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2022年高考作文考前必背焦点主题06,教育热点

2022年高考作文考前必背焦点主题06,教育热点

时间:2022-06-20 08:40:06 浏览次数:

  06 主题:教育热点

 疫情之下,应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要点快读】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疫情当前,社会就是一本翻开的教科书。2020 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阻隔了无数人的脚步,但总有一些平凡又不普通的人们逆流而上,用担当与坚守为我们筑起生命的防线。所谓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在这个漫长且不寻常的寒假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用“宅”诠释爱国,用“不添乱”支援全国抗疫,停课不停学,以阅读丰盈心灵。而给孩子有价值的教育,即崇尚科学、学会感恩和做好自己,教育工作者亦责无旁贷。

 【优秀时评】

 疫情之下,应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特殊的疫情,特殊的假期,特殊的春节,是每个孩子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孩子的有价值的教育,可以将悲痛的经历转化成有价值的宝贵经验,将惨痛的损失转化为不再重犯的教训,2021 高考考前必背焦点 一

 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埋下种子。

 了解疫情,树立科学观念。从“武汉不明肺炎”到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人的认识本身是一个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混沌猜测到求真确实的过程,期间问题很多,乱象丛生。学生也是亲历其中的小公民,面对喧嚣,不信谣,不传谣,是基本素养。基于事实做判断、基于证据说结论,在遇到新环境新事物时,具有客观理性的严谨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念,正是我们需要为学生培养的核心素养。

 学习模范,常怀感恩之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每个时代都有人负重前行。今年,有人准备好了除夕夜的饭菜,还没等饭菜上桌,就“逆行”而上。“妈妈你害怕吗”“在家里妈妈也害怕,可是穿上白大褂,我就不怕了”,笔者所在学校大队部组织学生给从事医务工作的爸妈写的家书,字字感动篇篇泪目。在这特殊的战“疫”中,孩子看到了父母坚强的一面,父母也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懂事与成长。

 我们相信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孩子,都看到了“大年初一国家就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看到了驰援武汉医生们写下“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看到了护士阿姨卷起袖子打预防针奔赴最严重的疫区,看到了老爷爷钟南山院士红肿的眼和老奶奶李兰娟院士疲惫的脸,还有那么多医生护士们脸上口罩的勒痕和背上汗水浸透的印渍,也看到了国家派出接回滞留海外同胞的包机……作为见证者,教育应该唤起他们感恩的心。

 做好自己,勇立报效之志。学生毕竟还只是孩子,暂时没有能力直接为国家解忧、为医学克难。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做好学生本职,自律自觉在家。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好学业,锻炼好身体,养成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积极成长。经历了特殊的战“疫”,更懂得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更加懂得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勉励自己要更加发奋学习,从小立下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

 全民防疫,教育也当守“土”有责。

 来源:2020 年 02 月 01 日 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唐彩斌

 直面疫情是“开学第一课”的要义 2 月 17 日,原本是全国很多地区 2020 年春季学期开学的日子,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全国多地宣布延期开学;同一天,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正式开通。“停课不停学”传递出的重要信息是:疫情虽然来势凶猛,但教育系统要有直面疫情的勇气和信心,并且积极行动,力争把疫情对教育教学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今天是全国很多地区正式开始上网课的日子,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既不能让学生背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不能让学生荒废学业,并且应当着力引导学生把直面疫情作为这个特殊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

 疫情当前,相较于学习本身,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应当是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当下的青少年学生以00 后、10 后为主,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 2003 年的非典疫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远远超出了他们过往的生活经验,广大教师不应对疫情避而不谈,可以结合学科内容,从不同角度对疫情的出现、发展演化、疫情防控举措、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生冷静、理性、深入地看待此次疫情,消解部分学生心中的恐慌、紧张等不良情绪。此外,大量学生长时间宅在家中无法外出,难免让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产生种种身心上的不适,这也需要一线教师配合家长做好“心理按摩师”的角色,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居家学习情况尤其是身体健康状况等。对于在生活、学习上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更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须知,越是艰难困苦的特殊时刻,越能检验出一位教师的师德成色、工作作风和作为师者的教育智慧。直面疫情,帮助学生突破“心理关”,应当是当前一线教师的头等大事和不小挑战。

