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8篇)

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8篇)

时间:2023-05-06 13:10:05 浏览次数:

篇一: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上海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和个性所在。但也正因为如此,文化的兴起与繁荣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文化的养成,不但需要长久的历史积淀,更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

  一部上海文化演进的历史,依次出现了三种文化形态,即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当然,这三种文化形态的递嬗,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一种传承与层层递进的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长久的历史积淀而成,又伴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一成而不可易"。但就总体而言,开埠前上海所在的文化区域从属于江南文化圈,但那时江南的文化中心在苏州和杭州等中心城市,上海则处于"慕苏、扬余风"的边缘地带。

  开埠后,特别是太平军扫荡江南之后,上海迅速取代苏、杭等江南传统的中心城市,一跃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江南中心城市的位移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人才、财富和文化的位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由江南文化的边缘跃居江南文化的中心。从边缘到中心,是移民造成的。上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国内移民来自18个省区,以江南移民人数最多,其中又以江苏、浙江为最。按1950年1月的统计,在当时上海总共498万人口中,江苏籍和浙江籍移民分别占了239万和128万,超过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上海市民的主体乃是江南移民的后代,作为文化移动的主要载体,移民的这种籍贯构成显示出江南文化在上海文化构造中的特殊位置。

  这种特殊位置从上海方言的结构中也可以非常典型地反映出来。现在的上海话并不是开埠前上海方言的简单延续,开埠后最初的三四十年,来沪移民基本上是"各操土音",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话已经形成。民国年间,一位日本学者曾研究过上海方言的结构,他认为上海话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苏州语系,包括上海、宝山、南汇、昆山、嘉兴、崇明、湖州、无锡、常州、杭州等地方言(注:当时宝山、南汇自有其方言);第二是宁波语系,包括绍兴、严州、金华、衢州、台州等地方言;第三是粤语系;第四是其他方言,包括苏北方言等。其中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方言占14.5%。上海方言的构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都市文化构造的江南文化底色。

  但海派文化并不是江南文化的简单接续。开埠后的上海是中国最世界化的城市,有人称近代上海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城市。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受西方影响很大无疑是近代上海显著的特征。中西文化的碰撞,让上海成为中国最具现代感的城市,并且成为让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

  总之,江南文化是在吴文化、越文化和徽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不同区域文化的产物,以精致、优雅著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极致。海派文化则是开埠以后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融汇的产物,它的孕育与发展依托上海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又以创新和灵活多样拓展市场。就其精髓而言,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一脉相承,海派文化可以说是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后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

  红色文化诞生于海派文化赖以生成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它是海派文化的灵魂,并最终决定海派文化的历史走向。红色文化以海派文化为内在景深,海派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赋予红色文化以上海特色。

  近代上海是中国最多元化的一个都市,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市政管理和城市社会控制上,而且体现在社会构造、城市生活和文化形态上。正是这种多元的城市格局,为红色文化在上海的孕育与繁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存空间。一方面,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上海与世界的紧密联系,特别易受国际思潮的影响。上海不仅是通商的大码头,而且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码头。西方的新思潮、新学术、新文化最早在上海登陆,并借助上海的文化生产能力、文化组织能力、文化表达能力、文化融汇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而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传播、红色文化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红色文化使海派文化有了"魂",也让江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此同时,在与传统文化的接续中,红色文化也有了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获得了丰厚的滋养。

  ,上海文化经历了极其深刻、复杂的变迁,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和面貌,但在看似断裂的历史中又存在着不易抹去的连续性。

  江南文化由吴文化、越文化和徽文化融汇而成,海派文化因融汇西方文化而赋予江南文化"现代性",红色文化则因以海派文化为内在景深而具有上海特色。正因为上海有着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三种资源,所以丰富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个性,使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在今天的上海文化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共同发挥的影响。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印记十分鲜明,从生活习惯、习俗、饮食乃至语言中,依然可以找到历史流传下的痕迹。另一方面,三种文化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就其精髓而言,却是一以贯之的,三种文化都具有超强的融汇能力,它们的枝繁叶茂也都得益于相对成熟发达的商业化环境和商业化力量。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不用说了,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文化又何尝不是在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赋予上海都市文化旺盛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生命力,以及海纳百川的襟怀和气度。正是这种襟怀和气度,铸就了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历史底蕴和"传奇性魅力",构成了上海文化最迷人的内在风景。

