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南浔

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南浔

时间:2022-03-10 10:04:55 浏览次数: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南浔镇,位于浙江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早在明清时期,南浔的经济就十分繁荣,素有“江南巨富之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之誉。现在,这里的沿河古民居建筑群,不但有多处江南名园,还保存有号称“江南第一宅”的古民宅和中国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

缫丝业造就南浔古镇的繁荣

南宋初年,南浔仅是一村落。南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才建立南浔镇。明洪武年间,南浔人改进缫丝方法,万历年间又对育蚕、植桑、缫丝等进行技术革新,到清乾隆、嘉庆年间,这里的缫丝经宁波、广州大量外销日本及欧美。清道光之初及同治末年,南浔的缫丝业大发展,全镇60%以上的农民以纺经为业,丝经行最盛时达56家之多。这个时期,南浔出口蚕丝占上海口岸出口总数的64%左右,成为江南蚕丝名镇。

清同治、光绪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家。他们所积累的财富,少则白银数十万两,多则达千万余两之巨,在江南各镇中首屈一指。这些富豪巨商除致力发展蚕丝外贸,还投资盐业、铁路、房地产、典当业、银行业和现代企业,其范围包括江、浙、皖等地。当时南浔的首富刘镛,其家产达到白银2000万两,而当时清政府的年收人才7000万两。此时的南浔,已发展成以丝市专业为特色的商业性市镇,其规模,史家称“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

对外贸易交往,尤其国内洋务运动的兴起,开放和富起来的南浔人,最直接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当时南浔的建筑造型、材料装饰以及生活设施等,随处可见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影响。恰恰是这种对西方文化有选择的引进和融合,又促进了南浔的发展,这正是南浔古镇有别于其他水乡古镇的最大特点。

江南名园小莲庄

小莲庄又称刘园,始建于1885年,由刘镛祖孙三代历时40余年建成,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莲庄的正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牌坊,园内有园林和家庙。园林又分为外园和内园,外园叫“鱼径池”,种植荷花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其场景仿唐杜牧诗《山行》的意境构建而成。

小莲庄的碑刻长廊,陈列着各个时期的名家书法石刻和题跋共计45方。其中有一方宰相刘墉的行书《颜平原刘太守序》真迹,上面还有乾隆皇帝御赐的仙仿印章。大清乾隆朝的刘墉和光绪朝的刘镛在小莲庄交汇,确为一件历史趣事。

小莲庄的刘氏家庙门前,有两座相对而立的御赐牌坊,均建于清光绪年问。其中“乐善好施”牌坊,是为表彰光绪年间安徽、四川等地遭受洪灾时,刘家以30万两白银赈灾,且经常接济当地百姓而立。贞节牌坊是为刘镛的夫人刘邱氏等3位女性恪守妇道、守节不嫁而立。牌坊上刻有“圣旨”二字。

中国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嘉业楼

嘉业藏书楼,始建于1902年,到1924年落成,因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的匾额得名。

藏书楼为园林式布局,前园后楼,占地20多亩。创始人刘承干是刘镛的嫡长孙,一生酷爱藏书。辛亥革命之后,很多贵族遗老变卖藏书,刘承干在这一时期收购了大量的书籍,总计16万册、60万卷,其中不少为海内珍本、孤本。1933年,刘家家道中落,大量的珍贵古书籍被相继变卖。1951年,刘家把书楼捐献给了国家,当时由浙江图书馆接收。

藏书楼呈一个巨大的口字形,砖木结构,为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人门楼左边的橱窗里,陈列着1949年周恩来总理关于保护嘉业藏书楼的指示。中间的天井有300多平方米,主要用来晒书。嘉业楼的前面是园林,园林中有个莲花池,周围全是太湖石。嘉业楼四周没有围墙,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外围的河道,既有利于藏书楼防火、通风等要求,又使四周的景色浑然一体。

号称“江南第一宅”的懿德堂古宅

懿德堂是南浔晚清巨富之一张均衡的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整座建筑以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相结合,风格独特,富丽典雅,号称“江南第一宅”。

张均衡是清光绪年间的举人,和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是表兄弟。他继承祖业经营生丝、盐业,还在上海经营房地产、钱庄,爱好金石碑刻,与国画大师吴昌硕等人同为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

懿德堂坐南朝北,为五进院落,有中、西各式楼房150间。古宅风格奇特、结构恢宏、工艺精湛,尤其众多精美生动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从法国进口的玻璃刻花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民俗建筑和文物价值。

推荐访问:江南 历史文化 南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