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调研报告合集

调研报告合集

时间:2022-07-08 08:25:05 浏览次数:

 目 录

 关于提升物业小区生活垃圾清运水平的对策研究

 关于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情况的调研分析

 关于打造“幸福小巷”推进“厚德 X”建设的初步探索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养老机构运营模式及特点的对比分析

 关于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和服务质效的对策研究

 关于全区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分析

 关于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维护管理的对策研究

 关于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

 关于提升物业小区生活垃圾清运水平的对策研究 网络 调研报告 垃圾清运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物业小区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但又具有其特殊的运行规则和规律。物业小区生活垃圾运输状况备受市民关注,影响到市民的幸福感和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201X 年 X 市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1X年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试点城市,通过对 X 区物业小区生活垃圾运输和垃圾站维护运行状况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结合市区垃圾分类工作部署和要求,现作出初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物业小区生活垃圾运输现状及问题分析 X 区有物业小区 X 个,居住人口 X 万人,物业人员 X 人、垃圾站 X 座,全年生活垃圾产量 X 万吨,占全区生活垃圾产量 X%。生活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但无论是物业小区和开放式小区,目前尚在逐步试点和推广阶段。物业小区生活垃圾运输作为分类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垃圾运输效率低下 201X 年以来,X 区居民生活垃圾运输实行社会公开招标,运输单位为中标承包的社会企业,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负责全区 X余座公共垃圾站和涉农街道生活垃圾收集点(池)和企事业、学

 校和物业小区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企业根据全区公共垃圾站(点、池)物业小区垃圾产量,制定运输计划并派出车辆每天或定期进行清运。近年来,X 区加大财政投入,对公共垃圾站进行了环保型的提质改造,配备了生活垃圾压缩运输车辆。

 由于物业小区垃圾站没有进行提质改造,因而垃圾运输仍采用落后的散装方式。201X 年,X 区根据 X 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的通知,在全区试点推行垃圾分类。要求每个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和物业小区建立大件垃圾、家装建筑垃圾收集点,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运输。但 201X 年 X 区生活垃圾运输项目政府采购招标未对大件垃圾、家装建筑垃圾的分类运输作出明确规定,中标企业仅负责小区垃圾站的清运,如果增加小区大件垃圾、家装建筑垃圾收集点的运输任务,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必然在原清运任务的基础上,重新测算大件垃圾、家装建筑垃圾的运输经费。

 由此可见,生活垃圾运输方式滞后于形势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政府采购项目和合同与垃圾分类工作要求不适应,亟需进行 调整。二是垃圾运输工具采用吨位小效率低,不能满足物业小区生活垃圾的日常运输需求。

 (二)垃圾站设施陈旧破败 X 区范围内小区垃圾站共计 X 座,均属小区规划内自建配套设施,由于建设时间较长,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存在以下问题。

 1、设备破损陈旧。物业小区垃圾站均为地埋式,建设时间

 较长,垃圾站露天放置,垃圾箱为铁制品,无压缩和密封功能,每个垃圾站的容量约 X 吨,每个垃圾站造价 X 万元。其中 X 个垃圾站使用年限已超过 X 年,破旧及锈蚀严重,难以修复,由于生活垃圾囤积无法使用机械装卸清运,只能采用人工装载,导致时间延长、成本上升、臭味散发严重。X 个垃圾站使用年限超过 X年,腐蚀较严重,经常发生设备损坏,影响正常运转;X 个垃圾站使用年限在 X 年之内,目前运行尚属正常(垃圾污染腐蚀性特别严重,铁制垃圾箱一般使用年限为 X 年)。

 2、技术不符合环保标准。物业小区垃圾站设备落后,而且易造成撒漏污染和交通拥堵。近年 X 市正在对公共垃圾站开展提质改造,逐步采用新型环保压缩设备,与之配套的垃圾运输工具也随之升级换代。但物业小区垃圾站采用的设备,没有获得环保部门的审批和认可,仅有简单的提升功能,垃圾没有经过压缩, 散装堆放箱内,容易造成外溢和被风吹起。加上老式垃圾站没有连接下水设施,垃圾渗水也成影响市民投诉的问题。由于 X 座小区垃圾站技术指标达不到环保标准,设备损坏严重和比较严重,囤积的垃圾不能及时运出。产生的气味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环境卫生,成为困扰运输企业的“头疼”现象。尤其中央环保督察和全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压力下,加快物业小区垃圾站的提质改造和技术升级势在必行。

