ?

  34 .何谓热邪? ? 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

  35 .何谓湿邪? ? 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

  36 .何谓寒邪? ? 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

  37 .何谓风邪? ?

  38 .何谓扶正祛邪? ? 试述扶正祛邪的临床应用。

 参考答案

 1 1 .答: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最基本的规律。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其内容及指导意义如下:

 ①此长彼消:即阴长阳消、阳长阴消。这是由于阴阳制约较强造成的。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②此消彼长: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这是由于阴阳制约不及 造成的。即唐〃王冰注解《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提出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③此长彼亦长: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这是互根互用得当的结果。临床上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皆属此类。

 ④此消彼亦消: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这是互根互用不及所造成的。临床上常见的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必然气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皆属此类。

 2 2 .答: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清稀者为津,稠浊者为液。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小肠和

 具体 而言,饮食水谷入胃,经胃的受纳腐熟,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的部分精微。脾主运化,赖脾气的“散精”和“升清”作用,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与津液上输于肺,而后输布于全身。小肠“主受盛”“泌别清浊”,接受由胃传送而来的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营养物质和水份,上输于脾,经脾转输布散全身。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吸收,即大肠的“燥化”作用也参与津液的生成。

 总之,津液的化生,有赖于脾胃、小肠、大肠的共同作用,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包括津液),一起上输于脾

  3 3 .答: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依赖于一系脏腑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水液,为胃行其津液,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源。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通过其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其肃降作用将上焦的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输布起着主作用。一方面,通过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温煦和推动脾、肺等脏腑的功能活动以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另一方面,贮藏于膀胱的津液在 肾气的作用下,经三焦布散全身。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津行,通过气机的调畅促进津液的环流和输布。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津液上腾下达的通道,只有三焦通利,津液才得以在体内

 津液的排泄,有多个途径,其中肺主呼吸,通过呼气作用排除一定水份,通过卫气的调节作用化以为汗排出体外。尿液的排泄,是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在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下,无用的水液化以为尿排出体外。其次,大便的排泄也

 4 4 .答: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津与液同属一体,常常并称

 津液的生理功能有四:①为滋润濡养作用。津液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属人体阴液之一,所以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官窍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②可化生血液。津液在还流过程中,渗入孙脉,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③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津液的代谢常随机体内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④为排泄代谢产物。津液在其代谢的过程中,通过汗、尿的排泄排出一定的代谢产物,使机体各脏腑的气化作用维持在正常的

 5 5 .答:人体之气则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

  气的生成来源有二:一为先天之精气,二为后天之精气。气的生成,有赖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

 肺为气之主,主呼吸,是人体内外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浊气,不断地呼浊吸清,保证了自然界清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尤其为宗气的生成起着主导作用。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通过脾胃的生理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为气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物

 肾藏精。藏 于肾中的精气,包括了禀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气,这种精气为元气之根,五脏六腑之本,人体

 6 6

  ⑴推动作用。即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生理状态下,气的这种作用正常,就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和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输布。病理状态下,当气的推动作用减退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

 ⑵温煦作用。“气主煦之”即是对这一作用的概括,这种作用主 要体现在恒定人体体温,维持各脏腑组织正常的功能活动,促进血、津的运行等方面。在病理状态下,气的温煦作用减退,会导致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影响血液、津液

 ⑶防御作用。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对外邪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为病后的康复能力。气的防御作用减退,

 ⑷固摄作用。即对体内液态物质的固摄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若气的固摄作用低下,可导致体内液态物质大量流失,如自汗、多汗、尿失禁、流涎,甚则导致各种血证。

 ⑸气化作用 。气化,系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体现为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失常可影响体内整个物质的代谢过程而形成各种

 ⑹营养作用。即对全身脏腑组织的供养作用,为其提供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营养作用减退,必然会影响各脏

 另:中介作用。气是感应传导信息之载体,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7 7 .答:气机,即指气的运动。其基本形式可概括为升降

 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 是脏腑升降出入运动的体现。就五脏而言,心肺居上焦宜降,肝肾居下焦宜升,脾胃居中焦,通达上下,脾升胃降,为升降运动的枢纽。六腑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的消化过程中有吸收水谷精微的作用,可见六腑之气的运动降中寓升。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均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