  因为传承江南文化,所以当代上海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保持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因为长期浸润海派文化,所以上海人比较开放包容,能保持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合理借鉴,比较易于与世界接轨;因为经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所以上海能够不忘初心,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这正是上海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最大区别所在。

篇二: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总第128期)革命文化百年演进的历程与特点邓显超,李敏(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年,中国革命文化不断发展演进,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酝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与超越,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丰富,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进一步拓展,革命文化的学术话语进一步创新,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历久弥新。[关键词]五四运动;革命文化;发展历程;演进特点[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21)02-0008-05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为题材和源泉的革命文化从此诞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革命精神,以‘革命文化’为载体得以继续传承与弘扬。”[1]五四运动爆发至今一百年以来,中国革命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酝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与超越。一、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的发展历程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的生成演进适应了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在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革命文化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革命时期革命文化的形成与成熟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文化是在战争与革命时期,主要是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并发展成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体,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和转变。1.革命文化的孕育。在五四运动期间,一批先进中国知识分子最先触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的思想之源。一批批先进知识分子的成长,工人阶级的壮大为革命文化的萌芽奠定了阶级基础。毛泽东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说:“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是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五命。”[2]总体看,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文化在这一时期得以孕育,其显著特征是“文化自信视野下增强中国红色文化世界影响力研究”(17BKS088)和[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演进特点》(XS2019-S054)和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研究”(20QM13)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20-10-27(1971—),男,吉林德惠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作者简介]邓显超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李敏(1994—),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8-

  四运动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3]2.革命文化的发端。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肩负起了历史的重担,以爱国主义为魂的五四精神有了一支科学、革命的传承主体。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日,也是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开端。3.革命文化的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一大批有革命理想和抱负的进步知识分子,肩负着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着一种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随着革命任务的变化,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也经历了大革命文化、苏区文化、延安文化、西柏坡文化等不同发展阶段。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诞生了,其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追求,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也发展成熟。4.革命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处于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革命文化也迅速向全国范围内传播,成为我国占据绝对主流的文化,革命文化中的革命精神极大改善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也极大激励和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与干劲。(二)建设和改革时期革命文化继续发展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为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由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党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执政党转变,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继续发展。1.革命文化的发展与曲折。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红色文化虽然遭遇曲折,但仍然取得可喜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头十年,作为主流文化的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得到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斐然。最突出的成绩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引下,革命文化的经典作品在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方面不断涌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让革命文化的发展遭受曲折,革命文化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带有浓厚的“左”的意识形态烙印,并随着运动的不断发展深入而僵化停滞不前。2.革命文化的创新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革命文化继续创新发展,革命文化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得以受到重视和利用,革命文化事业和革命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1)革命文化事业不断进步。革命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为引导和管理。红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包括与革命文化有关的烈士陵园、爱国教育基地、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基础设施。它还包括与革命文化有关的红色文化的数据、文本、图片、等相关性文献和信息载体。改革开放40年来,革命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全面展开,公共革命文化事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革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革命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时期飞速发展。革命文化主题展览、革命文化旅游产业、革命文化影视、革命歌曲等革命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了革命文化的宣传,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例如,新时期有很多革命文化经典被改编的影视作品不仅激发了人民爱党爱国的热情,还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内涵,实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革命文化的创新。如今,革命文化出版、革命文化演出等革命文化产业,形成了强大的经济推动力,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二、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的演进特点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年间,革命文化不断发展与演进,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得到弘扬和传承,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与时俱进。一百年来,-9-

