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水陆两栖人”计红绪

“水陆两栖人”计红绪

时间:2022-05-23 18:00:06 浏览次数:

有些名人,昙花一现,而他却盛名不衰;有些作家,一生只写一两本书,而他却著作等身──创作并拍摄播映出5部电影、200多部(集)电视剧、出版十几本书,发表文艺作品总字数超过500万;有些文人,只能作文章,而他却是有18年军龄的解放军军官,受过严格军事训练,是优等射手,能文能武。

他别墅大客厅中,悬挂着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为他题写的“繁荣文艺创作,歌颂四化建设”、原总理华国锋为他题写的“团结艺术家,多出好作品”字幅;悬挂着原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为他题写的大字:“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这是清代左光斗的名联。无独有偶,他的办公室里,也有著名表演艺术家兼书法家唐国强为他写的龙飞凤舞的草书,也是“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这十个字正是他本人的写照。

他是军人、作家、也是企业家。从部队转业后10多年来,他亲手创办北京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任会长,还有几家企业,均很成功。他又与朋友合作,在加拿大注册一家石油公司,有巨额利润。

他就是著名作家、成功的企业家计红绪。几家媒体称他是“水陆两栖人”。

中央电视台三次播出计红绪专题

1992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中央电视台安排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节目。其中,要宣传一位作家,在全国众多作家中,选中了计红绪。中央电视台在全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联播”中,用两分多钟介绍了他。播出后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自建国以来,在“新闻联播”中用这样长的时间介绍一位作家,尚属首次。

1989年7月16日,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节目,由罗京主持播出计红绪专题,历时15分钟。这是人物专题最长的时间了。

1995年3月,中央电视台《人间万象》节目,又用五分钟播出《著名作家计红绪》专题,着重介绍计红绪近期的创作与家庭生活。

笔者知道计红绪的名字很早了,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他创作的历史剧《辛弃疾》与《郑成功》的时候。前者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车轩、肖南、白玫、陈光庭等主演;后者由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李默然等主演。这两部历史剧气势诙宏,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震撼着广大听众。

笔者深为作者渊博的历史知识、娴熟的古代军事描述、深厚的古文词韵功底而拍案叫绝,心想这位老作家笔力老到,肯定是位文史学界的前辈。殊不知,创作这些剧本时的计红绪,正在吉林大学中文系读书,才20岁。

后来,又见到《北京晚报》上连载由他的电影《潜影》改编的长篇小说《王府怪影》,一时引起轰动,而且又多次在影视屏幕和报刊上见到他的名字。

笔者成了计红绪的好朋友。

北京东郊丛林庄别墅区,有一座5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华丽别墅,又有几亩地花园,种植多种蔬菜和许多果树──桃、李、杏、梨、枣、苹果、海棠、樱桃、石榴、山楂、葡萄、柿子,应有尽有,郁郁丛丛,花香扑鼻。这是计红绪的别墅。

笔者进入别墅大院门时,见计红绪正与妻子刘从然为果树浇水。他热情接待我,兴致勃勃地讲述果树嫁接技术,颇为内行。他在杏枝上砍开一个口子,放入两小段李子枝,用塑料软布包好。

我问:“为什么用两段李子枝呢?”

计红绪一面干活一面说:“为的是防止嫁接不成功,一枝不活,还有另一枝呢。两枝都活了,就砍掉一枝,留一枝可以在杏树上长出李子来。十天左右长出嫩芽,塑料就可以取下来了。”

年轻美丽的空中小姐刘从然笑着说:“红绪现在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是果农,也是菜农,天天盼下雨,一下雨他就激动。他还要建蔬菜大暖棚呢。”

平心而论,这几亩地上的菜长得确实好,虽然有两个人专门为他们看房子,种地,但他们夫妇也亲自动手。这是“纯绿色菜园”,只上底肥二胺,不打农药,无任何污染,朋友们都喜欢他家的菜。人们来拜访,他都要让人在朋友汽车的后备箱里装满水果和青菜。我当然也不例外。

这是一次愉快的采访,我们无话不谈。从果树谈到萝卜、白菜、茄子、窝瓜(他家的大窝瓜长到三尺长);从创作剧本谈到做生意,各抒已见,兴致盎然。

我说:“我在2002年第5期《中华英才》杂志上,看到很长一篇介绍你的文章,说你是作家又是企业家,是水陆两栖人。”

刘从然笑道:“对对,是朋友虹伊写的,说他是两栖动物,是青蛙,在水里岸上到处乱蹦。”

红绪说:“我喜欢两栖动物,尤其是鳄鱼。”

我问:“为什么?”

