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解析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解析

时间:2022-06-19 18:10:07 浏览次数:

 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 1.表 1 全国土壤肥料机构建设基本情况 (1)机构数:是指各级从事土壤肥料工作的单位,一般统计到有土肥机构的县级。

 (2)人员:

 包括专职和兼职从事土壤肥料工作的在编人员,统计到乡(镇)级。

 (3)管理人员:指“专职”、“兼职”在管理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其中“兼职”仅指担任管理职务而享受技术职称工资的人员,二者不可重复统计。

 (4)技术人员:专指日常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员。

 (5)建筑面积:指土肥机构实际用房的建筑面积。

 (6)试验基地:指拥有自主产权,或具有 5年以上使用权、面积 10亩以上的试验田。

 (7)仪器设备(台、套):指单价 500 元以上的仪器设备。

 (8)固定资产:指拥有自主产权的包括基础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和车辆等折合的资金。

 (9)项目经费:指用于开展本级项目开支的经费。

 2.表 2 土肥测试中心(化验室)建设基本情况 (1)机构数:指农业部门管辖的土肥测试中心(化验室)数,其中不属于土肥部门的独立挂牌土肥测试中心(化验室)也应列入统计机构数。

 (2)通过计量认证:是指通过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认证的土肥测试中心(或化验室)的个数。

 (3)授权为质检机构:是指被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授权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的土肥测试中心(或化验室)。

 (4)岗位从业人员:指所有在土肥测试中心(或化验室)任职的人员。

 (5)大型、精密仪器:指价值 2000 以上的仪器设备,光、电等精密分析仪器及“原子吸收”、“原子荧光”、“ICP”、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等。

 (6)普通仪器是指化验室常用的价值 500-2000 元的仪器设备。

 (7)计算机:专指办公用计算机,不含大型仪器配套计算机。

 (8)仪器设备“其他”:指单价 500元以下的仪器设备,不含低值易耗品。

 (9)省、地区、县级分别填写本级土肥测试中心(或化验室)的统计数字。

 3.表 3 土肥测试中心(化验室)肥料质量检测情况 (1)样品数:是指本级测试中心(化验室)出具检测报告或相关原始记录样品的个数。

 (2)代表基数:是指检测的样品所代表该品种肥料的实物量。

 (3)样品合格率:是指被检测合格的样品数量占被检测样品总数量的百分数。

 (4)查处假冒伪劣肥料:是指依照本级测试中心(化验室)检测结果查处的假冒伪劣肥料实物量。

 (5)挽回经济损失:是指依照本级测试中心(化验室)检测结果查处的若假冒伪劣肥料若按合格肥料当地价格出售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使用后可能造成的作物减产价值。计算公式为:挽回经济损失=查处肥料吨数×肥料单价+肥料可使用面积×作物单产×作物价格。

 (6)微生物肥料:是指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培养基质和添加物(载体)培制而成的生物性肥料,通称为菌肥和菌剂,是一种间接性肥料。

 (7)有机肥料:是指主要来源于植物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

 (8)微肥:是指以微量元素为主的肥料。

 (9)叶面肥:以叶面吸收为目的,将作物所需养分直接施用叶面的肥料。

 4.表 4 中低产田面积分类统计表 (1)高中低产田界定:高产田是指没有明显的土壤障碍因素、土肥水气热环境协调、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当地典型种植制度和管理水平下主导粮食作物产量能够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的耕地;低产田是指存在明显的土壤障碍因素、土壤肥力水平低、农田基础设施差、经营管理粗放、主导粮食作物产量显著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耕地;中产田是指产量界于高产田和低产田之间的耕地。

 (2)高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各地高中低产田统一按《全国各耕地类型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粮食单产指标参照表》(见表 1)划分。

 ①产量指标为当地典型种植制度下水稻、小麦、玉米等主导粮食作物前三年正常年份的周年平均产量,一年两熟以上种植粮食作物的,其产量为多熟粮食产量加和。除薯类作物按 5:1 的比例进行折算外,其他粮食作物直接累加;非粮食作物按邻近地块的参照粮食作物产量折算。

 ②各类耕地面积乘以该类型耕地的平均产量之和不能突破全县年粮食总产量。

 ③高、中、低产田之和必须与上年末统计部门公布的耕地面积相等。

 表 1全国各耕地类型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粮食单产指标参照表 单位:公斤/亩.年

  (3)中低产田类型划分:统一按《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310-1996)进行划分,对于存在多种障碍因素的耕地,按主导因素归类。各类型中低产田面积之和要与中、低产田面积之和相等。