  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丰富,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进一步拓展,革命文化的学术话语进一步创新,虽然经历不同的发展时期,面临不同的任务,革命基因依然代代相传。(一)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丰富在不同时期,革命文化呈现出自身的革命价值和政治价值,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还体现为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丰富。1.革命时期革命文化凸显革命价值。革命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价值主要表现为革命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革命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了党的革命思想、革命主张和革命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了革命发展的方向,普及了革命理想。第二,革命文化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革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而蓬勃发展,不仅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着中国革命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前进方向,更是指引着中国具体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变化发展。革命文化在土地革命时期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暴行和白色恐怖、在抗战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在解放战争时期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革命历程中,起到了极大的舆论宣传作用,不仅打击了中国人民强大敌人的嚣张气焰,更是促使广大中国人民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之中来推翻旧中国,争取自身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三,革命文化增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革命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世界观、政治观与革命观,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在传播革命思想的同时也更加贴近与党的关系。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文化凸显政治价值。革命文化的政治价值具体表现为传播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规范政治行为、培养造就政治人才、和谐稳定政治关系、推动政治发展等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文化,其政治价值在革命文化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革命文化过渡为社会主义文化。由于社会主义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一脉相承,再加之革命的巨大惯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带有明显的革命特征,在极“左”思潮的带动下,革命文化甚至成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代名词,革命文化具有为政治任务服务的价值。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的政治价值,与此同时,文左”的氛围下过度强调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化的政治价值,文化建设受到了一定的损害。3.改革开放时期革命文化凸显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革命文化的内容、形式、价值和功能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革命文化的价值不仅表现为在革命价值、政治价值,还凸显出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为革命文化增添新的元素。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4],时代主题也从革命切换为改革、开放、创新,即以革命文化资源的形态体现出来。革命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历史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优质的教育资源。革命文化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其代表了党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资源配置形式。革命文化在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越来越体现出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革命文化的经济价值主要以其革命精神教育作用和商业价值的契合来表现遍布于全国各地的原革命根据地内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革命战斗遗址和不断涌现出的革命英烈的光辉战斗事迹等都成为现如今开展党政军民各系统爱国主题教育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红色旅游的基地和景点。改革开放40年来,革命文化的价值不断丰富,不仅突出了革命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还表现为追求革命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统一。(二)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进一步拓展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从革命斗争精神到革命创业精神再到革命时代精神,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体现出的革命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1.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10-

  和方法指导实践,从而形成了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奋斗目标的革命文化,形成的优秀革命精神体系。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大革命精神、苏区精神等,主要体现了革命、斗争、独立、解放、平等、自由等价值诉求。其中以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为主干,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些精神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英勇抗战,革命文化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给我们后代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精神进一步发展。在1956年至1978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发扬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培育新时代的革命创业精神。例如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战胜自然灾害精神”,热爱祖国、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奉献、无私可爱的“大庆精神”,投身事业、一丝不苟的“时传祥精神”等。这个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促进了革命精神谱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些主要体现了爱国、奉献价值取向的革命创业精神,不仅是党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集中反映,还代表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奋斗志向。这些革命精神和气概都是中华儿女在建设祖国用汗水浇筑而成的,为当时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来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拓凝集了磅礴的力量。3.改革开放时期革命精神与时俱进。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结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红色时代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在新的时代历史条件下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革命文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发展也使中国人民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大背景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并创造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伟大成就。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入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操守、理想追求。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弘扬。(三)革命文化的学术话语进一步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革命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革命文化的学术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战略任务的转变而不断发展和创新,革命文化的中国话语体系正在形成。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着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的主题,学术界先后提出了“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的学术话语。以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为例,以“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为篇名,以“精确”为选项,在20世纪50年代,革命文化”一词在这三个学术话语依次出现虽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中就出现过,但比较而言,“革命文化”作为学术话语直到1959年才出现,从学术史角度看,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真正的革命文化研究。在改革开放前,学界研究较多的是“革命精神”“革命传统”,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把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等同对待。此时的“革命文化”更多的是被视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文化载体。整体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是三个研究革命文化的学术话语,并且革命文化传承成为这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弘扬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是学界研究革命文化的主题。2.改革开放时期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改革开放以来,革命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在学术话语方面不断创新。最突出的是出现了用“红色”置换“革命”,创造了“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等一系列学术话语,实现了对“革命”的话语转换。21世纪初期,中国学术界首-11-