他说:“因为鳄鱼是世界上唯一不会后退的动物。它可以转弯,但永远不会后退。”

创办加拿大石油企业

我们在他家大果园里漫步、交谈。他的两只护卫犬环绕我们左右。这是纯南斯拉夫种的斑点狗,高大英俊,极为尽职。

我问道:“听说你在加拿大注册了一个公司,在做石油生意?”

“你怎么听说了?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多。”他说,“和朋友一起做的,搞油沙开发。”

“油沙?不是原油?”

“油沙是‘固体石油’,每吨油沙可产10%的原油。”他滔滔不绝地说,“由于油沙开采成本较高,所以各国都没有大规模开采。但近几年油价飙升,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每桶55美元,2005年达到每桶60美元。于是油沙开采成本相对低下来了,各国都争相进军油沙。因为加拿大仅次于沙特,是世界第二大油沙国。现已探明,加拿大有可产原油1740亿桶的油沙储量。这是最保守的数字,潜在储量可达3000亿桶。所以加拿大是新冒出来的‘石油超级大国’。我们在阿尔伯达省开采,仅这个省的油沙,就可以供全世界使用15年,你看多么丰富!”

红绪越说越兴奋:“阿尔伯达省对投资油沙开采的外国企业,制定了非常优惠的政策:在企业盈利,但未还清全部投资前,企业仅支付收入的1%资源费,并且免收企业所得税。投资全部收回之后,也仅支付营业收入的25%资源费。这个政策极大鼓舞了各国投资者。”

“这是一个省的政策?国家政策如何呢?”

“加拿大是联邦政体,阿尔伯达省对省内的土地矿产权,有立法和司法管辖权。矿产资源管理职能部门是省能源部。”

“怎样开采油沙呢?”

他笑道:“怎么,你也想去开采?”

“嗯,也有这个考虑吧。”我打趣地说。

他说:“阿尔伯达省有80%的油沙土地资源可以对公众发放,发放方式即公开又公平。他们有一套完善和透明制度,审核油砂土地资源开采租赁权。所有申请人都要通过能源部办理合法手续,缴纳所有费用和油砂土地资源出让金,与能源部签订标准的的租赁协议,诚实地履地协议中的民有义务,就可以合法拥有油砂土地资源开采租赁权。”

“怎么开采?”

“我们从直升机上可以看到,那里的土地黑乎乎的,全是油沙,可以深到30米至90米。离地面较近的贮藏采用露天开采法;对于深埋地下的贮藏,采用打井输气的方法。大都是浅层油砂,有的只埋藏在地下10米左右,因此生产中采用的都是露天开采法。用于开采深埋地下的油砂的现场分离法已经十分成熟。这种方法:是在井下将沥青加热和稀释至可以流动,然后将液化的沥青抽到地面上。”

我说:“能源生意前景无量啊!”

他说:“世界上人口越来越多,购买力越来越强,要求也越来越高。可是地球就是那么大,资源就是那么多,用一点少一点,将来怎么办?所以说前景无量,并不准确。”

我感叹道:“各国石油资源都很紧张!”

他笑了:“美国也紧张!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石油消耗量将达到每天1.2亿桶原油,而美国和加拿大占25%的消费量。美国油沙储量排名很靠后,不用说沙特、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科威特、俄罗斯这些大产油国,就连阿布扎比、委内瑞拉、利比亚、尼日利亚都比美国多。所以美国到处抢购石油。”

我突然问道:“你是个作家,怎么干起这个来了?”