 ①干旱灌溉型。指由于降雨量不足或季节分配不合理,缺少必要的调蓄工程,以及由于地形、土壤原因造成的保水蓄水能力缺陷等原因,在作物生长季节不能满足正常水分需要,同时又具备水资源开发条件,可以通过发展灌溉加以改造的耕地。指北方可以发展为水浇地的旱地,南方可以开发水源,提高水源保证率,增强抗旱能力的稻田和旱地。其主导障碍因素为干旱缺水,以及与其相关的水资源开发潜力、开发工程量及现有田间工程配套情况等。

 ②渍潜稻田型。指由于季节性洪水泛滥及局部地形低洼,排水不良,以及土质粘重,耕 作制度不当引起滞水潜育现象,需加以改造的水害性稻田。其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潜育化、渍涝程度和积水,以及与其相关的包括中地形小地形部位、田间工程配套情况等。

 ③盐碱耕地型。指由于耕地可溶性盐含量和碱化度超过限量,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多种盐碱化耕地。其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盐渍化,以及与其相关的地形条件、地下水临界深度、含盐量、碱化度、pH等。

 ④坡地梯改型。指通过修筑梯田梯埂等田间水保工程加以改良治理的坡耕地。其他不宜或不需修筑梯田、梯埂,只须通过耕作与生物措施治理或退耕还林还牧的缓坡、陡坡耕地,列入瘠薄培肥型与农业结构调整范围。坡地梯改型的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侵蚀,以及与其相关的地形、地面坡度、土体厚度、土体构型与物质组成、耕作熟化层厚度等。

 ⑤渍涝排水型。指河湖水库沿岸、堤坝水渠外侧、天然汇水盆地等,因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造成常年或季节性渍涝的旱耕地。其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渍涝,与其相关的地形条件、地面积水、地下水深度、土体构型、质地、排水系统的渲泄能力等。

 ⑥沙化耕地型。指西北部内陆沙漠、北方长城沿线干旱、半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黄河故道、老黄泛区沙化耕地(不包括局部小面积质地过沙的耕地)。其主导障碍因素为风蚀沙化,以及与其相关的地形起伏、水资源开发潜 力、植被覆盖率、土体构型、引水放淤与引水灌溉条件等。

 ⑦障碍层次型。指土壤剖面构型存在严重缺陷的耕地,如土体过薄、剖面 1 m左右内有沙漏、砾石、粘盘、铁子、铁盘、沙姜等障碍层次。障碍程度包括障碍层物质组成、厚度、出现部位等。

 ⑧瘠薄培肥型。指受气候、地形等难以改变的大环境(干旱、无水源、高寒)影响,以及距离居民点远,施肥不足,土壤结构不良,养分含量低,产量低于当地高产农田,当前又无见效快、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治本性措施(如发展灌溉),只能通过长期培肥加以逐步改良的耕地。如山地丘陵雨养型梯田、坡耕地和黄土高原,很多产量中等黄土型旱耕地。

 5.表 5 耕地土壤改良技术应用情况 (1)八种中低产田改造类型统计口径与农市(农)4 表所列一致。

 (2)每类中低产田的改良面积根据上年度本辖区实际改良面积填报。其中工程措施包括发改委、财政、国土资源和水利等部门实施的口粮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灌区改造等中低产田改良工程。改造前平均产量指当地同类中低产田前三年的周年平均产量;改造后增加产量指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技术措施改良后, 同一地块的周年平均产量。要求分类调查三个村(组)取平均值。

 (3)主要技术措施。除了表中所列的开沟排水、集雨补灌、打井灌溉、坡改梯、经济植物篱、聚垄耕作、沟垄栽培、深耕深松、少耕免耕、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施用改良剂等 14 种主要措施外,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添加。其中:

 ①开沟排水。针对渍潜稻田型和渍涝排水型中低产田渍涝、潜育、地下水位高而采取的工程措施,通过开沟排水,防止山洪水、排出地表水、降低地下水、排除矿毒水,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

 ②集雨补灌。针对干旱灌溉型中低产田干旱缺水的问题,在农田附近或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兴建小型集雨池(窖)及配套设施,收集丰水季节多余的降水以利后期季节性干旱时补充灌溉,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③打井灌溉。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附近,通过打井抽取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

 ④坡改梯。对坡度在 5-25度之间的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采取水平修筑梯田梯埂等田间水保工程,改变地表形态,防止土、肥、水的流失,变“三跑地”为“三保地”。

 ⑤经济植物篱。在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区,沿水平方向等高种植多年生高效经济作物,起到拦截地表水的作物,既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效益,又能增加农业产值,提高经济效益。

 ⑥聚垄耕作。对于坡度在 5度以内的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采取等高开沟分厢或起垄分厢的办法,加深耕作层,实行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沟垄间作。