  次提出了“红色文化资源”这一概念。学者围绕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例如张茂枝在2003年7月于《四川党史》上发表的《广元市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与建议》一文,以及彭央华与项波在2003年11月于《南方冶金学院学报》发表的《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思考》。2004年,刘寿礼在《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的文章中正式提出了“红色文化”的概念,并且对红色文化的内涵作了探讨。从此,围绕“红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红色经典”“红色文化”的学术话语,学界开始了对中传承国革命文化的深入研究。2010年,雷鸣剑在《红色基因开创军媒未来》一文中提出来要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的这一学术话语开始出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多次就红色文化发展做出指示,要求在新时代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学术话语的出现,既是“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话语的延续,又并行不悖,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实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革命文化学术话语的进一步创新。●参考文献:[1]韩延明.中国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J].临沂大学学报,2012,(5):1-5.[2]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0.[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5]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新华日报,2014-12-16.TheCourseandCharacteristicsoftheCentury-oldEvolutionofRevolutionaryCultureDENGXian-chao,LIMin(JiangxiUniversityofTechnologyMarxistCollege,Ganzhou341000,China)Abstract:Inthe100yearssincetheMay4thMovement,China’srevolutionaryculturehasbeendevelopingandevolving,fromthebuddingperiodoftheNewDemocraticRevolutionandthesocialistrevolution,tothetortuous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constructionperiod,totheinnovationandtranscendence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valueoftherevolutionaryculturehasbeenfurtherenriched,thespiritualgenealogyoftherevolutionaryculturehasbeenfurtherexpanded,theacademicdiscourseoftherevolutionaryculturehasbeenfurtherinnovated,andtherevolutionarycultureandrevolutionaryspirithavebeenconstantlynewinthenewera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Keywords:May4thmovement;revolutionaryculture;thecourseofdevelopment;evolutionfeatures-12-

篇三: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红色文化名词解释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中文名

  红色文化

  外文名

  Theredculture代表人物

  毛泽东

  主要精神

  井冈山精神,红色精神,延安精神

  基本含义

  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故此,要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

  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古时候,中原人称南方为炎方,称炎帝的国土为炎土,称炎帝的子民为炎人,炎帝的下属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黄帝的“黄”字,是太阳初出之色。“黄”与“皇”字可以通假,在古书上,黄帝也经常称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一个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和鸾凤的民族。

  炎黄二帝的传说,表明中华民族在立族之初就有着强烈的“红色崇拜”。而将这种“红色崇拜”转化到我们祖先的生活之中,应该是从“过年”开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夜,就要闯进我们祖先居住的村落,伤害人畜。为了免遭“年”的攻击,祖先们只好在这一夜逃离村庄,躲进山林。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日下午,正当祖先们扶老携幼大撤离的时候,从村口走进了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人,叫大家休要惊慌,他有办法制服“年”。祖先们哪敢相信,还是迅速撤进了山林,不听劝说的老人独自留在村子里。老人住进一间屋子,在大门上贴上红纸,在屋子里点起红灯笼,静候“年”的到来。是夜,“年”按惯例准时入侵。可是,当它看到老人门上贴的红纸和屋里点亮的红灯笼时,大为惊恐,未敢搜寻人畜便狼狈逃窜了。正月初一早晨,“避年”的祖先们返回村庄,迎接他们的是安然无恙的老人。祖先们急问其方,老人据实以告。从此,祖先们再也不用逃进山林“避年”,而是效仿老人的方法,贴红纸,点红灯,安然度过“年”来之夜,叫做“过年”。从此,“红色”就被赋予了“避邪”

  与“吉祥”的含义。中华民族因此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岁月无法流逝的“红色情结”。

  红色代表权威。中国历代帝王虽然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嗜好,但对红色则有着共同的爱好,红色是主色调。72万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建筑近千幢,房屋近万间,用得最多的是红、黄两种色彩。远眺故宫,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紫禁城,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明朝规定,给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类似的制度,皇帝御批的本章统由内阁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红色成为皇帝批发文书的专一颜色,称为“朱”批,具有无上的权威。红色的权威一直延续到今天,如“红头文件”等。

  红色代表勇气。军人每每看到猎猎红旗,无不热血沸腾,英勇杀敌。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国旗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鼓舞斗志,激发勇气,召唤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电影插曲唱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红色代表吉祥与喜庆。红色是自古至今老百姓最喜欢的颜色。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喜庆之色、高兴之色,是吉祥之色,是发达之色,是阳刚之色,是坚强之色。所以,只要是喜庆之事,都离不开红色;没有了红色,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

  红色代表成功与光荣。在汉语里,“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

  识的人叫“红人”,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红色也代表光荣。“金榜题名”是红榜,表彰先进人物要戴大红花。

  红色代表美丽。因为喜欢红色,便赋予了“红”以美的含义。“红颜”一词就是指美丽的女人,男人把女性挚友称之为“红颜知己”。

  红色代表革命。马克思早年曾在被问及“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为“红色”。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标志的颜色是红色。《国际歌》中也唱到:“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天下的光辉历程,与红息息相关,时时刻刻未能分离过。譬如,组建的第一支军队命名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瑞金称之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的红旗,长征的铁流,抗日的烽火……中国革命胜利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总以写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诸如:《红旗飘飘》、《红旗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红军想念毛泽东》、《红岩》、《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梅赞》、《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等等。