 (三)管理维护形同虚设 物业小区的生活垃圾运输由工作人员根据垃圾站产量,通知

 运输企业前来清运,或者运输企业根据物业小区居民投放生活垃圾规律和产量,制定运输生产计划,基本上能做到日产日清。关键是物业小区垃圾站问题多事故频出,致使物业小区垃圾运输频频“卡壳”,甚至引发事端。垃圾站的日常清扫保洁及设备维护由物业公司管理执行,但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小区物业公司X%以上没有规范的垃圾站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小区维修工要担任水、电和其他维修工作,对垃圾站设施的维修既不专业也不上心,加之物业小区普遍财力有限,因此垃圾站设备维护的日常几乎为零,“不坏不修,坏了也不修”,用人力装载代替设备,效率低下且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目前,物业小区公共垃圾站的建设和管理基本处于一种无人过问、自生自灭状态。201X 年开始各社区安排了物业管理的专职社工,街道设立了物业专干,建设局设立了物业科,小区的环境卫生纳入了物业管理范围。物业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街道社区、区建设局可向省市主管部门报告,纳入物业公司的信誉等级评定。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物业小区生活垃圾运输现状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物业小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行。从各级政府到部门和企业,对物业小区的建设和管理缺乏实践经验,尚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没有一套完善规范的规章制度。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观念僵化意识淡薄

 生活垃圾运输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小区垃圾站,关系到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卫生,从更高层面上讲,是落实市委、市政府 《开展环境治理攻坚,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1X-202X)》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中央环保督察组连续两年对全国各地生态环境污染现象开展严格督察问责,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组织企业的高度重视。但物业小区和地方基层组织对生活垃圾运输问题的认识仍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将其视为一项“不起眼”的小事。殊不知“百姓利益无小事”,由于生活垃圾无法及时清运,影响到居民开不了窗、吃不下饭,小区环境卫生差,居民群众四处投诉。因为环保意识不强,观念滞后,物业小区没有切实地履行承担应尽的责任。基层组织囿于物业公司的企业属性,陷入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对物业小区生活垃圾运输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将其看物业小区的事务,而自身置之于事外。

 (二)管理缺失运行乏力 物业小区从出现就没有受到严格的约束和管理。物业公司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自然有别于一般企业,理应有较高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但事实与之相反。有的物业公司只算经济账,不算环境账,不愿在环保和居民生活垃圾运输和垃圾站设备上投入,有的物业小区由于服务不佳,居民欠缴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现象严重,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行,没有资金投入到垃圾站维修维护上。由于物业小区自负盈亏的公司属性,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

 对物业小区的卫生也是一种松散型的管理,既没有强制性的法规制度,也没有有效的检查评比奖惩措施,没有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监督检查,对物业小区垃圾站的维护运营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我们的调查走访中,X%以上街道社区、物业公司没有召开过小区生活垃圾运输和垃圾站维修方面的会议,也没有相关工作计划和安排的台账资料。

 小区物业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业主缴纳服务费和广告收入,经营和经济状况不一。更重要的是,物业公司良莠不齐,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标,疏于垃圾站卫生管理和设施维护,垃圾站清扫员工资很低且没有经过培训,有的清扫员因收入难以养家,身兼其他工作,维护垃圾站清扫的积极性不高,清扫清洗不到位,垃圾站卫生严重不达标,物业公司没有认真履行管理和检查考核,导致居民对垃圾站卫生极为不满。

 (三)设施老化技术陈旧 据我们调查,目前,X 区物业小区垃圾站使用时间达到 X 年的接近三分之二,这些垃圾站建设时采用的设施设备远落后当前环保监测标准,既不能密封防止气味外溢,垃圾渗水也不能畅通排放。加之使用时间过长,垃圾腐蚀严重,箱体锈蚀漏水漏气。物业公司限于财力或为了减少开支,没有对垃圾站设施进行日常保养维修,“设备不坏不修”成为潜规则,直至故障频发,影响到垃圾站不能正常清运和居民投诉增多。

 由于物业小区的垃圾站均没有采用环保压缩技术,运输企业

 只能采用散装运输方式,每次只能装运 X 吨,既效率低下又浪费能源。但由于建设之初,该项技术尚未推广,现在对垃圾站进行改造,所需资金数额较大,物业公司难以接受。根据行业标准,使用 X 年内垃圾站的维护费为 X 万元/座·年,使用 X 至 X 年的垃圾站维护费 X 万元/座·年,超过 X 年的垃圾站设备须更新。更新垃圾站的整套设备需 X 万元,更新为环保型压缩设备及土建施工共需 X 万元,但物业小区均无此经费安排和更新计划,以致小区生活垃圾的清运低效和环保技术采用的矛盾无法解决。

 三、当前采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生活垃圾运输和处理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全球都加大投入对相关设备和技术进行研发生产,从目前来看,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设备和技术。

 (一)垃圾气力管道垂直运输 垃圾气力管道运输是在建筑物内部或外墙安装封闭大直径管道,居民将家中生活垃圾投入接入家中的管道,风机运行产生真空负压,垃圾以 X 公里/小时速度,通过管道网络运输,将垃圾抽吸到收集中心,进行无害化、资源化的利用和处置。目前,这种领先的管道运输技术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城市率先采用,其最大的优点是垃圾运输全过程封闭,不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也减少了垃圾运输对道路交通产生的拥堵。缺点是敷设管道需开挖地面或道路,工程较大和资金投入较多,只宜于在新开发建设的小区推行。