 最近,“停课不停学”成为教育界一大热词,如何让学生在延期开学期间不荒废学业,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疫情过后返校学习打好基础,成为当前各地学校和教师们需要直面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在线教学说起来简单,其实存在诸多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比如,全国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存在差异等。为尽量减少小学生上网时间,保护学生视力,教育部日前发布通知,对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停课不停学”有关学习资源做了分工调整,由中国教育电视台 4 频道于 2 月 17 日播出小学生学习内容,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只提供中学生学习资源,不代替学校正常课堂教学,仅供复习或预习使用。对此,广大

 一线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守教育部门的要求,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适量和教学时长的适当;各地学校不得违反相关规定安排教师超前超限超纲在线教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

 此次疫情的发生,让无数人开始反思生命的价值、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这个特殊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之后,教师们不妨把生命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关键词,帮助学生刷新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认知。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大量医疗卫生工作者奔赴武汉、湖北,协助当地防控疫情。广大一线教师既要让学生知晓这些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更要让他们认识到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总之,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们树立直面疫情的勇气、战胜疫情的信心,认识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志向,应当是这个特殊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的要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杨国营

 云南一物理老师“徒手劈砖”走红,硬核演绎“知识就是力量”【要点快读】

 好的老师什么样子?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这句名言写出了好老师的样子: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备课时,他们细致钻研、精心设计;课堂上,他们全心投入、细心讲解;课堂下,他们认真批改、耐心辅导……无数教育工作者怀着对教育的一腔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光与热,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助力,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

 二

  【优秀时评】

 “老师徒手劈砖”走红并不偶然

  近日,一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徒手劈砖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据了解,这位老师是云南省弥勒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的物理老师张辉。张老师坦言,突然成为“网红”让他非常意外。

 相对于张老师因劈砖而走红,更值得佩服的是他对自己走红的态度。在张老师看来,一个老师的好坏不是一堂课就能看出来的,需要一年、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积淀去验证,而且不能把是否会劈砖与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简单挂起钩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张老师的清醒与自谦。这其实也是一个老师素质与品德的体现。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个人乃至家长的心中向往,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遇到好老师实可谓是人生幸运。一个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很难通过一堂课就简单给出答案。

 尤其是像劈砖这样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稀缺性,但绝不能作为一个好老师的评价标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并不会劈砖,正如一个武林高手未必就能教出武林高手一样。张辉老师在课堂上劈砖,并非哗众取宠,更不是简单秀才艺。据了解,他在平时教学中会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也会用一些有

 趣的案例和物理道具寓教于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他录制徒手劈砖的视频是对当天物理课堂上新课教学——动量定理的一个课堂导入,从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很用心的教师。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云和灵魂,好教师自然也没有固定模式。张辉老师也讲到了教师有很多种类型,有的激情四射,有的严谨认真,有的文采韬略。风格可以不同,大道一定相通,那就是要把热情和责任奉献给学生。从古至今,由中及外,但凡受到人们尊敬的、念念不忘的老师,概无例外。

 有人说,从劈砖中看到了有趣。当然,一个有趣的老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什么叫有趣,并无标准答案。相对于有趣,更值得肯定的是有心有情,“一片冰心在玉壶”,如蜡烛一样,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当然,风趣幽默、会制造课堂效果的老师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但这只是“形”,并非“实”。无论是幽默的老师,还是看起来有些严肃的老师,只要对教育有心、对学生有情就一定会成为好老师。

 确实,不能说会劈砖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老师贵在有心有情,这就是成为好老师的基础。如果说“老师徒手劈砖”走红还具有一定偶然性的话,那么随着对其平时教学的了解,以及听了其对好老师的一番认识,则更增添了好感。张辉老师在最新一条微信朋友圈中写道,“我的职业目标是:我退休那天,我的学生能对我说,张辉是个称职的老师!”这应该成为所有老师的追求,而劈砖只是这条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来源:2020-06-08《北京青年报》作者:乔杉