红绪笑道:“我自己也不清楚,大概是鬼使神差吧。”

“你谈起石油来很内行呀!”

“我算什么内行,仅知皮毛而已。总之是我朋友的功劳,把我带进石油领域的。”

笔者听说,出版社正考虑出版《计红绪文集》,把这位多产作家出版过的书和发表过的剧本合为10卷,印成精装书与平装书,共400万字。据说此书一出版,算是一个总结,计红绪就搁笔了,专门做生意。然而一个奋力创作了几十年的人,真的就这样告别文坛吗?

计红绪笑着说:“也不是搁笔了,一下子不写,也不那么容易。一个球扔出去,总有惯性,不能一下子停住。桌子上的稿纸总是吸引我。”

“那么,还要写?写什么呢?”

“当然以主弦律为主了。”

坚持主弦律的作家

计红绪的父亲是部级老干部,是老八路,1945年就出关参加抢占东北的战斗,我军占领锦州后,担任第一任市长。计红绪自己也曾是军旅作家,在八一电影厂任编剧十几年,经常在部队深入生活,多次参加军事演习,所以对写主弦律题材特别是军队题材,非常感兴趣。

1986年,他创作并领导拍摄了电影《决策》,反映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主要写北京军区部队参加建设,获得成功。全国影院上映之外,中央电视台也多次播出这部影片。

李瑞环同志对此片非常满意,因为他当时任天津市市长,是这项工程的主要领导人,很有感受。他亲切接见了计红绪和剧组同志,《天津日报》发表了这个消息。瑞环同志到北京后,还同夫人、儿子到计红绪家中,畅谈创作诸问题,十分愉快。

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上将,也非常喜爱这部影片。他在剧本创作中多次与作者计红绪亲切交谈,拍摄中又给予很大支持,还调动第27军和天津警备区部队参加拍摄。拍完后,他在计红绪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肖穆厂长陪同下看了这部影片,非常高兴,当场指示计红绪把影片送到部队放映,意在用影片所弘扬的革命英雄主义鼓舞士气。老山前线部队官兵看了这部影片后,纷纷写信给《解放军报》,军报评论该片“感人至深”。

计红绪1982年创作的电影《春兰秋菊》,是最早写纺织工业改革的影片,受到胡耀邦同志的肯定。耀邦同志还提了一条小意见,计红绪照改了。胡耀邦同志的夫人、时任北京市纺织局党组书记的李昭同志,握着计红绪的手说:“你把我要说的话全说出来了!”此片为广西电影厂所拍,广西壮族自治区向计红绪颁布发了“铜鼓奖”(广西最高奖)。

计红绪还创作了电影《208客机》,描写1964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亲率中国民航机组开辟远距离国际航线的故事,中国民航在成立35周年的大会上,专门放映该片;中央电视台曾连续七年在每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纪念日)黄金时间播出。

计红绪创作并领导拍摄的8集电视剧《柏油路上的战争》,首次反映交通警察丰富多彩的工作和生活,获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反映现实生活好作品奖”。反映市政工人生活的6集电视剧《城市的脚步》也深受欢迎,收视率甚高。

计红绪创作的16集电视剧《中国检察官》,是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合拍的,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思卿题写片名。此剧深受好评,《检察日报》全文连载了剧本。

计红绪把军人气质带入剧组。他作为编剧兼总制片人,把剧组管理得井井有条。他有时在剧组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如21集电视剧《戚继光》),他兼任支部书记。在经费困难时或个别演员闹事时,党支部起到重要作用。鉴于我国许多影片中人物总是不断吸烟,5人开会5支烟,领导一掐烟头:“就这样定了!”所以计红绪在剧组中下令“禁烟”,规定所有演正面人物的演员,在剧中一律不准吸烟,否则罚款200元,导演也罚200元。

这些做法在影视界似乎是绝无仅有的。1996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曾以《精神文明到剧组》为题,专门介绍计红绪领导的摄制组。