  在西方人眼中,红色即是中国的“国色”。中国人就是有着强烈红色情结的民族。曾记得,2005年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意穿了一身红色衣服出来迎接,连她戴的帽子都是红色的,表示对中国国家元首和中国文化的敬意。

  以上杂七杂八地搜罗了一些古今中外与红色有关联的东西,其目的就是要更合理、更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红色文化。

  列宁曾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凭空杜撰出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段中唱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是用血换来的。据此,我认为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归纳各种资料对红色文化定义的界定,有如下六个方面。

  ①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

  ②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③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④红色资源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

  ⑤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

  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⑥综合各种理解,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从文化的边界范围来看,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

  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狭义的则是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

  中国红色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已经经历或必将经历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直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整个历史进程。

  兴起原因

  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看腻了“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言情剧,厌烦了“虚无缥缈”的武侠剧和“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充满血腥味的宫廷戏,转而开始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而“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则满足了人们心灵的需求。这一时期,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出,红色歌谣的传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超越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呼唤,“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则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小说《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红

  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红色作品塑造和展现了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和社会时期里,民族和个人如何为生存和理想苦苦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气概,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虽然这些作品的创作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经济水平和创作环境,也存在一些遗憾,但正是这一特定时代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以及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更增添了一份无法复制的本色魅力,使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品味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价值功能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印证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仅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记载,为革命牺牲的江西籍烈士就达25万之多。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

  益而奋斗的历史,这是其一。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三是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文明传承价值功能。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

  在: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

  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

  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开发价值功能。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近

  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江西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强省和旅游产业大省,通过举办一年一届的红博会,全面展示江西的旅游精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红色旅游已成为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红色文化的发展创新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宣传活动

  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电影、写红色励志格言、办红色专题讲座……通过“红色文化”促进犯人积极改造,最终走出红色改造新路。江西省豫章监狱今

  年起在高墙内启动了红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用‘红色’主旋律占领监管改造阵地,用‘红色’革命思想武装犯人头脑,将‘红色’革命精神内化成犯人积极改造的动力,在高墙内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江西省豫章监狱副政委郭锦辉告诉记者,监狱开展的红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包括“红色”影视展播、“红色”专题讲座、“红色”典型教育活动、“红色”主题讨论、监区“红色”文化节活动、“红色”知识统考、“红色”教育评审和“红色”活动总结表彰,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造质量的全面提高。

  而作为改造教育犯人的一种载体,江西监狱引入“红色文化”的做法仅仅是中国各地监狱探索的缩影。3月27日,国家司法部召集陕西、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六省市监狱劳教系统干部在重庆召开“红色文化进监所”工作现场会,旨在总结相关经验,探讨改造新路。

  作为会议主办地的重庆市,“红色文化进监所”活动自2008年启动以来,共精选100首红色歌曲,购买各类红色经典图书8万余册,播放红色影片300多部,举办红色故事会1200余场。而取得的效果则是,重庆顽固服刑劳教人员的转化率从2008年的79.1%上升至2010年的81.56%,危险服刑劳教人员的撤销率从2008年的79.08%上升到2010年的83.69%。

  为此,国家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红色文化”对服刑劳教人员和监狱民警是一种有益的思想教育,各地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认识“红色文化进监所”活动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这项活动,务求实效。

篇四: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红色文化传播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几千年来,它以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彰显出它的活力和灵性。在这里,有一个特别的文化,即红色文化。它更代表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反映出中国人民的观念和价值观,源远流长。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它不仅表达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认知,而且蕴含着中国人民的追求和期望。历史上,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以红色为主要颜色,可以溯源到秦汉,可以从中衍生出许多传统文化,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现今,红色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记忆与理念,是一种传承与发展的精神状态。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红色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媒体的作用。目前,网络媒体正成为现代社会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网络上经常出现关于红色文化的文章和帖子,以及有关红色文化的调查、报道等。同时,社会各界还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以向公众传播红色文化,如举办文化节庆、展览和影视播放,召开研讨会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媒体的发展使历史的一些传统文化得以重新传承和发展,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例如,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热衷于拜访宗亲,而在当代,借助网络技术,中国人可以不断联系家人,对家人的热情深表于网络之上。

  -1-

  另外,现代社会环境中还推出了许多新的媒介形式,如网站、微信、微博等,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受众更加广阔。各类社交媒体的出现,使红色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使更多的人走进红色文化的殿堂,了解和接受红色文化。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恢复和发展的历史时期,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要作出努力,把红色文化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让它的魅力和意义更加深刻,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它的传承和精神!