  读书没有用,不如做网红? 【要点快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足以怡静、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一本好书,犹如同高尚的人谈话。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今能做到闭门谢客、安心读书的又有几人呢?于是乎,好好读书不如选择当网红的论调一时蜂起,虽然读书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不影响到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给人带来的机遇越来越多,但竞争也越来越剧烈了。青年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不能仅仅依靠标新立异、流于空想地去当所谓的“网红”,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埋头读书,用知识充三

 实自己的头脑,如此才能为自己赢得一方立足之地。

 【优秀时评】

 网红时代更应保持读书定力 “OH MY GOD,手感太顺滑了吧,一个鸭屎绿,一个失血白,真是好看到爆。总之,买它!买它!买它!”因为模仿网红李佳琦,一位名叫天天的小朋友也成了网红。值得一提的是,与 80 后、90 后从小纠结“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烦恼不同,今天的 95 后、00 后们似乎正面临一个新问题:选择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5 月 29 日中国新闻网)

 确实而言,当下年轻人选择的变化,彰显了 20 年来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今天影响年轻人选择的因素,更是越来越多。但是,越是这样时候,越更需要增强读书的定力。

 应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关于“读书无用论”的讨论了。从 20 年前,17 岁的韩寒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全国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紧接着在严重偏科、对数理化完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第二年就以写长篇小说为名办了休学,到后来同为 80 后的茅侃侃、李想、高燃则选择了 IT 创业,他们意气风发,20 出头就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被媒体称为“京城 IT 四少”“80 后创业新贵”,这时便一度引发社会各界对“读书无用论”的讨论。

 然而,讨论一拨接一拨,结果又有多少人在讨论中直接找到了通向网红的秘密通道?或者说又有多少人通过讨论变成网红了?相反,韩寒、茅侃侃之流靠着标新立异,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通过追求自己的个性可以一跃成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让我们更加清晰看到,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红的,因为每个人存在千差万别的条件,网红机会往往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实际上,大家也强烈意识到了,随着社会不断文明和进步,给人带来的机遇越来越多了,但竞争也越来越剧烈了。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竞争剧烈,才有人在残酷现实面前有了幻想,希望通过标新立异成为网红,而忽视了实实在在埋头读书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立足发展能力。

 很显然,这是值得我们幡然醒悟的。读书,是汲取知识营养的主渠道,是给一个人打基础的有效途径,

 如果连起码适应社会的基础都没有,别说机会来了也无法抓住,恐怕绞尽脑汁标新立异,临了也只能是“露大多脸,现多大眼”。何况,“腹有诗书气自华”。网红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读书除了可以增强适应社会的本领,还是一种关系涵养气质的修行,两者又如何能相提并论。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贺成 保持读书的定力 读书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已经融入生活。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很羡慕同学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渴望自己也有一本。但这个愿望一直到上初中才得以实现。也许就是那段漫长而刻骨铭心的期待,令我犯上“书痴症”,一病不起,一往情深。

 在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社会,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上,要想摆放一张安静的书桌、保持一种求知若渴的定力,似乎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爱书之人来说,应该怎么办?借助一句顺口溜,“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未尝不是增强读书定力的良方。

 “死读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耐力。古人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是一种把读书当作进身之阶和“敲门砖”的态度。一旦把门敲开,书本就弃之不顾了。而真正的读书人,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向往。所谓的“死读书”,就是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是一种“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不为稻粱谋”的态度。我在工作之外,总会极力回避一些应酬,尽量多留一些时间潜心诵读。无论是在基层一线还是在机关部门,无论是出差路上还是过节回老家,总有那么几本书伴随着我。就算再忙,总有工作闲暇之时、客走人静之夜,手捧一卷、操持雅好,尽洗尘心、神游物外,何其快哉!