 (二)智能化垃圾收集运输系统 普通的开放式小区和物业小区的垃圾站均可建成,在采用环保型压缩设备的垃圾站增设电子监控、空气检测、报警装置并与 互联网联结,即可对垃圾产量、设备运行和卫生状况实现 X 小时远程监控。目前 X 区公共垃圾站基本上采用了这种模式,部分实现了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提高了 X 区生活垃圾运输效率和垃圾站卫生水平。

 四、对策与建议 综合国内先进技术和 X 市公共垃圾站建设和管理水平,X 区物业小区生活垃圾运输和垃圾站设备运行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从目前的情况看,提升物业小区生活垃圾清运水平,应立足于 X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全局观点出发,通过在物业小区实行和扩大垃圾分类,建立和完善“四分法”,升级设备,强化管理,实现分类工作和提升物业小区生活垃圾清运水平的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由于物业公司对解决小区生活垃圾运输问题和垃圾站加强设备维护的动能先天不足,积极性不高,资金不充足,应当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予以解决。

 (一)超前规划,科学布局 根据前文所述,垃圾气力管道运输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在新开发建设小区布局和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的建设战略目标,生活垃圾运输处理实为题中应有之义。各级政府理应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发改局、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应引导房

 地产行业和其他单位积极引进当今先进技术,政府给予补贴或出 台优惠措施,在新开发建设小区先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实现 X 区采用生活垃圾气力管道运输技术的新突破。

 (二)更新设备,提质改造 根据 X 区物业小区具体实际情况,配合当前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研讨物业小区生活垃圾运输的发展形势和可行性方案。目前宜对小区生活垃圾运输和垃圾站采取提质改造,更新设备的办法。一是制定淘汰和更新计划。根据 X 市城管委关于环卫设施设备“两年两改”部署,明确物业小区垃圾站在 202X 年前全部完成环保型改造。向物业公司传导压力,硬性规定每个物业小区均要制定淘汰和更新计划,落实更新时限和经费。二是实行以奖代投。全区使用超过 X 年的垃圾站为 X 座,应更新为新型环保压缩站,更新费用为 X 万元/套(压缩箱设备每台 X 万元,基建施工X 万元)。据初步调查,因金额较大,业主大会讨论难以通过。建议区政府以奖励补助形式,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办法,即区财政、业主、物业公司各分摊三分之一经费。202X 年前对超过 X 年的 X 座设备进行更新,总经费约 X 万元;对未超过 X 年的逐年更新,每年设备更新经费采取相同办法。也可以由政府统一采购设备(每站 X 万元),由物业公司组织垃圾站的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三是规范新建小区环保设施配套。对于新建小区,必须提高报建审批门槛,将生活垃圾运输环保型设备作为小区硬件建设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强制规定垃圾站需达到环保压缩功

 能标准,并作为小区交付工程验收前必要条件。

 (三)加强监管,奖优罚劣 首先,政府部门、街道和社区要把物业小区垃圾运输和垃圾站维护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和加强监管。确定牵头管理单位和职能管理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建议由建设局牵头,街道为主体,社区为具体责任人,建立物业小区环境卫生和生活垃圾运输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指定专干负责每天对小区垃圾站卫生和设备情况进行检查,并建立台账。结合居民评价和投诉情况,每月由区建设局物业科、街道城管办、社区三方对物业小区进行检查和排名,根据排名给予奖惩,每年评选先进物业公司并给予奖励。

 (四)专业维护,长效管理 小区物业公司作为小区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积极开源节流,千方百计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政府部门、街道要压实物业公司的责任,推行长效管理机制,规定小区物业公司必须制定垃圾站清扫清洗和设备维护计划,明确专人和经费,规定垃圾站每日清扫清洗喷药的频次,加强设备日常保养维护。根据物业条例有关规定,日常保养和零星设备维修属物业维护范围,均应纳入物业公司运行成本,以维持垃圾站设备的正常运行。

 关于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情况的调研分析 网络 调研报告 垃圾清运 新时代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为深入贯彻落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区落地生根,积极探索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根据《X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区政府系统持续深入开展大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3 月-6 月,X 区民政局组成专项调研小组,通过问询、实地查看、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采取联合式和对比式的调研方式,对全区社会工作人员户口和居住情况进行调研,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情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梳理汇总、认真研判;同时,注重开拓视野思路,多方查阅学术文献资料,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思考,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以供决策参考。

 一、实行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鉴于以往社区工作人员异地工作所暴露出的的一些问题和弊端,越来越多的地区在换届和补员时坚持属地化原则,对社区 专职工作者的属地化率进行了明确规定。

 (一)实行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是加强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