 总之,脏腑的气机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可体现

 8 8 .答:气机,即指气的运动(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脾胃皆居人体中央属土,通连上下。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 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火上者心,宜降;水下者肾,宜升;左木右金,左木者肝,主升发,右金者肺,主肃降。心火宜降,肾水宜升,此水火既济,阴阳协调。肝气升发,肺气肃降,此升降相因,平衡协调。心肾肝肺之升降,均在中气。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他脏腑的升降运动,均赖脾胃之气以提供物质基础。升则赖脾之左旋,降则赖胃之右转也。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木火金水得以轮转,中气衰则脾郁而胃逆,木火金水皆失得以运用。故

 9 9 .答: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合,聚于

  宗气积聚于胸中(膻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功能,关系到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贯心脉者而行气血,帮助心脏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向下者注于丹田,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

 总之,宗气的功能不仅关系到肺的呼吸运动和心脏的正常运行,而且与人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故宗气又有

 10 .答:营卫二气均属于人体气的范畴,其化生均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赖于脾胃的功能状态。其不同点如

 ⑴特性不同:营气精专 柔和,为“水谷之精气”;卫气

 ⑵分布与运行方式有别:营行脉中,循十二经脉和督、任之序循环运行,如环无端。卫行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

 ⑶功能有异: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则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启闭汗孔,调节体温,温养脏腑,润泽皮毛的功能,同时,有助于维持人体“昼精而夜瞑”的功能。

 11 .答:血液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上注于心肺,经心的化赤作用而生成。此外营气、津液均参与血液的组成;肾精充足,归精于肝,

  血液运行的基本形成是血行脉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

 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心肺之气的推动。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此外,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这些都是维持血行正常的基本条件。同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肝的疏泄功能也是促进血行正常的重要条件。脉为血府,是

 总之,血液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脉等脏腑的配合下进行

 12 .答:血液是由脾胃 、心、肝、肾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生成的。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功能活动尤为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心主血脉,使血行全身,为各脏腑提供营养从而促进血液的化生。另一方面,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的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脉,经心化赤为血。此外,肝主疏泄,主升发,有助于脾与心的生血功能。肾藏精,为元气之根,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奉心化赤为血,且精血可以互化,精可化血,也是血液生成的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二是

 13 .答:气属阳,血属阴,它们之间存在着阴阳互根互制互用的关系。具体而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对血

 由于气能生血,故临床上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药品,就是取其“气能生血”之义;由于气能行血,临床上对气虚或气滞所致的血瘀证,常配合补气、行气之品,是取其“气能行血”之义。又由于“气能摄血”,临床上由于气不摄血而见出血之候,必须用补气摄血方法,方能达到止血之

 14 .答:津液和血液均是人体内的液态物质,同属阴液范围, 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其生成均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所化生,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有“津血同源”之

 在生理上,脾胃消化饮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又是生成津液和血液的基本物质,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孙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津液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渗入孙络而成为血的组成部分,故有津血互化之说。在病理情况下,当血液不足时,无以渗于孙脉外为津液,可致津亏的病变。由于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导致津液大量耗散,不能渗入孙脉内参与血液的组成,甚则孙脉内之液渗出脉外而形成津枯血燥的病变。因此,在临床上 ,历来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以及“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

 15 .答: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主要体现在:①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人体的六腑、五官、形体、诸窍等组织器官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②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机体的内外环境之间维持着相对平衡协调,即“天人相应”;③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精神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形成五脏精神活动系统;④五脏主藏精化气,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六腑、奇恒之腑从属于五脏,故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16 .答: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所谓心主血,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内循行的功能;心主脉,是指心脏具有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主血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搏动是心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足、心血充盈、脉道通利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心主血脉的动能正常,表现于外可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节律整齐。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势必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病理表现,甚至发生气血 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刺痛,脉象结、