 ⑦沟垄栽培。针对渍潜稻田型中低产田前期水冷、泥温低影响水稻前期生长发育的问题,通过起垄,将水稻种植在垄上,前期清沟沥水提高泥温,中后期做到沟间有水、垄面湿润或者在沟间养鱼或养萍。

 ⑧深耕深松。深耕深松:通过深耕,每年加深并熟化耕层 2-3cm,3-5年使耕层厚度水田大于 18cm、水浇地和旱地大于 25cm。同时深松大于 30 cm,30-40 cm、40-50 cm三个等级,基本要求大于 45 cm。每 3 年深翻深松 1次。

 ⑨少耕免耕。针对耕层深厚、土壤结构较差的潜育稻田而采取的一种耕地方法,通过减少耕翻次数,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⑩增施有机肥。为改良土壤每公顷一次性施用 15000kg以上的腐熟农家肥。

 11 缺素补素。由于土壤缺乏某一种或几种作物必须的中量元素或微量元素,通过补施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肥料的矫正施肥措施。

 12 地膜覆盖。在作物育苗期或大田生长期采取地膜覆盖的方法,保水、保肥、保温、 抑草,提早作物播种、移栽和收获季节。

 13 秸秆还田。通过机械翻压、覆盖、留高茬、堆沤、腐熟剂处理等方式使秸秆归还土壤,培肥地力的措施。

 14 施用改良剂。针对土壤过酸、过碱、粘重、沙漏等问题,施用调酸剂、保水剂等土壤改良剂,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强持水保水能力。

 6.表 6 有机肥施用情况

 (1)绿肥包括田菁、苕子、草木樨、紫云英、箭筈豌豆、压青油菜、压青豆科、其他压青养地作物等。施用情况指当年翻压入土用于养地的面积和总用量。

 (2)禽畜粪尿资源量以禽畜养殖量总量为基础,参照个体排泄量推算。先分鸡、猪、牛、羊等禽畜种类推算,再累加。

 (3)人粪尿资源量以人口总量基础,参照个体排泄量推算。

 (4)商品有机肥包括按相关标准生产的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等。虽发生交易但未经发酵、杀菌等工艺处理的纯禽畜粪、腐熟秸秆、草炭、工业副产品不计入。

 7.表 7 商品有机肥生产情况 (1)有机肥(NY525-2002):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等富含有机质的副产品资源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腐熟后制成的有机肥料。

 (2)有机无机复混肥(NY 481-2002):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等有机物料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腐熟处理,添加无机肥料制成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3)生物有机肥(NY884-2004):指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

 (4)同时生产两类及以上产品的企业,可在相应栏同时填写。

 8.表 8 秸秆利用情况 (1)秸秆资源量的计算按土壤监测或有关田间试验谷草比进行测算。

 (2)还田用量:指秸秆直接还田和堆沤还田的用量及垫圈的秸秆。

 (3)饲料用量:指秸秆通过氨化、青贮、微贮或直接喂养牲畜。

 (4)燃料用量:指农户直接用于生活燃料的秸秆。

 (5)原料用量:指用作工业、沼气等原料的秸秆。

 (6)焚烧量:指在田间、地头或场院烧掉的秸秆。

 (7)弃置乱堆:指弃置不用乱堆放的秸秆。

 (8)(2)-(7)项之和等于秸秆资源。

 (9)以上所有秸秆数量均为鲜重。

 9.表 9 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方式情况 (1)翻压还田:指作物收获后,无论用动力、畜力或人力机械(具),将作物秸秆粉碎或整株翻压还田,留高茬收割后即翻压还田的,统计在翻压还田内; (2)覆盖还田:指作物收获后,用机械(具)或人工,将粉碎或整株的作物秸秆抛洒、平铺或覆盖作物的行间;如果留高茬后,又将收获部分返还本田覆盖,也统计为覆盖还田; (3)留高茬还田:指作物收获后,留茬高度在 15cm以上(包括撩枝收割);

 (4)堆沤还田:指作物秸秆经传统的高温堆肥或添加微生物菌种、化学制剂以加快秸秆腐熟制成的堆肥还田; (5)腐熟剂处理还田:指将秸秆粉碎或整秆均匀铺撒田间后,再喷撒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腐熟速度。

 (6)表中 5种秸秆还田方式的面积,只能统计一次,不要重复统计,每类作物的小计与表 8中的秸秆用于肥料用途的量要相等。

 (7)秸秆还田的数量均按鲜重统计。

 10.表 10 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及资金投入情况(实计/预计)

 (1)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冬小麦等跨年度作物在收获年度统计,下同)采用年度统计数据,其他项采用逐县调查数据。

 (2)总数栏为各统计项的总数量情况,按耕地面积计。小计栏为各统计项在所列主要农作物上分布数量之和,按播种面积计。

 (3)作物种类必须严格按照下列顺序填写,作物 1:水稻;作物 2:小麦;作物3:玉米;作物 4:棉花;作物 5:蔬菜;作物 6:水果,作物 7:其他。其他项各地可选择当地较为重要的 2个未列作物。