 “读死书”考验的是眼力。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最吸引我的往往并不是新近流行的“快餐读物”,而是那些尘封已久、乏人问津的“古董货”,或是那些理论艰深、读起来“烧脑子”的“大部头”。这种大家都不爱看、不屑看的,大概就是所谓的“死书”吧?这些书或是年头久了“不合时宜”,或是学术味浓“不切实际”,往往被敬而远之。但我却发现“死书”如获至宝、阅读“死书”如饥似渴。这些年我常买一些古

 籍,或一些学术著作,几年下来,我感到正是由于在读书上坚持“不走寻常路”、思想认识上力求“见人之未见”,下笔才能“发人之未发”,写出几篇让自己感觉尚可、亦能为周围朋友认可的文章。可以说,读书满足了个人所需的精神营养,为个人成长补了钙、充了电。当然,干部读“死书”、钻“故纸堆”,主要还是着眼于如何把“死书”读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阅读思考的成果运用到修身做人、干事创业上。

 “读书死”,大概可以算是学习定力的最高境界了。古人有“三余读书法”“三上读书法”,又有“四时读书法”等等。总之,职场中无论何业、一生中无论老少、一年中无论寒暑、一天中无论何时,都宜读书。这种“读书死”的办法,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用生命在读书”。的确,读书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干部而言,有改造自己、改进工作的重大使命,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尽管认识水平在提高,但工作、修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能不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与时俱进地读书,直到生命的尽头。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毕文俊 教育惩戒权回归老师,尺度标准该如何界定? 【要点快读】

 “严师出高徒。”在传统观念中,老师享有很高的权威,惩戒学生天经地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公众对教师惩戒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惩戒失范学生变成了很微妙的问题。这种现状是由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等多方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是作为“惩戒权”的行使者,老师最应该深思。我们既要对惩戒权保持敬畏之心,又要对学生保持仁爱之心,还要考虑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避免惩戒权的滥用。

 【优秀时评】

 “惩戒是教育的刹车” 教师惩戒权需要规则与边界

  近日,马云重回母校杭州师范大学为首届马云乡村师范生颁奖。谈及教育时,马云表示,老师的眼界就是学生的眼界。惩戒是教育的刹车,老师没有惩戒的权力,就如同让老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学生不是向老师低头,是向规则低头。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教师惩戒权的争论甚嚣尘上。作为公众人物的马云,用生动、鲜活的“惩戒是教四

 育的刹车”,来表达自己对教师惩戒权的态度和立场。对那些缺乏规则意识和边界精神的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度的惩戒,犹如给失控的汽车及时地踩上刹车。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初衷,不是让教师利用身份优势和手上的权力对学生进行身体上的体罚、人格上的矮化和精神上的鞭笞,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伴随着社会变迁,公众对“暴力育人”的观念越来越不理解与认同。在“为了学生好”的目标的遮蔽下,少数教师对孩子们扇耳光、拳脚相向;这样的“暴力育人”,不仅给孩子们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带来精神上的伤害,甚至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二十年后打老师”的年轻人,以一种剑走偏锋的方式,来发泄他对“暴力育人”的不满和积怨。

 当学习成绩成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一些老师难免会变得势利起来;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得到了各种优待,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成为“眼中钉”。发生在陕西商丹高新学校的“恶语老师”事件,尽管涉事老师没有对差生进行体罚,却对她恶语相向,长期辱骂、孤立学生,对学生进行污名化,赋予学生一种不光彩的色彩。教师惩戒权一旦被滥用,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痛苦,是学生的一种不幸。给教师惩戒权戴上“紧箍咒”,避免教师“任性而为”,依然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教师作为除家长之外与未成年人接触最为密切、社会互动最为频繁的群体,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也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建设健康的、丰盈的精神世界。“惩戒是教育的刹车”,对学生们的失范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本质上是为了让他们重回正轨。

 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让教师自弹自唱、孤芳自赏;教师惩戒权也同样需要规则与边界,需要戴上“紧箍咒”。那种“我想怎样就怎样”“不管你们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自说自话,显然背离时代潮流,也不契合新型师生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失范行为更容易被捕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要对职业多一些敬畏,对学生多一些仁爱之心,使用惩戒权要更加审慎。毕竟,频繁刹车、任性刹车,许多时候不是汽车的问题,而是司机的问题。