“编故事特别神”的作家

坚持主弦律,是不是不写或不善于写商业片呢?恰恰相反,计红绪极善于写这些赚钱的商业片。正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罗京在计红绪专题节目《与时代同步》中所说:“计红绪编起故事来特别神。”

计红绪的第一部电影《潜影》,是与弟弟计三猛合写的科幻片,由广西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立即引起轰动,上座率空前,有些电影院连续放映30天。将其改编为小说《王府怪影》,在《广西日报》上连载,应读者强烈要求,一下子加印260万册单行本!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如果不是极为动人的故事和极为紧张的情节,怎么可能如此抓人?

小说《王府怪影》一刊出,《北京晚报》、《长沙晚报》、《南昌晚报》立即转载。新疆锡伯族自治县的报纸,也用锡伯文转载。《画报》、《艺丛》、《八一电影》、《电影评介》、《电影故事》、《科普画刊》、《电影之友》、《大众电影》、《电影新时代》、《电影介绍》、《银幕与观众》、《剧本园地》、《电影百花》等杂志或介绍其故事,或改为连环画,或刊登剧照,发表其插曲。多少年后,有些人见到计红绪时还笑着说:“我知道你的名字,最早是《北京晚报》连载《王府怪影》的时候。”

中国评剧院将《王府怪影》改编为评剧,在首都演出。改编刘敏庚,导演张玮,由著名演员戴月琴主演,上座率甚高。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将其改编为话剧,名为《怪影》。西安市评剧团用原名改编为评剧。还有许多剧团以《鬼影》、《潜影》等名进行改编演出,由于时过这么久,已无法统计了。中国评剧院的编剧刘敏庚曾说:“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它把科学幻想故事、古代历史故事、青年科学爱好者的奋斗精神和公安干警的工作态度,这几条线紧紧拧在一起,真是抓人,所以决心改编它。”

故事片《潜影》卖了一百八十个拷贝,赚了钱。这个拷贝数,在当时是相当高的。从1982年4月17日起,《潜影》在首都北京各电影院上映,一直到5月8日止,共上映22天。连续上映这么久,是很惊人的。据当时文化部电影局统计,《潜影》第一轮上映,就拥有五千万观众。

他创作的31集电视剧《雍正皇帝》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又引起强烈反响。中间因故停播时,大量观众质问电视台。据1991年4月16日《北京青年报》文章《〈雍正皇帝〉改期播出》介绍:“几天来,北京电视台的总编室电话铃声响成一片。观众纷纷质问《雍正皇帝》改期播出的原因,最多时一部电话一小时接到33个电话。直到重新播出时质问电话才停下。”这部电视剧除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电视台播映,又卖给了日本,赚了700多万元,在90年代初这是个大数字了。

今年他的科幻电影《零号别墅》,写将活的头颅与活的身体嫁接,从而引发大谋杀案的故事。为此,计红绪还专门请教了中国神经外科权威王忠诚先生,有科学根据。故事极为精彩,由“广东巨星”邓建国拍。他是红绪的好朋友,又是专门拍赚钱片的专家。他独具慧眼,一下看中了《零号别墅》,与红绪签订了协议。他又是炒作专家,播出后更会引起轰动。投资很少,但票房预计上亿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导演林兆华,正考虑把此剧改编为话剧演出。

此外,计红绪还创作并领导拍摄成功多部历史题材电视剧:除《雍正皇帝》外,还有21集《戚继光》、6集《东周列国》、6集《明宫三大案》、15集《朱元璋》,都获得社会各界好评,收视率甚高,其中《明宫三大案》进入当年全国收视率前10名。

我问到他2006年的计划时,他说:

“第一当然是做石油生意了,这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嘛,我今、明年要拍大型电视剧《王安石》、电影《零号别墅》,并和中央台电影频道、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拍电视电影《秦基伟上将》、《智勇双全肖永银》和农村片《葡萄乡轶事》。另外,也在写《杨成武将军》。”

(本文作者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局级巡视员)

推荐访问:两栖 水陆 计红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