 (4)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单位面积增产(收)和节水)要按主要作物分别统计,省级汇总时应按面积进行加权平均填报。各项技术的节水和增产(收)数字可用试验、示范和典型调查的综合分析结果填报。

 (5)其他模式 1和其他模式 2 填写在本省(区、市)有一定规模,且未列入本表中的节水农业技术,并在统计分析报告中详细说明该模式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6)耕地: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和旱地四项。菜地和果园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归入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和旱地中。

 (1)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7)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8)水浇地:指水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包括设施种植用地。

 (9)

 旱地:指没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10)灌溉用水量:当年农业灌溉用水量。

 (11)

 有效灌溉面积:土地较平整,有水源保证,灌溉设施基本配套,一般年景可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

 (12)集雨窖池:为补充灌溉而在田间修建的集雨水窖、水池、塘坝等。在“容积”栏填写当年已经能够集雨的窖池的总容积(专门用于养鱼的塘坝不统计)。

 “用水量”填集雨窖池全年蓄水并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可通过典型调查,得出平均蓄水和灌溉次数,推算集雨窖池全年用水量。

 (13)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按作物播种面积填报,在一年多熟地区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

 (14)

 喷灌:利用专门灌溉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田间,以均匀喷洒方式灌溉农田的方法(不包括微喷灌)。

 (15)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和小管出流。滴灌指利用专门灌溉设备,以水滴侵润作物根区土壤的灌溉方法。微喷灌是指通过低压管道将水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并以微小水量喷洒在土壤表面的灌溉方法。渗灌是指利用工程设施将水送入地面以下,并从缝隙或空洞渗出,以侵润根层土壤的灌溉方法。小管出流是指在末级毛管上安装专门设备,使灌溉水形成小股水流,以侵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16)管灌:人工手持小白龙等软管设备进行田间浇灌的灌溉方法。

 (17)

 沟畦灌:通过在田间开沟或作畦,利用重力和毛管作用入渗土壤的地面灌溉方法。

 (18)

 点灌:通过人工或者机械进行点水灌溉的方法。

 (19)

 漫灌:灌溉水在较大的田面上漫流,籍重力作用侵润土壤的灌溉方法。

 (20)分作物节水技术覆盖:指应用了节水农业技术的作物面积。同一地块同时采取了 多种节水技术措施,不要重复统计。

 (21)单项技术合计:各单项节水农业技术实施面积的合计。

 (1)

 膜下滴灌:滴灌与覆膜种植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1)水肥一体化:又称灌溉施肥,指在压力灌溉系统中配备了施肥设施,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应用的技术模式。

 (22)农化抗旱:应用具有提高土壤保水、蓄水能力以及提高农作物抗旱抗逆能力制品的抗旱节水技术模式。

 (23)地膜覆盖:以聚积微小雨水、保墒为重点的地膜覆盖技术模式。

 (24)秸秆覆盖:以减少土壤表面蒸发和土壤保墒为重点的秸秆覆盖技术。以培肥土壤为主的秸秆还田不统计在内。

 (25)经济植物篱:在坡耕地上按一定间距等高种植,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多年生木本、草本植物或绿肥作物,与农田作物形成“经济植物篱+农作物”、粮肥分带轮作的节水种植模式。

 (26)聚水保墒:南方紫色土地区旱坡地等高聚土保墒节水种植模式,北方或其他丘陵地区为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加活土层厚度而采取的沟垄节水种植模式。

 (27)深松耕(翻):以增加土壤蓄水保墒为目的,深松、深耕在 25厘米以上的技术模式。

 (28)测墒节灌:在保证产量水平不变或增加的基础上,根据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情况,减少 1次以上灌水次数或者减少每次灌水量,灌水总量减少 10%以上的综合节水技术。

 (29)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水分需求,适时适量灌溉和排水,控制稻田水层和土壤含水量,让不同生长时期的水稻在浅水、湿润、干燥的状态下生长、成熟,实现高产稳产的灌溉技术。

 (1)耐旱品种:选用耐旱性强,与本地同类作物或品种相比抗旱减灾、减少灌水和增产效果显著的品种。

 (30)抗旱坐水种:局部微水灌溉、带水播种的技术模式。

 (31)输水工程节水:田间输水渠道硬化、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模式。

 (32)灌排分开:农田灌溉渠道和排水渠道分开的面积。

 (33)结构调整:为适应水资源及科学用水的需要,而调整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的为“+”,减少的为“-”。

 (34)

 因灾调整:因旱涝等灾害调整的种植面积。

推荐访问:肥料 土壤 统计报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