 家大厦才能稳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在新时代下,社区是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国家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建立居民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手段,建设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以实现城市居民对居住地公共事务管理的民主自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行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把人员力量放在直面群众、服务居民群众的第一线,便于更加直接、快捷地收集了解民情,链接各方资源,提供精准服务,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符合广大居民的强烈意愿。

 (二)实行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是密切党和政府与居民群众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需要 属地产生的社区工作人员熟悉小区环境,了解社区情况,熟悉工作对象,有利于开展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就在属地居住,居 民们感到家门口有社区干部很方便,不管小事还是大事,随时能找到他们得到帮助,特别是在 8 小时以外如遇到难事还可以寻求帮助。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是小区业主或作为居民一员,社区的利益和他自身捆绑在一起的,感同身受,和广大社区居民有共识,更能了解居民的生活状况、居民的困难和疾苦以及居民的利益诉求,工作中也会更多地为居民的共同利益考虑,为社区整体

 建设考虑,更加尽心尽职地开展工作。

 (三)实行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是节约社会资源、为社区减负的重要举措 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让社区工作人员生活在本居住地的社区,避免了职住分离,大大节约了上下班通勤时间和成本,免除了来回奔波在路上的苦恼,减少了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节能节支,也让工作人员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为社区居民服务,是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是激励社区干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具体措施。

 二、我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基本现状 (一)社区工作人员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区着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201X 年我区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专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 (试行)》,该细则从社区党组织书记区级宏观管理、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员额管理、社区员额管理人员职业薪酬体系和其他事项等四个方面共二十三条作出了详细规定,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员额配备、人员进出、管理、考核、退出等进行了明确,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铺设职业化成长轨道,真正让他们有名分、有地位、有出路、有奔头,对规范社区工作人员管理、营造栓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推动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意义,目前,全区 X 个社区共核定员额 X 人,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

 遇和职业素质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二)社区(村)主职人员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社区主职 X 名。从年龄来看,30 岁及以下的 X 人,31 到 40 岁的 X 人,41 岁以上的 X 人。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的 X 人,高中及以下的 X 人。

 (三)社区(村)“两委”人员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有社区(村)“两委”成员 X 名。从年龄来看,30 岁及以下的 X 人,31 到 40 岁的 X 人,41 岁以上的 X 人。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的 X 人,高中及以下的 X 人。

 三、我区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情况 经面向全区 X 个社区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到以下情况:

 (一)全区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总体情况 1.全区 X 名社区(村)主职,从户口所在地来看,户口在本社区的 X 人,户口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户口在 X 区非本街道的 X 人,户口不在 X 区的 X 人。从居住地来看,居住在本社区的 X 人,居住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居住在 X 区非本街道 X人,居住在 X 区以外的 X 人。

 2.全区 X 名社区(村)“两委”成员,从户口所在地来看,户口在本社区的 X 人,户口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户口在 X区非本街道的 X 人,户口不在 X 区的 X 人。从居住地来看,居住在本社区的 X 人,居住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居住在 X 区非本街道 X 人,居住在 X 区以外的 X 人。

 (二)内城区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情况 1.内城区 X 个街道 X 名社区(村)主职,从户口所在地来看,户口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户口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户口在 X 区非本街道的 X 人,占比 X%;户口不在 X 区的 X 人,X%。从居住地来看,居住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居住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居住在 X 区非本街道 X人,占比 X%;居住在 X 区以外的 X 人,占比 X%。

 2.内城区 X 个街道 X 名社区(村)“两委”成员,从户口所在地来看,户口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户口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户口在 X 区非本街道的 X 人,占比 X%;户口不在 X 区的 X 人,占比 X%。从居住地来看,居住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居住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居住在 X 区非本街道 X 人,占比 X%;居住在 X 区以外的 X 人,占比 X%。

 (三)外城区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情况 1.外城区 X 个街道 X 名社区(村)主职,从户口所在地来看,户口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户口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户口在 X 区非本街道的 X 人,占比 X%;户口不在 X 区的 X 人,占比 X%。从居住地来看,居住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X%;居住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居住在 X 区非本街道 X 人,占比 X%,居住在 X 区以外的 X 人,占比 X%。

 2.外城区 X 个街道 X 名社区(村)“两委”成员,从户口所

 在地来看,户口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户口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户口在 X 区非本街道的 X 人,占比 X%;户口不在 X 区的 X 人,占比 X%。从居住地来看,居住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居住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居住在 X 区非本街道 X 人,占比 X%;居住在 X 区以外的 X 人,占比 X%。

 四、我区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特点及问题 经过对调研数据的全面统计、分类梳理、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我区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及突出问题:

 (一)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特点 1.从人员岗位职位来看,一是社区主职和“两委”成员户口属地化差异不大。全区 X 名社区(村)主职与全区 X 名社区(村)“两委”成员相比较,户口在本社区的、本街道的、在 X 区非本街道的、不在 X 区的所占的比率基本持平,差别不明显;二是社区主职居住属地化略高于社区“两委”成员。社区主职居住在本社区的低于“两委”X 个百分点,社区主职居住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低于“两委“X 个百分点,社区主职居住在 X 区的高于”两委 X 个百分点,社区主职居住在 X 区以外的比“两委”低 X 个百分点。