 17 .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宗气主要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汇聚于胸中而成。因此,肺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其次,体现于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起着调节作用。肺主气与肺主呼吸的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肺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肺主气的功能,取决于肺主呼吸的功能,肺的呼吸 功能正常,呼吸均匀调和,保证了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肺的呼吸功能是主气功能的根本条件。同样,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又为肺主呼吸的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18 .答:脾主运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脾主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对水谷精微的转输和散精作用。其生理作用:一是使全身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二是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物质来源。②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其生理作用:维持和调节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协调,防止体内水液潴留为患;二是使津液更好地发挥滋养和濡润作

 后天, 指人离开母体独自成长和生活时期。后天之本,指脾胃而言。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通降,二者功能协调配合,则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旺,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此外,脾胃的功能直接影响人体正气的强弱,对于

 发病、疾病转归及防治均有重要意义。因此称脾胃为后

 19 .答: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升发以调畅气机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调畅气机:肝的疏泄正常,对气机的升降出入之间接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②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一是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从而 协调和促进脾胃之气的正常升降。

 脾升胃降则消化正常。二是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从而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③调畅情志:肝的疏

 此外,津血的运行和男女的生殖机能也与肝的疏泄功能

 20 .答:肾藏精,是指肾封藏先天与后天之精气的生理功能。其生理作用主要有: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②促进人体生殖繁衍的机能;③肾精化血,参与血液的生成;④具

 先天,指胚胎时期或阶段而言。先天之本,指肾。由于肾所藏的先天 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肾中精气及其生理效应之概括 — 肾阴与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又具有一定

 21 .答:肾主水,是指肾中精气之气化作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是脾、肺、胃、肠、三焦和膀胱等脏腑对津液气化的根本,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肾的气化功贯穿始终,所以,它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更与肾的气化功能直接相关。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主司膀胱的开合,升清降浊,从而使尿

  22 .答:⑴肾主小便,即肾开窍于前阴。肾主水,主持和调节津液代谢,对尿液的生成及排尿影响较大,故肾称“水脏”、肾主小便。生理和病理:

 肾主水,是指肾中精气之气化作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①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是脾、肺、胃、肠、三焦和膀胱等脏腑对津液气化的根本,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肾的气化功贯穿始终,所以,它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②肾脏本身就是津液输布和排泄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是依靠 肾的气化作用: : “肾阴为合”,“合”能使清者上升, , 复归心肺, , 以保持体内一定量的水液, , 并生尿;“肾阳为开”,“开”使浊者下降, , 流入膀胱, , 排出体内多余的水液及废物, , 即排尿。肾阴肾阳平衡, , 气化作用正常, ,开合有度, , 分清别浊, , 调节水液排泄。(或者说:特别是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更与肾的气化功能直接相关。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主司膀胱的开合,升清降浊,从而使尿液的生成与排泄维持正常。)

 若肾气不足,固摄无力,如小儿肾气未充,常见遗尿;老人肾气已衰,控制小便的能力减弱,甚则小便失禁;肾阳虚,蒸腾气化无力者,使清者不上升,而 小溲多而清澈;或者肾阳虚,无力推动津液输布与排泄者,则尿少,或伴有浮肿,甚尿闭;肾阴不足,津液减少,阳偏亢主开, , 使浊者下降,使尿少(黄)而利。

 ⑵肾主大便,后阴亦为肾之窍。肾藏精,为封藏之本,且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在有控制地排泄大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气的固摄功能对于肛门固摄粪便,不使其无控制地外出,起了重要作用。②大便的形成与排泄虽与大肠的燥化、传导直接相关,是胃主通降作用的具体体现,亦与肺的肃降功能密切联系,但肾的阴阳主司各脏腑之气化,如肾阴的盛衰,就决定了脏腑的润燥等 。

 若肾精气不足,固摄无力,可见久泄滑脱;同时,肾为一身阴阳的根本。肾阴虚,大便干结,肛门燥而失润,则易引起肛裂。肾阳虚,则气化无权,可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

