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论藏区寺院与周边集市的关系

论藏区寺院与周边集市的关系

时间:2022-05-22 16:55:03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9-144-02

摘 要 人类对城镇形成过程的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而我国藏区城镇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以甘南夏河拉卜楞寺院与周边集市为例,从历史演变过程或当前空间布局来看,该城中心的寺院与其周边的集市的关联引人注目。从而对寺院的建立以来的历史进行解析发现,若要理解夏河县城的社会结构,必须研究当地寺院与周边集市彼此的关系。

关键词 寺院 集市 拉卜楞寺

集市经济是藏区特有的经济存在形式,主要以某寺院的创建、发展、变化而兴起。是整个藏区最原始的市场形成,也是集市、市场的承担商品交换和物资集散的市场功能。集市的发展壮大主要是通过寺院的发展扩大而逐渐成熟。在藏区可以说,寺院的层级与集市规模是成正比关系。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古至今,藏传佛教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众多的宗教仪式,更离不开举行宗教仪式的宗教场所——寺院,它的存在,在藏传佛教发展与社会历史演进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集市作为寺院发展的产物,发展和演变必然受到寺院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寺院文化就是产生集市文化的基础;从经济角度看,寺院的经济发展是集市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可见,寺院与集市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集市更是寺院有力的经济承载体,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业贸易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藏区对集市的界定

集市意为寺院附近的市场,或者称环寺市场,商品集散地等多种涵义。宗教与藏民族有着生生不息的密切联系,可以说宗教文化是藏民族精神文化的灵魂所在。随着藏民族宗教信仰的演变、藏传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到了公元8世纪,藏族第一个寺院桑耶寺的建成后,寺院成为了藏传佛教名副其实的重要载体,由此,藏区的寺院朝圣活动也开始频繁起来,进而也为藏区集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藏区寺院的发展演变,集市也随之逐渐壮大成为了藏区独一无二的具有物资交换、商品互易功能的集市。可以称之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经济载体,也是藏传佛教外辐射的主要体现,更是藏区寺院的重要经济来源。集市作为经济载体,记载着藏民族商品交换的历史,也是藏区特有的商品经济形式。

二、藏区集市产生的条件

拉卜楞寺藏语称“拉丈”的变音,意思为“上师居住的地方”或“上师的宫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府。公元1709年,当时的政权首领固始汗的曾孙察汗丹津,为了巩固自身政权和地位,以宗教势力作为维系民众思想的重要利器,派人前往西藏找大德高僧,来安多地区建寺弘扬佛法。据《安多政教史》记载:1709年,甘加千户将扎西奇(既现拉卜楞寺建寺地)献给了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建寺弘法之用,并在寺院建成后命名为“甘丹协珠卜达尔吉扎西伊斯奇贝朗”简称为“扎西奇寺”,意为“吉祥旋寺”。拉卜楞寺整個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圣地及佛教文化的中心。历史上拉卜楞寺院所属教区包括甘肃甘南一带、青海东南部、四川北部等地区。

(一)自然地理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藏族文化与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藏民族有生活在广袤草原上的纯牧业,也有生活在高山中的半农半牧业。藏族一般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着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农牧业生产方式。由于地广人稀,交通相对封闭,藏区互通有无的交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处于原始部落间的交换方式,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环境也塑造了藏民族的民族特性,也造成了民族商品交易的困难性,同时也造就了藏民族重畜牧、轻商业,重生产、轻交换或者不善交换,这也恰恰与中原内地促商、重商现象相反。其实、藏区富饶的资源与交易空间,特别是与异民族经济的互补性,为最初的集市形成奠定了地理空间基础。但是像拉卜楞寺,地处青藏高原南部边缘,与内地相交界,是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地段,这样的地理环境也打破了原有的封闭而阻塞的环境,开始了多民族间的交往。

(二)社会历史条件

拉卜楞集市是依附于寺院而形成,18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在拉卜楞地区迅速发展,随着寺院的建造,在来不来寺院不仅有几千数量的僧人外,加上寺内或周边杂役人员也多,特别是前来朝拜的流动性人口更是数不胜数,于是,就有一些商贩会不定期地来此进行各种货物的交易。当地僧俗群众平时用的所需品,基本都是从河州、桃州驮运回来,鉴于此,为了满足僧俗群众更多的日用所需品,在拉卜楞寺周边形成一个当地人口数量与需求相适应的集市就有一定的必然性。为了满足当地僧俗的交易需求,19世纪30年代第三世嘉木样的授意下,“为了藏汉贸易方便起见,派人从河州请来8位商人,回、汉各四家,并让其居住在丛拉上居住经营”并且,他们在经济上的困难和受到任何危机都受拉卜楞寺院保护。随着寺院的逐渐壮大和信众的增多,集市集市也慢慢开始扩大,但是依附于寺院为中心而发展。