 2.从内外城区来看,一是内城区总体属地化程度明显低于外城区街道。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社区主职还是社区“两委”成员,外城区属地化程度明显高于内城区;二是内城区户口

 属地化程度远低于外城区。内城区 X 个街道 X 名社区(村)主职及“两委”成员,从户口所在地来看,户口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户口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户口在 X 区非本街道的 X 人,占比 X%;户口不在 X 区的 X 人,占比 X%。外城区 X 个街道 X 名社区(村)主职及“两委”成员,从户口所在地来看,户口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高达 X%;户口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仅占比 X%;户口在 X 区非本街道的 X 人,仅占比X%;户口不在 X 区的 X 人,仅占比 X%;三是内城区居住地属地化也远低于外城区。内城区居住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居住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占比 X%;居住在 X 区非本街道 X人,占比 X%;居住在 X 区以外的 X,占比 X%。外城区居住在本社区的 X 人,占比高达 X%;居住在本街道非本社区的 X 人,仅占比 X%;居住在 X 区非本街道 X 人,仅占比 X%;居住在 X 区以外的 X 人,仅占比 X%。

 (二)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1.社会认知度和职业认同感较低。目前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性质和定位不清晰,职业声望、社会地位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居民对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职责职能认知不够,相当一部分群众对社工仍停留在“居委会大妈”的思维定势上,致使社区工作者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足,有的甚至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这与作为专业社工的“社会工程师”、“社会治疗师”“社会减压阀”地位极不相称,也导致社区工作职业的吸引力不强,

 社区工作人员的属地化意愿不强。

 2.年龄知识结构不合理。从年龄数据可以看出,X 名社区主职中 41 岁以上的有 X 人,占总数的 X%,X 名社区“两委”成员中 41 岁以上的有 X 人,占总数的 X%,意味着社区主职和两委成员一半以上都已达41岁以上,而与此同时30岁以下的主职和“两委”人数分别仅占 X%和 X%,面临社区工作队伍老化、年轻人缺乏等年龄结构问题。从整体知识层次上看,社区工作人员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偏少,全区 X 名社区主职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X 人,占总数的 X%,X 名社区“两委”成员中大专及以上的 X 人,占总数的 X%,高中及以下的 X 人,占总数的 X%。由此可见,社区主职文化层次普遍高于社区“两委”成员,社区“两委”成员文化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因社区工作人员年龄知识结构原因,导致普遍存在思想保守、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创新能力差、接受新事物慢的问题等问题,也导致属地化意愿不强。

 3.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社区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承担着大量繁琐而沉重的日常性事务,特别是在当前体制和政策下,社区工作内容以行政性事务为主,街道和上级部门往往把社区当成下属办事部门,层层发文,交办任务,限时办理,严格考核问责,而社区又无行政资源和执法权力,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疲于奔波琐碎工作,应付各类考核检查,上有要求下有期待,经常受领导批评,被群众撒气,“5+2,白+黑”成为常态,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也让属地人才望而生畏,直接影响社区工作职

 业的吸引力。

 五、我区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思考及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 着眼于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工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和具体管理办法,就社区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岗位职责、管理制度、职业规划、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统一规定,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者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坚持街道主体、分级负责、分类管理,注重重心下移、因地制宜,将社区工作人员纳入基层人才工作范畴;进一步细化职业标准、职业准入等配套措施,明确社区新补充人员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录,并给予本辖区范围内的人员一定的倾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大力推介社区党建、公共服务,积极选树培育社区工作人员先进典型,切实提高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

 (二)探索属地机制,优化就近服务 为提升社区工作效率和自治水平,确保社区工作人员更好地深入居民、反映诉求,融入社区、服务社区,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社区属地化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保持和扩大社区工作人员属地化的比例。一是严把进口关。探索优先录用本街道范围内的人员,对户籍在本社区或者居住在本社区,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 书,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有社区工作经验者以及中共党员的人员给予倾斜照顾。二是适当交流调动。近年来,随着

 “外部人”进入社区工作增多,年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成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一个发展趋势,但同时在社区专职工作者居住地和工作地调查统计中发现,社区工作者表示愿意调回到户口所在地街道或社区上班,这不仅可以更加方便他们上下班、开展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区工作者的稳定性,建议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以街道为单位对全区各社区工作者进行合理调整,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整体属地化程度。探索区委组织部在全区范围内可调动社区党支部成员,适当安排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实行跨街道交流调动,力争每个社区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中要求有 1 名以上为本社区居民、2 名以上为本街道居民。