 23 .答:肾与骨、髓、脑的关系密切。骨的生长有赖于骨髓的充养,而骨髓的化生依赖于肾中的精气。若肾精亏虚,骨骼化生无源,精虚髓弱,在小儿可引起骨软无力,囟门迟闭,骨骼发育不良等症,在成人可致骨质脆弱,易于骨折。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均由肾中精气所化生,髓聚则为脑,故称“脑为髓之海”。肾中精气充足,髓海满盈,脑得其养,则耳聪目明,思维敏捷, 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若肾中精气不足,髓海空虚,则头晕耳鸣,精神萎顿,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总之,脑、髓、骨均靠肾精充养,其生理

 24 .答:心与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①在血液的生成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化赤以生血,心脾共同协作,血液才能化生充足。②在血液的运行方面:心行血,脾统血,心脾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外逸,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在病理上,心脾两脏常相互影响,如思虑过度,既暗耗心血,又影响脾的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失 职,气血生化无源,致使血虚而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血逸脉外,也会造成心血不足。由于心脾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最后形成“心脾两虚”证。临床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食少、腹胀、

 25 .答;肺与肾在病理方面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在水液代谢失调中,可由肺的宣发、肃降的异常,通调水道功能的减退,而致肾的气化失常,形成尿少、水肿等聚水而为病;相反,在肾的气化失常,肾水上泛,出现水肿的同时,又可引起气喘,咳逆倚息,不得平卧等肺气上逆之证。②在呼吸功能失常中,既可由肺失宣发、肃降,日久导致肾不纳气, 加剧肺气的上逆;也可由于肾中精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肾不纳气而导肺气上逆。③在肺肾阴虚方面,常常相互影响,而致阴虚的加剧。

 26 .答:人体的消化过程主要与胃、小肠、胆、脾、大肠、肝、肾等脏腑有关,具体过程为:①胃的受纳腐熟作用:饮食进入胃,由胃受纳,并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下降于小肠。②小肠的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作用:小肠接受胃下降的食糜,进一步消化,然后泌别清浊,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被小肠吸收后,由脾转输至全身;浊者包括食物残渣和水分,分别降入大肠和渗入膀胱。③脾的运化起着主导作用。④胆贮藏和排 泄胆汁助消化。⑤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功能。⑥大肠的传导作用。⑦肾对消化的促进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温煦脾阳以助脾运化,温暖胃阳以助胃的腐熟;肾阴肾阳促进大肠的传导。

 27 .答:(1 1 )《内经》的阴阳分类:得之风雨寒暑者,属阳;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者,属阴。(2 2 )《金匮要略》中的病因分类:“客气邪风”为一类,“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为一类。(3 3 )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六淫侵袭为外所因,七情内伤为内所因,饮食所伤、跌仆金刃、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4 4 )近人分类:①外感病因:包括六淫、疠气等。②内伤 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③病理产物形成物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等。④其

 28 .答:(1 1 )过劳:①劳力过度:“劳则气耗”,易损伤机体之气,出现少气懒言,倦怠消瘦等症。②劳神过度:可暗耗心血,损伤脾气,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纳差,腹胀,便溏等证。③房劳过度:可伤及肾中精气,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阳痿,早泄或月经不调,或造成不孕、不育。(2 2 )过逸:主要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全身虚弱。易使气滞血瘀,精神不振,食少乏力,形体 虚胖,

 29 .答:(1 1 )饥饱失常:过饥则易致营养缺乏,气血亏虚,出现面色不华,心悸气短乏力;过饱可致饮食停滞,脾胃损伤。(2 2 )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如寄生虫病,传染病或食物中毒。(3 3 )饮食偏嗜:①五味偏嗜:会造成相应的内脏机能偏盛,久则损其他脏腑,导致疾病的发生,或造成营养不全。如偏嗜肥甘厚味,易生痰热,阻滞气血,发为胸痹、肥胖、痈肿疮疡、中风等。②偏寒偏热:偏寒易内生寒湿致腹痛泄泻;偏热可致胃肠积热,出现口渴口臭、腹满便秘、痔疮。③偏嗜饮酒:可损伤脾胃 内生湿热,可直

