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思想汇报 > 对《水浒传》的译本及思想内容的思考

对《水浒传》的译本及思想内容的思考

时间:2022-05-22 13:05:05 浏览次数:

摘 要:《水浒传》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本文对其成书过程,版本,译本,思想内容做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水浒传》;版本;译本;思想内容

作者简介:尤芳(1983-),女,汉族,安阳工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单位及二级部门: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1

一、引言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

二、成书过程

《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等起义军为题材的英雄传奇小说。其内容不是凭空虚构,而是有历史依据的。据《宋史》中《徽宗本纪》及《张叔夜传》、《侯蒙传》记载,起义发生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起义军曾流动于淮南、京东、河朔、楚、海州等地。结局说法不一,或谓宋江确曾受过招安,或谓宋江被擒杀。至于是否参加过征讨方腊,尚无定论。南宋时,宋江故事已成为艺人讲唱的重要内容,宋末的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涉及水浒故事的部分,虽非常简略,但已勾画出了水浒故事的大体轮廓。元代杂剧中的水浒戏现存目三十一种,实际现存作品仅六种,从其中透露的信息看,已与《水浒传》的故事规模较为接近。《水浒传》正是在有关梁山起义的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融合取舍的结晶,同时也是作家精心构思的创作。

三、版本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说法。从明朝到现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罗贯中写的,就是说《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第二种说法,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作的,这个是比较多的一个看法,也是明朝人的看法;第三种说法,是施耐庵一个人写的,但关于此人的生平,一直没有可靠资料支撑,因此对于此人的真实身份有多种说法,甚至有人认为施耐庵根本就是一个杜撰出来的人名。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水浒传》肯定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一些人合作完成的。其中,施耐庵和罗贯中是最早的作者。郭勋,李卓吾和金圣叹是后来参与《水浒传》创作的。

《水浒传》的版本有很多,有70回、100回、110回、115回、120回和124回的版本。这些版本分为有简本、繁本两个系统。简本,主要是文字比较简单,细节描写少。已发现的简本有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和百二十四回本。繁本写得比较细致,也是流传最广的。主要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种。

四、译本

《水浒传》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译本有三种,分别是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 (1933), J. H. Jackson的Water Margin(1963) 和Sidney Shapiro的 Outlaws of the Marsh (1980)。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译本,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陈敬, 2006: 98)。当时在美国的销量很好。赛珍珠是将《水浒传》推向世界的第一人。其中,赛珍珠的译本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原著的内容和结构,作者的忠实翻译既“信”又“达”。而中国籍的美国犹太裔学者沙博理先生(Sidney Shapiro)在文革期间受命译的一百回版的"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汉)则较好地移植了原语文化,虽然较为简洁质朴,但作者的归化翻译策略使得译著更加忠实于原著,而且很贴切地反应了原文的神韵,符合翻译的“信,达,雅”的原则。法语版则将其直译为Au bord de l"eau。日文版的《水浒传》的版本非常之多,甚至被改编和演绎成了许多漫画,电影,电视作品。

五、思想内容

《水浒传》既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又是一部歌颂忠义的小说。从农民起义来说,《水浒传》真实再现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兴旺再到失败的完整过程,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乱自上作”,同时也歌颂农民起义的英雄们。 最终揭示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其中严重的忠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进步意义。

《水浒传》又是一部歌颂忠义的小说。单从它最早的名字《忠义水浒传》或《忠义传》就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中所翻译的“忠义”。尤其重要的是,水浒英雄们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上梁山的举动,原因自然复杂,但绝对多数都是因为朝廷官员高俅、蔡京之流的不忠(奸)所逼和英雄们为“义”所激。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是因为郑屠对金翠莲氏父女“欺男霸女”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林冲无奈投奔梁山,是因为奸臣高俅的陷害并引出鲁智深的仗义相救;武松怒杀西门庆,根本原因是替兄报仇,但其上梁山过程中众人相助则出于“义”;李逵所为更是“义”字当头(小事无论)……;每次较多的英雄相聚,作者总以“义”相称,如“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三山聚义打青州”。而他们一旦上了梁山,则“同功同过,同死同生”,甚而如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在他们看来,平田虎、王庆、破辽、征方腊都是效忠朝廷的具体表现,是“顺天”、“护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无不按忠义行事。当然,小说还写了这些英雄在接受招安后,虽然“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但仍然被不“忠”之臣、无道之君逼向了绝路,满怀“忠义”英雄们一个个走向“毁灭”。

六、结语

总之,《水浒传》既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又是一部歌颂忠义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一般规律,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时,它又歌颂了梁山众英雄们的忠义,但最终由于那些不忠之臣将这些忠义的英雄们送上了灭亡之路。因此,《水浒传》固然是“忠义”的颂歌,但同时又是“忠义”的悲歌。

参考文献:

[1]陈洪,孙勇进. (2005). 漫说水浒.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李林波. (2004). 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6), 115-119.

[3]聂绀弩. (2005).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4]施耐庵. (2006). 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 长沙:岳麓书社.

[5]施耐庵,罗贯中. (1981). 水浒传.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水浒传 译本 思考 思想 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