  总之,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传播的因素,它的传播与受众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通过媒体的传播,不仅可以使红色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向更多的人传播红色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爱国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为促进文明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2-

篇五: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浅谈红色文化的产生及概念界定吴文清,周

  禹

  【摘

  要】[摘

  要]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在现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衍生。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文化自身变迁的惯性、现当代社会之需要、社会时代主题转变等因素是其产生的原因。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斗争年代、建设和改革时期,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民众进行的一切社会行为,并在特殊时期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或文化积淀,对当代社会记忆和社会生活发生着显著作用。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6(028)005【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5.02当前,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领域,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已成为中国文化最为耀目的景观之一,整个社会已刮起一股红色之风,红色文化已逐步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洪流之中。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它具有发展经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等功能,但要让红色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传递正能量,只有在准确界定红色文化概念的前提下,才能挖掘好其价值,发挥好其作用。本文拟从梳理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入手,在分析红色文化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学界对红色文化概念理解的现状下,给红色文化的概念一个比较确切的界定。

  一、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对红色文化概念的准确界定离不开对其历史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脉络的分析。20世纪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在全球独树一帜,作为革命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我们要研究红色文化,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入手。纵观中国革命的实践历程,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到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的文化主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革命文化,其本质和核心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这种文化区别于旧民主主义文化,它是以共产党思想体系为支撑的一种新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源头;它活动与传播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共产党牢固控制的根据地及其辐射区,在当时是一种非主流文化。

  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个阶段本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化重新构建的历史时刻,但是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极端思想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革命文化的异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大批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抗争,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使得革命文化成为这个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其表现形式有革命样板戏,毛主席语录和歌颂共产党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等。这个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特征,这一革命性正好同当时对革命文化的需求相契合,因而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革命

  文化经历了从非主流文化到主流文化、从革命老区走向全国的嬗变。

  第三阶段,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个阶段中国的主流文化形态逐渐走出了以革命、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窠臼,开始重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的指导方针。同时,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政治和文化意义,以新的形象面世,即红色文化的出现。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是与社会主流话语或意识形态的需要有着紧密联系的,它呈现出的是对革命文化的历史记忆和现实重塑。如红色经典的大量出版、红色歌谣的广泛传唱、红色旅游的快速兴起等,都充分显示了革命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再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衍生物。

  二、红色文化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念被提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革命文化的退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种长时段的积累和变迁。红色文化的兴起何以在当代能够再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中国较为重视历史记忆和传承。由古至今,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都通过文本或考古实物等得以纪述和流传,以致使中国人很重视历史的编修和撰写,历朝历代的官方、民间和专业学者都要对过往的历史进行追述和研究。因此,现当代社会对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文化的追忆和研究就成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继承。

  2.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传承经久不衰。文脉的延续和承继在不同时期都受到当政

  者的重视;而且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社会力量,它的形成和变迁时间都较长,而且一旦形成,不管它对社会的影响如何,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断裂的,它会通过不同的载体得以延续。革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一种正能量,其值得发扬和继承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3.社会需要,服务于现实生活。革命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劳苦大众,在外争国权内除不公正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革命进程中逐步创建的,深受一切革命者的青睐。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产党人也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而这种文化体系的建设就始于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但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又不能完全照搬于革命文化,而只能是在对革命文化传播和宣扬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而这种文化的新形态在短期内就夹杂了更多的革命文化意识及其内容,于是就被宣称为“红色文化”。从社会层面讲,民众对革命文化亦倍加崇敬和赞美。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列强欺侮,而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成为国人努力的最高目标,经过各种政党和社会体制的试验及上演,中华民族的独立最终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完成的。因此,革命文化在民众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富有激情和成就的革命文化为民众所津津乐道,民众甚至喜欢在社会挫折或个人挫折中通过回忆或传输革命文化以刺激并激励社会行为。由此而言,在和平的社会建设环境中,由红色文化所表现和传承的革命文化及其精神,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4.社会时代主题转变的结果。从革命斗争到有序建设、从战争到和平、从阶级斗争到和谐共存,可以说时代的主题在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文化建设也在发生