 来源:2019-07-17 东方网 作者:杨朝清 给教师惩戒权,还须规避惩戒过当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首个聚焦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这也是中央文件首次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过去在教师惩戒方面,存在一些程序性规定不够严密和规范,甚至缺失的现象,进而影响教师正确行使教育惩戒权。(7 月 10 日《南方都市报》)

 早在 2018 年 2 月,青岛率先将惩戒教育写入地方教育法规中,明确规定学校拥有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学生的批评教育权、惩戒权、处分权,学校对学生的惩戒规定应该公开等,既赋予了学校惩戒权,又保障了学生知情权。今年 4 月,广东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依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特别是,这次中央文件首次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表明给教师教育惩戒权,不再是一些地方的“自选动作”。

 不可否认,过去由于惩戒教育一直没有法律、法规、制度等层面的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两个极端,学校和教师要么不敢惩戒学生,要么对学生惩戒过当;特别是,惩戒过当事件频发,损害了学生的诸多权益。比如,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20 年后学生打老师”事件——小时候你打我,长大了我打你;学生因使用暴力手段,报复老师当年的严厉体罚,而触犯了刑法,被判刑一年半,令人唏嘘。

 可见,一些教师发生惩戒过当、侵犯学生权益事件,不得不引发人们对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的反思。老师在力争学生达到品学兼优的同时,应注意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进行耐心教育和帮助,不应该采用体罚、谩骂、侮辱人格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要知道,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学校与学生形成代管护的关系,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由于学校没有履行相应义务,特别是,因教师惩戒失当,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的,学校及相关老师应承担相应责任。

 换言之,给教师惩戒权,还须规避惩戒过当。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制度化的规定,惩戒与

 体罚将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既不利于教师履行教育管理职责,也不利于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各地应借鉴青岛、广东等地做法,通过地方立法,对惩戒教育进行规范。同时,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形式,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促进广大教师既热情关心学生,又严格管理要求学生。特别是,在地方教育法规的基础上,国家立法机关应加快修改《教师法》,从法律规定上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使其更具可操作性,达到教育学生、保障权益的目的。

 来源:2019-07-11 东方网 作者:汪昌莲

  “云时代”当有“云阅读”,用好“云书房”守护人文之光 【要点快读】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曾几何时,在寂静的夜里,点一盏油灯,温一室书香,捧一手芬芳,欣赏心灵的芭蕾,淡淡的书香,浓浓的墨韵,让心灵为之起舞;光阴荏苒,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阅读”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真正实现了“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今天,我们在怀念纸墨书香的同时,更期待着 5G 时代的数字阅读。“云时代”当有“云阅读”,用好“云书房”,守护好人文之光!

 【优秀时评】

 “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强现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5G 时代的数字阅读,能助人实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不久前,一项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日趋普及。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进五

 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 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 3D 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书几乎成了“古典式”的阅读。但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阅读的丝线,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华美的思想画卷。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5G 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

 得以传承。

 “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白龙 一起做“读书种子” “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

 领。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重视“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来源:人民网

 作者:向贤彪

  最是难得平常心

 【要点快读】

 林清玄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去做正在做的事情,专注于当下,既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带来的快乐。安在眼前之境,坦然接纳,积极应对;在细碎中窥见平常的意义,在淡然中获得心的自在。拥有了平常心,就可内观平静心性,就可以拥有足够的力量,迎接生活的磨砺。

 【优秀时评】

 最是难得平常心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罕见影响。但事物总是祸福两相依,严峻的挑战也改变六