 (三)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教育培训 多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社区专职工作者参与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经过民主选举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同时,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以基层党建、群众工作、社会治理创新等为主要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技能提升为重点,开展精准化的全员培训、骨干培训、专业培训,并鼓励参加专升本、在职研究生、社工资格的进修和考试, 不断提升他们的理论修养、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减轻社工负担,增强服务功能 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体制和工作职责,全面清理面向社区的工作任务、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范围,对社区履职内容和各

 类办事项目,编制目录,实行清单化管理,严格准入制度。同时,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各种创建、检查、评比、验收等,压缩各类台账、材料、报表等,逐步使社区工作者从不合理的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使社区的职能逐渐回归到服务居民和群众自治上来,切实为社区工作者“减负”。要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做实网格管理,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民主自治议事会、小区业主委员会、小区物业公司“一核四元”的社区治理服务模式,建立“大事共商、好事共享、难事共帮”的民主自治机制,大力开展组团式、精准化服务,全面推行 365天社区开放服务,健全全程代办、“一网通”服务制度,推行审批“不见面” “最多跑一次”,让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关于打造“幸福小巷”推进“厚德 X”建设的初步探索 网络 调研报告 垃圾清运 社区虽是一个小平台,却是“厚德 X”建设、文明创建工作的核心阵地和落脚地。近年来,X 街道 X 社区以“小巷淳风、幸福漫园”为主题,建设了“幸福小巷”品牌。在品牌创立之前,

 不仅充分考虑到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需要,还考虑到了社区发展本身的状况以及在辖区内开展工作的需要。品牌建立后,其充分挖掘了社区特色、展现了幸福小巷的精神风貌,使社区群众素质的得到整体提升、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定,营造了“厚德 X,满城温暖”的良好氛围。

 我们以 X 社区“幸福小巷”品牌建设为例,采取查阅资料、工作座谈、居民访谈等形式,对 X 社区建设“幸福小巷”品牌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和实地调研,充分挖掘“幸福小巷”品牌的内涵,了解其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力,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厚德 X”提供参考意见。

 一、“幸福小巷”品牌的基本情况 X 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以“开”字型分布的老铁路、横街、东巷、西巷 4 条小巷,组构成了以“幸福”为主旋律的 X 区 X 街道 X 社区。社区居民总户数 X 户,总人数 X 人;社区内有企事业单位 6 个,有省卫生厅、团省委、市机床电器厂、X 小学、X 大学 X 医学院和 X 车辆修制有限责任公司;社区党委下设 3 个党支部,1 个非公企业党支部,现有直管党员 X 人,其中预备党员 2名。社区以“巷”为线,以“福”为介,传播“小巷淳风,幸福漫园”为主题的和谐社区之声,于 201X 年倾力打造了“幸福小巷”党建品牌。

 一、品牌内涵

 (一)“0731”幸福小巷“五零”社区创建行动 整合社区资源,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制定“‘07X’幸福小巷”行动计划,整体推进“五零”社区创建工作。

 (1)“零”——全面推行“零距离工作法”。大力开展以“组织渗透、沟通互动、优质服务”为主题的“零距离服务”活动。

 组织零距离。构建共驻共建,争取共建单位物力、财力和智力的支持。实现与驻区单位“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促发展”。

 互动零距离。大力实施社区“幸福小巷”党建文化创新项目, 以特色活动吸引群众、定期沟通联系群众、基层民主凝聚群众为抓手,抓好硬件文化设施建设,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培育和谐小巷文化为主题,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开展“树文明新风”活动,定期举办社区党群议事会、民情恳谈会,围绕社区居民利益实行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引导居民反映诉求,参与管理,开展评议,有效保障居民的民主权益。

 服务零距离。以一站式服务大厅为主体,为居民办事提供了一个便捷、规范的服务场所,广泛开展以就业、法律、医疗保健、家政等为主要内容的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及时收集居民的需求和建议,随时提供个性化服务,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零距离服务。开展特色服务,设立居民活动室、使“老有所乐”;建立社区青年之家和未成年人之家,使“少有所学”;设

 立残疾人需求站,为残疾人房屋提供无障碍改造,使残有所助;建立社区微心愿认领处和爱心捐赠箱,定期为困难家庭提供救助,使“困有所济”。

 (2)“7”——创建 7 支“小巷红”红马夹服务队。根据党员职业特点、个人特长和业余爱好,建立义务巡防、环境保护、扶贫帮困、法律援助、医疗救助、爱心护苗、就业指导等特色志愿者服务队,提供多项便民利民服务。

 (3)“3”——制定落实 3 项制度,并严格考核。

 制定了社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办法,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控制指标、工作要求及考核细则等;成立了社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会议,分析、布置、督促和检查本社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做到一般隐患整改率要达到 95%以上,重大隐患整改达100%。

 完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坚持每日卫生管理巡查,按照责任分工,每天选一个时间段巡查自己所管理网格的环境卫生。多层面动员监管社区环境,社区主任经常性不定期对网格卫生进行检查,并及时整改。