  着变化。从革命文化的宣传到红色文化的兴盛的转变,就揭示出社会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所体现的是中国社会建设在不断转变的背景下,对革命文化资源的高度重视和运用。

  三、红色文化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以及红色文化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色文化实质上是革命文化的传承和衍生。在当代,因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社会整合功能,所以,社会各界对其研究和利用都较为积极,但问题是学界、官方和社会三个层面对红色文化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概念,而是各有各的认识和解说。事实上,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讲,任何社会事物都没有一个精准的概念或定义,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社会需要尽可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就红色文化而言,目前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魏本权认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中共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它区别于传统文化与近现代以来其他阶层与党派的文化创造,是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的统一体,是20世纪以来中华文化的主流。”[2]傅小清等人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列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实际,领导中国红军和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3]罗春洪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共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以及在革命战争年代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思想等。”[4]汪勇认为:“红色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有极为密切的联系。”[5]刘寿礼认为:

  “红色文化从很大范围来说就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红土地’之上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6]王以第认为:“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体。”[7]还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与自由进程中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和优化中外先进文化基础上,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生成的革命文化。”[8]

  以上仅是对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概念的梳理,从红色文化的演进来看,红色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的历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文化。从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来看,红色文化是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是在特殊时期和背景下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受到社会民众普遍认可的文化。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红色文化的广义概念还是比较明确的,它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斗争年代、建设和改革时期,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民众进行的一切社会行为,并在特殊时期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或文化积淀,是对当代社会记忆和社会生活发生积极作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709.

  [2]魏本权.从革命文化到红色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与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9.

  [3]傅小清,龚玉秀,张国芳.试论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28.

  [4]罗春洪.红色文化与党的政治文化生成[J].福建党史月刊,2006(8):62.

  [5]汪勇.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5):77.

  [6]刘寿礼.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J].求实,2004(7):33.

  [7]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07(8):149.

  [8]孙晓飞.“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8.

  周

  禹(1988-),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篇六: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TheHistoricalEvaluationandRealisticEnlightenmentoftheEvolutionandDevelopmentofChineseRedCulture

  作者:周艳红[1]作者机构:[1]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出版物刊名: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页码:35-39页

  年卷期: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中国红色文化;执政为民;“四个不动摇”

  摘要:中国红色文化伴随着党成立以来97年的光辉历程,经历了萌芽、生成、发展与转型四个不同历史阶段,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科学评价与定位中国红色文化演进与发展,是从事红色文化研究与弘扬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红色文化的演进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持续向前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历史实践,促进了中国道路的最终形成。中国红色文化演进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我们当下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启示与借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四个不动摇”,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统一不动摇。

篇七: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红色文化的形成、内涵及特点(一)红色文化的形成1、红色文化形成的实践基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及资产阶级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科学的革命思想。推翻帝国主义列强和国民党反从此踏上了对社找到了适合动派之后,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新中国,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征程中,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群众反帝反封、救亡图存及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2、红色文化形成的理论来源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之所以在饱经沧桑而最终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最伟大灿烂的历史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人民形成了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开拓进取、不畏强暴等优秀品质,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富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成果,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红色文化,此后便深深扎根于当今的现实土壤中。(二)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红色文化并不是红色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事件的思想有机融合。具体来讲,红色文化就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命实践和不断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长期的革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所形成的特定精神和文化形态。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是凝聚和激中体现,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精神武器,励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重要力量。红色文化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以爱国主义、奉献精征程中进一步演进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神、实事求是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红色文化就是以这种观念体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三)红色文化的特点红色文化作为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民主主义时期及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一样,同新都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特点。但是红色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特征:1、红色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性红色文化作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包涵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它科学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指引着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主义道路前进,并因此成为了我国社会进步、改革创新、文明建设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红色文化又可以称为红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蕴涵了我党的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是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政治思想的表达。2、红色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被赋予了各自的内容,其内涵与形式也都发生了特定的历史变化。由于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和平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的转换,使得红色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为开放、表现形式也更加多红色文化具样化。通过辩证地吸收和继承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有广阔的发展视野并提升了自身的品质。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精神适应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体现了红色文化的与时俱进的开放性。3、红色文化具有生动形象的趣味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建设也在逐步加强。革命时期留下的珍贵文物、革命遗迹等是红色文化的物化表现,样,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它们形式多使得人们对过去的革