 人们不少生活习惯。如“少出门、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在整个疫情期间得到广泛遵守;聚餐使用公筷、不吃野生动物、不随地吐痰,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亲朋间经常关心问候,再次唤醒人间美好;年轻人举办婚礼不再那么讲究排场,农村里送别逝者也不再吹吹打打过分喧闹;对白衣天使的理解与尊重更是骤然加深,医患关系不断改善……疫情过后,这些新观念、新风尚能不能坚持长久、蔚然成风? 实事求是讲,上述许多变化,是在疫情肆虐情况下人们用生与死的眼光审视人生的结果。在重大灾难面前,人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生命之宝贵,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成为一致追求。抗疫以一种特殊方式倡导文明处事,激发了人之真心善心同情心超常迸发。但风雨总会过去,怎样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痛?最是难得平常心,这取决于人的道德自觉,体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道德自觉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核心是“人心”与“道心”合一。《礼记·礼运》中说:“人者,天地之心也。”王阳明说得更加明白:“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心理学上,也有类似意义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有许多这样的感受,比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杜甫也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笑能“年少”、愁能“白头”,花能“溅泪”、鸟能“惊心”,都是“境由心造、物随心转”的形象表达。

 满眼春光看世界,世界就不会灰暗与凉薄。漫漫人生路,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边完善自己边温暖他人的过程。《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人心危险难测,道心幽微难明,必须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持守中道”。中国人历来讲究修身,如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欧阳修的“内正其心,外正其容”,讲的就是以“道心”调解“人心”,唤醒本心光明,化解内心烦忧,进而做到心淡如水、人素如菊,“循理而举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修身强调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我们追求道德自觉,不妨从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每产生一个念头开始。比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年长者要主动让座,到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对他人的误解应多多谅解,等等。有些事虽然很小,做好了也可能平淡无光,但却影响人心世事,反映品格高下。如同万紫千红花满园,不见花草长却日日有所增。从点滴起步,从小事做起,热

 爱人间草木,享受灯火可亲,踏实做好日常凡事,生活就会自带光芒。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吴玉章“亮节英姿书百代,一生豪杰万人师”,按毛泽东的说法,那是因为他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从而形成了光明磊落、大义凛然的人格魅力。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永恒。道德自觉就要像吴玉章、雷锋那样,有一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不断给内心注入爱的温暖。“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末学者王国维曾以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句词,来说明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其实,用它来比喻人生经验螺旋式上升之艰难,也再恰当不过。

 生活是有惯性的。女织男耕、桑床满圃,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历史上许多民间劳作、造坊食法沉淀下来就变成了习俗。如同全民抗疫,真心地信,细心地做,一心地学,多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多留一点时间陪伴家人,多用一点心思关照自己内心,多营造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温馨,最终受益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家了。

 来源:2020 年 05 月 13 日 解放军报

 作者:谭然 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 生活中,能够寻找到满足感的人,不管他富与贫,都是成功的。一个人无论在顺境里,还是逆境中,都要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尊重生活中那份与生俱来的“平淡味”,那么他做人的“火候”就达到了佳妙之境。

 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平平淡淡才是真。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的事。世界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平等平常的。事物的发展运动也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必要去怨天尤人,只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可以了。

 也许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如意,但是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善意对待,赠人以微笑,顺其自然安身立命,

 那么生活就会变得相对轻松起来;即使你遇到困难,也会领略人生的很多美好,带给自己也带给他人更可贵的人性魅力!

 对待工作,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如果心情浮躁、好高骛远、看不起本职工作,缺乏对职业价值的思考,那么我们的工作激情将会荡然无存,工作也会变得单调而无奈。不为名所苦、不为利所累,少一些计较、少一些埋怨,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对待生活,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尽管单调、紧张的生活每天都在周而复始地上演,但只要心不老,我们的生活就充满阳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边云卷云舒。长短不同的朝往暮归,酸甜苦辣的日月春秋,有多少人和我们一样默默地坚守着一颗平常心,就因为这许许多多的坚守,我们才会领略到生活的平常而有味,生命的无奇而动人。

 对待自己,我们更要有一颗平常心。有平常心,不是自我姑息、不求进取,而是胸襟更豁达一些,眼光更长远一些,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留恋和顾盼。守住心灵的宁静,善待自己,不苛求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作无谓的折腾。对人对事,常怀感恩之情,常怀宽容之心。任凭权利纷争、物欲横流,我们宠辱不惊、顺其自然,以平常心看大千世界,以平常心待人生沧桑。有了平常心,才能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我们的心灵宛如在静野上漫步、在幽涧中独行。

推荐访问:年高 热点 作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