 健全门卫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等,将社区内日常治安管理及防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对存在的治安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防范宣传,及时通报居民小区突出治安问题、防范措施,提醒群众提

 高警惕,掌握防范要领。

 (4)“1”——构建一张“民情联系服务网格”。以街巷为线,连点划片,将社区分为庭院、家庭旅馆、门店、非公企业、辖区单位 5 个民情联系服务网格,依托党组织、党员力量,选聘网格长,向每位居民发放一张“民情联系卡”,第一时间畅通群众诉 求渠道,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大力推进线上交流,通过信访信箱、公共微信平台、民情 QQ 群等形式,使群众随时随地反映问题,实现诉求表达“零时间”、“零障碍”。

 (二)“街谈巷议”群众工作畅聊吧 以社区自治为抓手,变“替民做主”为“让民做主”为导向,以解决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为重点,畅通居民诉求与政府决策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协商议事权和决策权,形成共同治理社区、居民自治的新局面。街谈巷议群众工作畅聊吧能切实解决社区建设中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在推动社区建设的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社区民主建设。

 (三)“小巷红”红马甲志愿服务队 根据党员职业特点、个人特长和业余爱好,建立义务巡防、环境保护、扶贫帮困、法律援助、医疗救助、爱心护苗、就业指导等特色志愿者服务队,提供多项便民利民服务。

 (四)同心“巷”应“两新”党建、家庭旅馆党建 在巩固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基础上,加强对新组建党组织

 党员发展、支部学习、阵地建设、作用发挥方面的指导,确保“建一个,活一个,发挥作用一个”。从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出发,根据非公企业及社区家庭旅馆党建工作 的特点,坚持“因企制宜,实行分类指导,落实党建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的原则,开展非公企业和家庭旅馆党建工作,与社区党建形成合力,发挥党组织作用。

 (五)守望“巷”助邻里帮帮团 “邻里帮帮团”紧扣居民最关心的身边事,多做便民利民好事,让老百姓自己帮自己,邻里互助,促进居民自治。邻里帮帮团,助老,助残,助困,助弱,助小,可以化解居民间的冷漠,可以驱散老人们的寂寞,可以解决居民困难,不仅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更能密切干群关系,推动邻里间的助人自助。通过“邻里帮帮团”,亲情回归,居民情感得到了慰藉,更重要的是能彰显社区全体居民与邻为善,和谐共处,帮扶共进的精神新风尚。

 (六)心心“巷”印服务小巷作奉献 共建小巷助民生,凝聚小巷促和谐,“幸福小巷”社区党建工作创新项目,是以党建为引领,开展社区各项工作;将 X 社区党委和全体党员建设成推动社区更好更快发展的坚强堡垒和时代先锋;做到树品牌,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强服务,切实服务群众;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社区;提品质,建设精致精美家园。

 (七)小“巷”情深庭院支部建设 社区以组织形式创新为突破点,从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层级网络入手,把党支部建在庭院,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按照“地域相邻、利于管理、便于活动”的原则,以一个或几个相近庭院为单位成立党支部,以楼栋为单位、以 3 名以上党员为基数建立党小组,挑选参与热情高、活动能力强的党员家庭建立活动站,从而形成社区党总支—庭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活动站为构架的“党建管理网络”。社区坚持“灵活、适度、实效”的原则,把“庭院党建”工作贯穿于日常活动中,通过积极开展活动,认真组织特色活动,凝聚人心,服务群众。

 (八)“孝亲‘巷’爱”社区居家养老 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方式。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社区小巷对老人而言,这里有他们熟悉的街坊邻居,能够给他们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其中老人更容易找到生活的乐趣。在社区中,老人并非是一个完全的被照料者,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老人可以自我照顾,甚至还可以为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

 (九)“小巷达人”身边的榜样 来自社区的老党员、楼栋长、居民代表,这些“雷锋式志愿

 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一颗诚挚的心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帮助居民群众解决难题,为辖区困难群体提供暖心帮扶,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用个人担当诠释着“做实事、解难事、行善事”,把雷锋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

 (十)“红歌巷舞”党群文体活动 利用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为活动阵地,开展更多面向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的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图书室、文化墙、健身站(点)等文体阵地,组织富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图书进社区、文体培训进社区、文体活动、文体队伍进社区活动。重点抓好节庆假日的社区文体活动,提高群众文体活动水平。

 二、“幸福小巷”品牌取得的主要成绩 自“幸福小巷”品牌创建工作积极推进以来,X 社区通过将“同心巷应” “街谈巷议” “守望巷助”等服务品牌融入社区发展,吸引更多了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注入了新的基础元素,不仅解决了许多社区发展中的现实难题,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及居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其品牌文化、队伍、阵地分别获得了“X 市优秀服务品牌案例”“X 区优秀志愿服务队”“X 区党建示范点”等荣誉。