 30 .答:(1 1 )多发生于六腑等脏器:在临床上,除肾结石外,多见者为胆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胃结石等。(2 2 )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结石阻滞气机,易导致肾、胆、膀胱、胃功能失调,并影响气血运行,水液代谢障碍和消化功能失职。并可损伤血络而致出血病证。(3 3 )病程较长,症状不定:结石的形成病程多较长,其症状不定,有的可无症状,有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其与结石停留的部位、结石的种类、大小形状、动态、有无并发症密切相关。(4 4 )易致疼痛或发生局部梗 阻。如右胁、腹、腰部绞痛、胃脘胀痛及右肩部、两股内侧放射性疼痛等,可出现上下不通的关格证,

 31 .答:(1 1 )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昼轻夜重。(2 2现为局部青紫肿胀。(3 3 )出血:血色紫暗,多夹血块。(4 4 )紫绀:面色紫暗,口唇、爪甲呈青紫。(5 5 )舌质紫暗,或舌面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6 6 )脉:涩或结代。(7 7 )

 32 .答:(1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痰饮伏肺出现胸闷、咳喘;其流注经络可 使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或半身不遂;其结聚局部形成痰核瘰疬或阴疽流注。(2 2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其停留体内可产生许多病证。如饮逆于上可见眩晕,水注于下致足肿,湿在肌表而浮肿,湿停中焦致吐泻,痰气凝结咽喉出现“梅核气”等。其致病不仅见证广泛,且变化多端。(3 3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如其导致的咳喘、眩晕、中风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4 4 )易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失常,如胸闷、心悸、痴呆、癫症及失眠、喜笑不休、发狂等病症。(5 5 )水湿痰饮内停,多见腻苔或/ /

 33 .答:(1 1 )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太过,首先影响心神 ,然后影响其他脏腑而发病。(2 2 )直接伤及内脏:如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其中又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3 3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喜则气缓,致心气涣散,精神不集中,神志狂乱;悲则气消,致伤肺气,气短乏力,萎靡不振;恐则气下,致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遗精;惊则气乱,致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思则气结,致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便溏。(4 4 )多发为情志病:导致癫狂、惊悸、不寐等病症。(5 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许多病症,往往因

 3 34 4 .答:自然界中具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

 (1 1 )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出现高热、面赤、脉洪、

 (2 2 )热邪易生风动血:出现高热、抽搐、两目上视、角

 (3 3 )热(火、温)性炎上:出现头痛、面红、咽喉红肿

 (4 4

 35 .答: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1 1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出现胸闷脘痞

 (2 2 )湿性重浊:出现周身困重,肢体倦怠,头重如束布帛,关节疼痛重着,面垢眵多,小便混浊,下痢粘液脓血,

 (3 3 )湿性粘滞:出现大便粘腻,小便涩滞,苔腻,病程

 (4 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出现淋浊,泄痢,妇女带下,

 36 .答: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1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出现恶寒, 脘腹冷痛,吐泻,

 (2 2 )寒性凝滞:出现脘腹冷痛,绞痛,得热则减,逢寒

 (3 3 )寒性收引: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筋脉拘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少腹拘急不仁等症。

 37 .答: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

 (1 1 )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临床表现如汗出、恶风、鼻

 (2 2 )善行而数变:临床特征如:四肢游走性关节痛,荨

 (3 3 )风性主动:如眩

  (4 4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广泛,为外感病中主要致病因素,六淫中许多外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致病。

 38 .答:扶正祛邪:扶正,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祛邪,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的临床应用:

 ⑴运用原则: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②根据邪正盛衰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矛盾斗争的地位,决定其运用方式的主次与先后;

 ③扶正不留邪,祛邪勿伤正。

 ⑵运用方式:

 ①单独使用。扶正适用于 纯虚证、真虚假实证及正虚邪不盛等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祛邪适用于纯实证、真实假虚证及邪盛正不虚等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

 ②合并使用。体现为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证。但有主次之别,即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或正虚较急重)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实为主(邪盛较急重)的虚实夹杂证。

 ③先后使用。也适用于虚实夹杂证。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用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或病情甚虚甚实,而病邪胶固不易扩散者;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用于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或虽有正虚但尚耐攻伐 者,以及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或微实微虚者。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第一、二章

