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工作总结 > 常山县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_

常山县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_

时间:2022-01-12 15:58:25 浏览次数:

在改革中成长在创新中收获

——常山县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我校现有教学班级38个,在校学生1900名,是全县唯一一所县教育局直属学校。从2004年开始,我校走进新课程改革已有六个头了。这六年里,我校始终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用新理念武装教师,鼓励大家做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积极探索新做法,大胆实践,及时总结反思。新课程改革给我校注入了空前活力,使我们步步有收获,年年有跨越。现就我们的主要工作和收效,自评报告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中层干部为组员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学科组为单位的课改学科组,组成了由校长牵头,各科室明确分工,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课程改革工作机制,使课程改革工作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保障。同时着重研究制定了有关课程改革工作制度。主要有:(1)行政例会制度;(2)教学研讨制度;(3)教学常规管理条例;(4)课改培训制度;(5)考核奖励制度等。这样,一方面使课改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全部工作的深入开展。

其次,学校领导重视课改工作实施,在学校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证课改所需经费的投入。每年能从教育经费中拨出一定的经费作为课改专项经费使用;鼓励教师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和培训工作,保证培训经费。积极争取资金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现有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房、多媒体教室等专项教室十多个,能基本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必要设施设备条件。

第三,校长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担任学科教学,进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听课、上课、评课,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每学年听课均在80节以上。在参与教研活动时,能够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发现新课改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组织教师进行广泛讨论,共同提高。并根据问题申报课题进行研究。他先后主持了省级课题《小学环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市重点课题《小学校园不安静因素的调查及对策研究》、市课题《提高外来学生教育质量的做法》等的研究工作。将课程改革纳入学校工作,每学期主持课程改革交流研讨大会,商讨课改实验工作。

二、加强学习宣传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学校领导的引导扶植,需要全体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家长的通力配合。为此,课改开始之初,我们首先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从标语到宣传活动,从校风、学风到人文管理的定位,从班级的布置到特色的形成,从师生大会到家长会,从对社会的宣传到调查分析,从学生活动到考试的变革。总之,学校从多方位确定宣传课改的相关理念,力争让每一块黑板都能育人,每一块墙壁都能说话,使课改的舆论氛围深入人心。如我们召开的师生会议:(1)学校行政人员课程改革通报会;(2)全体教师课程改革动员会;(3)教研组长课程改革研讨会。三会的落实,使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入教师心田。我校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悟:要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加快评价制度改革,发挥评价的教育和促进发展功能。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已被我校教师普遍接受。同时,针对课程改革的对象——学生,我校及时利用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校报等形式,大力宣传。让学生明白新课改对学生在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的要求等。而对家长,我校则利用教学开放日、家长会、家长学校学习等形式,宣传课改的新形势,使家长明确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转变只要分数不要能力的观念,从而配合支持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工作。

三、落实校本培训

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是关键。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教师在实验新课程前必须接受通识培训、新教材培训和校本培训。为此,我校在安排课改年级教学任务前首先考虑到教师的岗前培训,同时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讨论上级课改文件,学习《新课程标准》等书籍资料,进行专题研讨等。通过理论学习、课程标准解读、新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观摩、研究课点评、评价方案研讨、专家与教师对话等系列培训,使教师在学习中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交流中理解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促进自我反思。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转变,并在现在的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丰富自己,进而逐步转变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改变教育教学研究方式。

(一)通识培训。近几年暑假,我校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分四期参加了县教师进修校组织的通识培训。通过通识培训大大激发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

(二)参与式培训。作为通识培训的延续和补充,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倡导“老教材新教法”,扎扎实实地把课改引进课堂,引向深入。积极开展新课程主题校

级培训讲座:如《校本课程研究》、《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与资源开发》、《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等;请教育专家、名师作专题讲座,如:《课堂教学教育化和教师素养》(章师亚)、《新课标下教学案例的撰写》(毛佩清)、《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评价语》(市名师郑亚君)、《新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特级教师张化万曹晓红)等;平时开展教师自学与练习测试相结合活动;开展“熟读新课标,谈谈自己的观点”心得交流活动,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老师与课改同行,建立明确的新课程观。

(三)学习主题构建培训。学校根据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安排,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主题构建培训活动。内容包括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培训考核等方面。培训中我们坚持“突出培训重点,紧抓校本培训;注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突出实践构建”等原则。要求全体教师认真自学,并摘录内容,做好笔记,每月交一份学习心得,利用教研组阵地,根据学科组织有针对性地学习讨论,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素质提升工程培训。自2005年始,学校教师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培训注重过程,注重实效,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县进修校举行分期分批的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举办“读书演讲、教案设计、课题研究、说课比赛”等各种教学沙龙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来校作主题报告等活动的开展,真正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五)专题培训。学校积极选派优秀的老师参加各种骨干教师培训,每学年组织课改年级教师参加新教材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专题培训学习,培养一批实施新课改的骨干教师。