宗教信仰与藏民族生活息息相关,宗教渗透到藏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宗教更影响着藏民众的思维模式和生活起居。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所以,历来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跟本民族的经济发展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拉卜楞寺院的信众遍布在四川藏区、甘肃南部、青海等地,定期和不定期的宗教活动,拉卜楞地区人口猛增,期间自然会产生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导致多民族商人聚居,借此出售各种产品。而且很多游牧民由于常年在人员稀少的广袤草原上四季游牧,所以一次会购买半年或半年以上的日常用品和食物驮运回去。同时也会将自家的酥油、曲拉、牛羊皮毛等带到拉卜楞集市出售。从拉卜楞寺院的建立以来,有一部分藏人常年聚居在寺院周边,为寺院服务,称之为拉卜楞寺塔瓦(寺院周边居民),由于这种交换形式频繁,集市也由此慢慢产生,并逐渐由不定期定点的随意交易场所向定向定期的有着一定规模的市集转变而成。

其次,拉卜楞地区的政教合一制度也一直影响着集市的发展和演变。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历届嘉木样活佛和五世嘉木样家族黄氏一族的功绩。1920年黄氏家族随五世嘉木样大师从四川理塘迁移到现甘南拉卜楞,在当时,黄氏家族为了扶持五世嘉木样大师,并接受了国民政府的官职,并且积极结交商人以促进拉卜楞寺院与拉卜楞地区的发展,这时,拉卜楞寺周边的集市已基本成型,拉卜楞周边畜牧产品的交易日益增加,商品交换日益繁多,粮食、动物皮毛、日用品、服装、茶叶等各式各样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拉卜楞集市。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对商贸的重视,黄氏家族一直对外来商人加以保护,更好更稳定地促进了拉卜楞集市的发展。拉卜楞集市由此也成为了安多地区经济贸易中心。

三、集市的转型和发展趋势

以寺院为中心轴发展起来的集市经济,在当前社会主义经济时代潮流下,不能成为整个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或主要的经济模式。但是在藏区,宗教对藏民众或对异民族信徒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一)集市是寺院与外界市场经济的接轨点

由于民主改革后,寺院不再拥有大量了土地和牧场,使寺院经营模式在“以寺养寺”的寺院经济模式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 有着百年历史的集市市场,它任然存在于拉卜楞寺院周边,是现今夏河县商业街道的基础。而现代寺院的发展需要借助良好的周边市场环境和寺院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信众提供良好的朝拜环境。不难看出,集市经济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主的起点正是迎合了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寺院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接轨点,更是寺院经济现代化转型的主要载体。

(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商业街

在藏区,宗教信仰一直主宰著民族社会,近年来,以佛教热带来的藏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给藏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积极作用,也是整个藏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机遇。文化产业作为最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而他的运行离不开商品之间的交易,而商品交易又需要市场来运作,因此,只有借助市场才可以实现文化产业产业化发展。伴随着新形势,拉卜楞集市面临着新的挑和机遇,在集市内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产品已经是拉卜楞商业街的重要销售产品,如藏装、藏式装饰品、藏餐、藏地毯、藏式铜器、藏传佛教用具等,集市是拉卜楞游客最佳的购物场地,集市的现代化演变动力和根基是藏族传统文化作为底蕴。

笔者认为,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展演着每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发展变化,记载着各种经济运行形式的发展变迁,相对落后或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慢慢被时代发展所代替,这也是万物旧新更替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寺院与周边集市是互惠互利、相依相扶的关系,这也是整个藏区寺院周边集市的表现形式。藏地旅游业的发展,使集市更加完善、更加时代化的新时代藏区特有的经济形式,随着历史长河继续长流,集市也会随之发展变迁着。

参考文献:

[1]甘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M].甘南文史资料选集,1994.

[2]罗莉.寺庙经济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甘肃夏河县志编委会.夏河县志[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523.

推荐访问:寺院 集市 藏区 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