 结论与阴阳五行

 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

 2、证

 3、辨证治疗

 4、同病异治

  5、异病同治

  6、阴阳

  7、阴平阳秘

  8、阴血

  9、阳气

  10、阳胜则热

  11、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

 13、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

  17、重阳必阴

  18、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

  21、寒者热之

  22、阳病治阴

  23、阴病治阳

  24、五行

  25、五气

  26、五色

  27、五志

  28、五味

  29、五季

  30、五官

  31、五体

  32、五液

  33、相生

  34、相克

  35、相乘

  36、相侮

  37、制化

  38、母病及子

 39、子病犯母

  40、子盗母气

  41、虚则补其母

  42、实则泻其子

  43、滋水涵木

  44、益火补土

  45、培土生金

  46、金水相生

  47、抑木扶土

  48、培土制水

  49、佐金平木

  50、泻南补北 问答题

 (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以下同)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 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 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 (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以下同)

 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

 藏

 象

 名词解释

 1、藏象

 2、藏象学说

 3、脏腑

 4、五脏

 5、六腑

 6、奇恒之府

 7、神

 8、血府

 9、汗血同源

 10、津血同源

 11、肺朝百脉

 12、肺主治节

 13、肺主行水

 14、通调水道

 15、肺为水之上源

 16、气门

 7、肺为娇脏

 18、肺主宣发和肃降

 19、脾主运化

 20、脾胃为后天之本

 21、肾为先天之本

 22、先天之精

 23、后天之精

 24、天癸

 25、元阴

 26、元阳

 27、肾者,胃之关也

 28、髓海

 29、七冲门

 30、中精之府

 31、水谷之海

 32、三焦气化

 33、心肾相交

 34、

 心肾不交

 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37、精血同源

 38、水气凌心。

 问答题

 (一)简答题

  1、简述脏腑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五脏六腑各有何共同生理特点? 3、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4、心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5、肺的生理功能有哪些?6、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7、肝的生理功能有哪些?8、肾的生理功能有哪此? 9、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10、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11、为什么外邪侵袭首先犯肺? 12、为什么某些失血证的治疗要从脾着手? 13、为什么脾病会致四肢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14、肝病为什么会影响脾胃功能? 15、为什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6、为什么治喘证有时要从肾入手? 17、骨、髓、脑的发育及功能与肾有什么内在联系? 18、心与肺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19、心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0、心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1、心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2、肺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3、肺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4、肝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5、脾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6、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如何? 27、肝与胆的生理关系如何? 28、肾与膀胱的生理关系如何?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心主神志?2、如何理解心主血脉?3、如何理解肺主气? 4、如何理解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通调水道?5、如何理解脾主运化? 6、如何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7、肝与情志的

 关系如何? 8、肝与脾胃运化的关系如何?9、如何理解肝主藏血?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三者有何联系? 10、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11、试述肾中精气与肾阴、肾阳和脏阴阳的关系。

 12、为什么说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3、怎样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4、怎样理解“六腑以通为用”? 15、肺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16、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17、脾与胃的关系怎样?

  第四章

 气血津液

 名词解释

 1、气

 2、元气

 3、宗气

 4、营气

 5、卫气

 6、血

 7、津液

 8、气机调畅

 9、气机失调

 10、气化

 11、气滞

 12、气逆

 13、气陷

 14、气脱

 15、气结

 16、气机不畅

 17、气为血之帅

 18、血为气之母

 19、夺血者无汗

 20、夺汗者无血

 21、津血同源 问答题 (一)简答题 1、试述气、血、津液的概念。

  2、气的生成及其来源有哪几方面? 3、试述元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4、试述宗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5、试述营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6、试述卫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7、血是怎样生成的?

  8、试述血的生理功能。

 9、简述气与血的关系。

  10、简述气与津液的关系。

 11、如何理解“津血同源”?

 12、怎样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二)论述题 1、气的生理功能有哪几方面?