  命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近年来掀起的红色旅游热带动了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圣地的经济发展。人们在参观革命遗迹、瞻仰革命前辈时,情绪极易被感染。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上映,使人们在被其生动形象的趣味性吸引的同时,移默化的熏陶。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或者社会群体利用特定时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及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计划和组织的教育,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符合社会的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的文化产物,先进的意识形态,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一种情感也得到潜二、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尤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理论精髓,更是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的执著,是对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浮躁文化的批判。在新时期,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与当代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思想政治教育同发展。红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又全面贯彻红色文化的要求。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产生和国家出现以后,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与当代思想政治教在。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育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红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又全面贯彻

  红色文化的要求。作为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的各种资源,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精神及灵魂有着深刻的影响,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不足改革开放促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领域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人们思想我们的教育工作也要观念的转变,因而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创新出符合现阶段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容。然而,我们年年搞教育,却是年年老一套。作为教育内容的教学资源依然是“五讲四美”、“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学生听了却没有丝毫体会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一些诸如道德滑坡、官员贪污腐败、人际关系冷漠等新问题、新情况也随之产生。这些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党风的反思,并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持任其发展的态度或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口号宣传上,思想政治教育将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效性由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们的思想状况是动态的、是随时如果对发生变化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不能及时地掌握人们的思想状况,不能根据人们的思想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这就导致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们的思想实际出现脱节现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时效性。从而也致使从踏入小学校门开始,就有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尽管思抱着应付的心态,从思想上放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测试,他们仍然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像学校的教育那样系统,尽管工作时也有如念报纸、听讲座的教育活动,但人们总认为与自己无关。因此说,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效性。(三)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人们的思想、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上新出现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治教育的理论是为了解决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问题,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心理及行为发之前的思想政在计划经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在不断改进,但是并没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理论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在回答和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及实践问题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进而显得苍白且薄弱。尽管党中央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一高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切工作的生命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精神传达以后,人们只顾表面上重视,却在思想上轻视。结果就是只顾发展经济,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严重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四、红色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红色文化是我国的特色文化,同时也是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批判继承的结晶。在新形势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发展,把红色文化的精髓部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在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内容等问题。(一)红色文化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今,全国上下很多地方仍可以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留的革命遗址及烈士文物。大力运用红色文化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添加新时代的内容来影响感染人们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据各个地区的实际特点加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只要根深入挖掘,就会成为当地人们就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不断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民。运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认清国情,感悟当今幸福生活的珍贵,克服一些歪风邪气,进而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二)红色文化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效性在经济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基本保障,如果

  时效性缺失,就会使一些不良思想从萌芽变得成熟,会给社会的红稳定带来一定的潜在危害,也会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危机。色文化是我国的特色文化,同时也是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批判继承的结晶。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作用和积极影响,对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有着深远的意义。供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红色文化不但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的(三)红色文化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政党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柱。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就是用坚定的信念把人们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在革命战争年代不能丢弃这种坚定、念,在和平建设年代同样也不能丢弃。正确的理想信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就业形势也逐渐复杂化,分配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日趋淡化,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就需要利教凝聚用我党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作用,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习和发扬红色文化,所有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21世纪,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因此我们党和国家领社会、生态等建设方面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导人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这促使对党的如何运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展红色文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实践也已并将继续证明,红色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将是中华民族的动力来源,发挥着与时俱进的巨大作用。[

篇八: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www.365gongwen.com专业的公文写作平台

  感悟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红色独特的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热烈、鲜艳的红色代表了吉祥与喜庆,代表了不顾一切勇于追求的热烈,更代表了坚定活波的热情。也许是历史的机缘巧合,也许是历史的必然,红色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在中国一辈辈英雄儿女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壮丽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内容和魅力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红色精神也必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更加壮丽的红色画圈。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正向文化价值,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红色文化在政治上的表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和历史发展趋势和演进方向相吻合。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指向单一。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都在用自己的行动续写着红色文化的传奇。虽然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但它的目标指向非常单一,都指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红色文化价值巨大,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地面上生长出来的,深深

推荐访问: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演进 红色 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