(六)现场观摩。五年多来,学校选派60余名老师赴县外听课学习,组织有百余人次参加在本县举行的新课程活动,并轮番组织教师到省、市内的兄弟学校参观学习。通过现场观摩,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七)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根据“集邮文化”的校园特色文化,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和县集邮协会联合,组成课程开发编写委员会,在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形成开发理念,编写主题为“课文·邮票·乡情”的校本课程,将邮票知识与课文、乡情结合起来。经过大量的工作,学校于2009年6月完成了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使邮票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效果显着。

四、注重实践创新

面对新课程,我校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唱好课改新曲。

(一)以教研促课改。

1.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新课程与传统教学所产生的挑战,是老师一时难以适应的。为了减小教师的教学难度,让教师切实掌握新课标,课改时起我校开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以备课组、科组为单位进行教材的分析,对研究课实行“说课-议课-听课-评课”制度,使执教者能集众人之长,克己之短,把课上得最好,同时也使全体教师从中受益,使整体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提高。此外,为了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领导小组深入课堂,听每一个教师的课,评课过程中,对纲要精神的落实,课程理念的把握、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存在的困惑、疑虑进行了平等、民主的交流。评课以教师的反思为主,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邀请教研室领导来校专题听课,指导我校课堂教学,与我校老师就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疑惑进行交流探讨。

2.人人上课改研究课。为了增加全校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好地探讨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每学期举行“新课程研讨课”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一学年至少上一节研讨课,语文学科安排在周四上午第三节,其它学科安排在周三上午第三节,均在当天下午第二节课进行评课活动。包括有教师的课改研讨课、课改年级教学研讨活动、教学展示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在活动中全体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出精彩的案例,把学科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并在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学生求知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课改新理念,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与好评。近年来,学校也积极创设多种平台,促进中青年教师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之中,要求全体教师切实把“学习主题构建”中的——整合理论、转化理论、目标设计理论、策略设计理论,“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40条建议”等,扎扎实实地引进课堂、引向深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大胆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有活力、有生成、有发展。例如:举行全县数学学科《新课程、新理念》主题研讨课活动、新课程下初中小学教学衔接研讨课活动、优质课评选活动、杭州天长小学教师“送教到校”活动、全县语文、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送教下乡”活动、课堂教学“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展示平台,大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参与激情,使教师新课程理念得到了落实,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3.注重研讨与反思。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年级为主阵地,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

地落实深化新课程的教育思想。重视新课程实施年级任课教师的配备,从师德、学历、业务水平等方面优选新课程任课教师,保证实施的顺利进行;组织并参加实施年级教师的教材备课会;组织开展一年级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要求新课程任课教师认真撰写“一日一反思”、“一周一心得”、“一月一小结”取得明显的成效;整合和总结实施年级有效的教学经验,及时推广,使新课程思想逐步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头脑。定期组织新课程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教学问题“会诊”活动。

4.完善课题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以科研求品位,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对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做到科科有课题,人人有项目,个个有论文。学校科研氛围浓厚,对被省市级立项的课题由学校校长、副校长直接领导,由教科室指导进行过程研究,实施好过程管理。县级立项课题由年级组负责实施过程管理。校级课题则由学校教科室备案立项,课题组组长负责实施过程研究,撰写结题报告,再由教科室组织人员进行成果评比。同时开展“小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注重积累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将这些日常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注重在行动中研究,让研究所得能够直接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比如针对课堂教学的切入,问题的设计,教学的机智等话题,尝试用科研改变现实,用科研改造自己,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原创性”的成果,属于自己的“原生态”的方法,像张身贵老师的小课题研究成果《把作文写具体太简单了》还登上了《教育科学论坛》(07年第3期)!

5.成立“教科研共同体”,开展相应活动。我们按照学科学段,兼顾能力志趣成立“教科研共同体”,让大家在集群活动中,在QQ群、博客等网络平台中,相互交流。阐述观点,畅所欲言,有效利用“发展落差”,充分实行“交叉火力”,实现在切磋中碰撞出火花,在合作缔结出硕果,在分享中携手共进,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愿景。

6.定期开展较大型的教研活动。我们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发挥学校在全县小学课程改革的领头雁作用。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到二次的大型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确立一个研讨主题,安排老师就此主题进行上课,并邀请全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与听课,互动评课活动,最后又专家进行总结提升,使每次活动卓有成效。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门必修课,为使她从一开始就走上规范化的轨道,我校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拟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综合

实践活动实施计划,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学校聘请周边派出所领导为法制副校长、聘请法院的法官为学校德育辅导员,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作报告。学校还把附近社区等地方定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基地保证。学校通过“环保调查”“我爱家乡”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几年来各中队还开展了“学习小主人”等一系列活动,队部开展了“收集废品,变废为宝”的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了“绿色军营”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我体验我能行”的主题。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干;能想、能问、能说、能干。