 2、血的循行与哪些脏器有关?为什么? 3、试述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

 4、试述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5、如何理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第五章

 经

 络

 名词解释

 1、经络

 2、经气

 3、经脉

 4、络脉

 5、正经

 6、奇经

 7、阴脉之海

 8、阳脉之海

 9、冲为血海

 10、任主胞胎 问答题

 (一)简答题 1、什么叫经络? 2、经络系统是由哪此部分所组成的? 3、试述十二经脉在四肢及头面部的分布规律。

 4、试述奇经八脉的含义。

 5、为什么说“头为诸阳之会”? 6、试述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

 (二)论述题

 1、试述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和交接规律 2、试述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部位如何? 3、试述督、任、冲三脉的循行部位及主要生理功能怎样? 4、试述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

 5、调理和调节生殖机能和月经病的奇经八脉以哪些为主?为什么?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名词解释:

 1、辨证求因

 2、六气

 3、疫疠

 4、七情

 5、痰饮

 6、瘀血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9、内生五邪

 10、内寒

 11、内湿

 12、内热

 13、中寒 问答题:

 (一)简答题:

 1、何谓病因?中医的致病因素包括哪些?

 2、什么叫六淫?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何特点? 3、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什么因素有关?

 4、何谓内伤七情? 5、简述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6、简述痰饮的形成。

 7、简述瘀血的形成。

 8、为什么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9、瘀血病证有哪些共同特点?10、简述中医对发病的认识。

 (二)论述题:

 1、试述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试述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试述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试述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试述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试述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7、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8、试述痰、饮的病证特点。

 9、试述瘀血的病证特点。

 10、试述体质、精神状态与正气强弱的关系。

 第七章

 病

 机

 名词解释

 1、病机

 2、实证

 3、虚证

 4、气虚

 5、气滞

 6、气逆

 7、气陷

 8、气闭

 9、气脱

  10、血虚

 11、血瘀

 12、血热

 13、内风

  14、血虚生风

 15、内湿

 16、内寒

 17、内燥

 18、内火

 19、阴盛格阳

 20、阳盛格阴

 21、亡阳

 22、亡阳

 23、

 五志化火

 24、五气化火 问答题 (一)简答题 1、何谓病机?中医病机从总体来说包括哪些内容? 2、气的失常病机包括哪些内容? 3、中医学认为血得热面行,为什么火热之邪也能造成瘀血? 4、血虚证是如何形成的? 5、何谓内生五邪? (二)论述题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病机有哪些内容? 2、阴阳学说的病机变化包括哪些内容?

  第八章

 防治原则

 名词解释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3、治病求本

 4、正治

 5、反治

 6、扶正

 7、祛邪

 8、因地制宜

 9、因人制宜

 10、因时制宜 问答题

 (一)简答题 1、中医“治未病”包括哪些内容和措施? 2、什么叫治则?其与治法的关系如何? 3、中医治则中“标”与“本”的含义怎样? (二)论述题 1、什么叫正治、反治?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临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的法则? 3、治病为什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答

 案

 第一、二章

 绪论与阴阳五行答案

 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21、寒者热之: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

 22、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23、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2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5、五气: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

 26、五色: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27、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

 28、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29、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30、五官:即目、舌、口、鼻、耳五种与五脏相连的感受器。“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31、五体:即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肝在体合筋,心在体合脉,脾在体合肉,肺在体合皮,肾在体合骨。

 32、五液:即泪、汗、涎、涕、唾五种液体。“心为汗、

 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33、相生:是指五行相生关系。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34、相克:是指五行相克关系。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35、相乘:乘,是指以强凌弱。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制另一行克制太过。

 36、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

 37、制化: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

 38、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等。

 39、子病犯母:是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及肝等。

 40、子盗母气:即子病犯母。

 41、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虚证,可用补其母的方法治疗。如肝肾阴虚,用滋肾水以养肝木等。

 42、实则泻其子:也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实证,可以用泻子的方法治疗。如心肝火旺,采用泻心法治疗。

 43、滋水涵木: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上亢之证。

 44、益火补土: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45、培土生金: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而不能养肺之证。

 46、金水相生:是滋养肺肾的方法。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7、抑木扶土: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

 48、培土制水: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聚为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救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之证。

 49、佐金平木: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

 50、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隶之证。

 问答题 (一)简答题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

推荐访问:习题集 基础理论 中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