 三、打造“幸福小巷”品牌的基本经验 X 社区以打造“幸福小巷”项目为目标,围绕“小巷淳风,幸福漫园”主题,探索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途径。通过社

 区党建这座邻里“连心桥”,在更多的互助关爱中,成就了老社区的新基调。

 (一)“街谈巷议”,由“端菜”变“点菜” X 社区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各项事情决策发挥“1+1>2”的叠加效应,以“同住一个岭、共建一个家、同逐一个梦”为目标,打造社区协商共治“街谈巷议”议事平台,共同协商解决自己身边的“小事”,实现居民自治。X社区 261 号前坪一度曾让周边居民出行不便,为了针对性地解决困扰,社区依托“街谈巷议”议事平台,依照“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议事原则,多次组织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热心的楼栋长和居民代表组成的议事成员展开商议,就 X261 号社区服务中心前坪居民反映的停车难、休闲场所陈旧等问题,“街谈巷议”进行民主商定并很快有了决策。一个月后,X 社区精准对接居民群众的需要,对社区前坪地进行全面提质提档施,整个社区容光焕发,绽放新颜。一个“街谈巷议”平台,真正让社区居民实现了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二)“小巷红”,奉献爱心凝聚社区力量 奉献就是“小巷红”志愿服务队最美的语言,由 X 社区组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品牌,在社区的城市管理、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中,始终以构建和谐社区为宗旨。社区 126 名党员有 60 余名党员加入了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全年来参与志愿大清扫活动 30余场,助老助残活动 10 余次,在环保、法律、医疗、文化等方

 面做了大量促进性工作,不断壮大的队伍,让社区更有温情。以“幸福小巷”党建品牌为依托,X 区首个以团队个人共同进驻的“小巷红”先锋工作室在社区挂牌成立,并以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命名。奉献之星 X、法律之星 X 等个人先锋与 X 区政协扶贫共建先锋队、中信 X 医院爱心义诊先锋队等团队先锋结合单位资源与个人能力,认领了助残扶困、医疗义诊、法律维权等 9 个服务岗位,他们通过走访、专访、约访、实地查访等形式,从各自的服务重点出发,开展多方面的活动,把服务做到了群众家门口,真正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贴心服务。雷锋月到来之际,中南大学 X 口腔医(学)院先锋队走进特困残疾人子女于意家,根据她的意愿进行学业和生活上帮助,并以接力的方式制订了长期帮扶计划,全力资助她完成学业,助圆她想当医生的“微梦想”。社区 80 岁的三无老人 X25 平米的居住房屋曾被喻为千疮百孔,社区“小巷红”先锋工作室成立后,作为党员志愿服务专业团队承家家居有限公司通过 26 天的“义诊修复”将破败的老房变新房,并免费为老人配备了齐全的家具电器,志愿服务项目还惠及了社区 100 余户困难低保家庭,这支热心公益的企业团队也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老房义诊”先锋服务队。先锋的足迹不曾间断,有像 X 大学 X 医院第九团支部先锋队对社区孤寡老人 X8年如一日的慰问帮扶,在这些积极作为、甘于奉献的“先锋印记”辐射下,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群众投身于社区“淳风”建设之中。在“小巷红”志愿服务队伍的影响下,今年 3 月,城北首个“匠

 人集市”在社区开市,小巷手艺达人在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的 5日集聚于此,为居民带来免费的专业服务。“小巷红”先锋工作室以点带面,用优质的服务,一室热一片,赢得了老百姓的好口碑,让幸福小巷在时光追溯下完美“蝶变”,在时光不断变迁的潮流中,让老社区的“颜值”更靓丽。

 (三)“同心巷应”,单位共驻促社区共建 联合辖区单位、企业整合现有资源,为社区整体发展出谋献策。五四青年节,X 社区组织了辖区青年党员、团员代表进行走访并开展座谈会。扫黑除恶进行时,省卫健委各级党组织的在职先锋们与社区党员走街串巷,号召居民群众加入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垃圾分类潮流中,社区邀请驻街单位华尔街中心的楼宇企业开展了“垃圾分一分,小巷美十分”主题培训与趣味活动,将环保生活贯入楼宇,让垃圾分类与绿色生活成为楼宇 青年的“新时尚”。在防汛抢险与铲冰除雪的最前线,湖南金色地标党支部等企业纷纷不遗余力伸出援手,与社区共渡难关。社区与辖区单位、企业共驻共建共享,共同谋求发展。

 (四)“孝亲巷爱”,爱老敬老暖社区人心 X 社区联合 X 区卫计局引进数字化自助式数字化健康小屋,操作简单的设备、专业人员的指导为居民提供了贴心、方便的服务。今年,依托健康小屋开展义诊 8 次,“懂健康知识,做健康老人”——X 区老年健康行系列宣传活动为居民提供了许多贴心的医疗服务。社区还引进了 2 家专业社会组织...

推荐访问:合集 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