(三)改革评价机制。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课改提出的要求,以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反思总结、成长记录、展示激励等功能。我校努力从以下方面尝试评价机制的改革:

1.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有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评价方式有座谈、问卷调查、成长记录等。通过这样的发展性评价,使学生更能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发热情。进行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也架起了沟通学校、家庭的桥梁。

2.课堂评价注重过程与程序。学校组织教研组进行新课程改革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制订出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包括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个方面,基础性评价有教材的处理、积极和谐、自主主动、个性的发展和现代媒体的使用;发展性评价有动手实践、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三级指标中具体包括了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标准达标的指导思想与具体教学步骤的设计的过程;评价与被评价者互相理解的过程等。

3.认真开展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工作。为了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反思和改进,架起学校与家庭相互沟通,教师与家长相互理解的桥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进行学生、家长评教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社会对我校教师教学观念、教育教学工作等的满意度。

4.用好考试评价这根“指挥棒”。考查时重视三个方面的结合:(1)口试与笔试结合,实现综合式考查;(2)知识与能力结合,实现开放式考查;(3)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

结合。注意体现目标的全面性,注重考试的学习性,发挥考试的指导性,突出考试的激励性,增强考试的对话性。

5.开展“特长生”、“标兵生”、“十佳”系列评比等。学校根据“全面+特长”的办学理念,在每学期进行“校园十佳”等评选活动,评选出各个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如学习之星,小歌手,书法之星等等二十个栏目,通过这样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向“全面+特长”的方向努力,以达成我们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

五、取得显着成效

(一)新课改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

新课程无论在课程功能、理念、目标和内涵方向,还是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管理方面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新课程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课程给教师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新课程实施,广大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形成新课程教育理念,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我校校长余小陆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市十佳青年校长、省市两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市红领巾事业功臣、县十佳好校长。同时,一批优秀教师也脱颖而出。目前学校有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春蚕奖、省群体工作先进个人各一人;市教坛新秀3人;市百秀班主任、市百优学科带头人、市百优教研组长、市十佳青年教师、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市教改之星、市新时期好形象教师、市德育先进个人共16人;常山县首批名师一人,县学科带头5人,县教坛新秀15人。学校科研氛围也十分浓厚,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当中。学校领导率先垂范,近几年,有省级立项课题2项,市级立项课题9项。而结题的课题都受到专家的好评,其中获市一、二、三等奖11项。教师在全国、省、市级发表的论文有60多篇;全国、省、市级获奖的有50多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有100多人次,全校师生共获得各项奖励600多人次。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很好地诠释了我校课改工作的真正内涵。今年来我校还未老师提供了展示教科研成果的平台——校刊《漫思与求索》,它的刊出,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品味。

(二)新课改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时刻牢记新理念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始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摆在工作的首位,通过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转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轻了,促进了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其次,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校本课程中开

设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比较和选择中确立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挥自身的特长,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好的基础。近几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共计100多篇,其它各类竞赛获奖人次共计600多人次。有40多位学生的书画作品获全国一、二、三等奖。

(三)新课改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步呈现,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示范学校”、“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基地”、“浙江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浙江省课外阅读先进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衢州市名校”、“衢州市文明单位”、“衢州市师德群体创优先进集体”、“衢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衢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衢州市中小学书画实验学校”、“衢州市卫生先进单位”、“衢州市先进教研组”、“衢州市绿色学校”、“县教学质量一等奖学校”、“县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等各项荣誉。

六、执着求索向前

通过五年多的课程改革实验,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也较多地出现了师生的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的方式多样化了,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常常有惊喜”,经常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时会被学生难住”,从而改变了教学的模式,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意识。但在具体的课改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全校教师虽然接受了各种培训,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还是比较慢,教学观念还跟不上,还是用老的一套或者凭经验进行教学。特别是新课程教材的编排内容、体系的变更,部分中老年教师的教学难以适应。

如:原浙教版数学采用的是那种亦步亦趋的“小碎步”编写法,教学内容承前启后,梯度小,难度低,易操作。而与老教材相比,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其知识点就显得跨度大,跳跃性强,难以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2.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开发起步较慢,教师、学校的评价的研究还要深入。

3.目前考试与评价改革还不到位,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不是以你学校素质教育搞的怎样,新课程改革怎样来评价,他们还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再加上综合评估等因素,我们教师们还是被分数所困扰,课改的深入发展仍受到一定影响。

当然,教育是动态的,变化的,它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教师去思考、耕耘。新课程的实验虽然已进行六年了,我们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只是开始,我们只有继续不断地努力,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才能实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追寻理想,超越自我;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这一崇高的教育理想,才能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踩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课改之路。

推荐访问:小学学校课改工作总结 常山县 工作总结 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