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扶贫故事征文十一篇

扶贫故事征文十一篇

时间:2022-04-18 18:15:02 浏览次数:

【篇一】

转眼间,在**村驻村已有一年之余。300余个日日夜夜,驻扎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走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攀爬过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入走访过一个个村民之家,聆听过每一个贫困户的故事,我认识到,精准扶贫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项任务,不是一个秀场,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村户、驻足脚步,了解贫困户内心的声音,从小事做起,真真实实的帮他们解决点实际问题。

扶贫日志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刚驻村时遇到的一个人一件事了。郭可均,一个老实的庄稼汉,享受低保政策的同时,靠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住在精准扶贫搬迁新房里。第一次走访他家时,我们热情询问他家里生活情况时,他却冷冷地道:“都说国家政策这么好,我咋啥也没享受到?”我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不明白为什么他享受着低保,住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还会有这样的想法。转念一想,他既然这么说,是不是真的事出有因呢。后来经过多次的走访与耐心地询问,我知道他对自己未享受到“双女户”惠民政策感到不满,认为我们驻村工作队没有帮他落实到位。

为了化解他的苦恼,**年8月29日,我驾车专程和他一起到镇计生办咨询政策,镇计生办告诉我们他除了两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判给了前妻),按规定不符合享受政策的条件,但老郭并不认可,我又带着他到市法院查阅他的离婚判决书,并专程前往市卫计局了解相关政策,最终的结果是老郭的情况不符合享受相关政策的条件。回来的路上,老郭默默不语,我心里也很担心,不知道他是什么想法。“谢谢小何,害得你为了我的事,忙了这么多天,还开车跑来跑去,现在知道为啥不能享受,我谁也不怨,国家政策就是这么规定的,大家都要遵守”,说完,老郭长舒了一口气,第一次在我面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件事后,我和老郭的关系变得亲近起来,他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来找我,还拉着我自豪的对邻居们说:“现在我有什么事,我都找小何,我相信他。”

这只是我们驻村工作的一件小事,是我们驻村工作队的日常工作的一个小小镜头。年过半百、患有高血压的陈书记常常翻山越岭去看望大山里的贫困户,回来后整理扶贫档案到半夜;
儿子结婚的闻科长每天奔波在村前村后,无暇顾及孩子的婚礼。为了催促教育扶贫补助资金迅速到位,我们连打了十几个电话,先后联系了四家单位,最终在过年前让贫困户顺利拿到了扶贫补助资金,让他们过了一个放心年。小到帮助打印、复印材料,助力低保金发放,组织贫困户免费体检、协助村“两委”工作,大到协调相关部门修建防洪坝,修建水库,修通村公路,我们一直在行动。我们下田里打过农药、我们去家里教过孩子写作业……我们用爱心、诚心、耐心去想方设法帮助困难群体,让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虽然辛苦,但正是靠着这些行动,我们成为了群众心里的“便民联系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奋斗者!

【篇二】

力以赴忙脱贫满怀深情进农家

春夏秋冬寒来署往,在忙忙碌碌和不知不觉中已将近4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有工作的压力与焦虑,有贫困户不理解的茫然和委屈,更有通过我们耐心细致努力使贫困户生产生活有好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所展露出笑容的愉快和欣慰。每当看到他们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和自己的艰苦努力,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就感到无比高兴和快乐。

**年秋天我和我的同事们认领**区**村39户精准扶贫任务,后经精准识别和筛查有两户不符合标准退出,一户经组织决定移交给其他同志继续扶贫,现在有36户。三年多来我们从当初的入户对接,宣传政策,制定年度脱贫规划,完善档案,算明白账到后来扶贫搬迁,产业奖补,医疗救助,教育扶持,社保兜底等各项政策的落实,截止**年底99%以上的贫困户达到“一有、两不愁、三保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村上的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达到“九有”,产业项目也已启动,合作社也已成立,下面就是因地制宜制定好产业规划,盈利模式,最大限度的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使之能够持久的健康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畅,出行不便,是造成很多乡村困难群众不能脱贫的重要原因。在我的这些扶贫户里,虽然所处的行政村也早已修上了通到家门口的乡村公路,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真正通上公交车,村民出行很是不便。**年在市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作为交通扶贫的首批33台村村通客车进驻十个乡镇,覆盖59个行政村后,让当地村民第一次真正搭上了通向幸福的快车。作为村村通客运的责任单位,这三年来,我们始终秉持“惠民、便民、利民”宗旨,尽管条条线路亏损严重,但给村民的票价一直稳定在2-5元之间,只要村民出行需要,我们就不计代价为他们服务好,最大限度让群众得到实惠。为解决均县镇、蒿坪镇幼儿园孩子上学问题,我们多次深入该镇勘察路况,了解实情,与幼儿园、学校、家长、村委会商榷,制定解决方案,解除家长后顾之忧。为解决蒿坪镇新店、尚家店孩子上学乘车难问题,我们在没有增加政府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企业克服自身困难,通过调配车辆、加班运送等及时解决问题,受到了领导肯定和群众好评。

交通的便利让群众在出行方便的同时,也将自家的家禽、蔬菜等农副产拿到镇上换回了现钱,增加了家庭收入,许多原本困难的群众,搭乘上交通扶贫的快车后实现了脱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年多来,我们为了更好的宣传掌握扶贫政策,公司扶贫队员共参加**区、市交通运输局、**村委会以及公司精准扶贫培训18次,进村入户48次,足印农家入户干活3次,36户贫困户每户至少落实一项以上扶贫政策,为贫困户提供务工信息多条次,销售茶叶60斤,猪肉200斤,牛肉200斤,土鸡50只。春节前后慰问折合人民币5000余元。一系列帮扶措施的落实深受贫困户的欢迎,我们每次入户乡亲们都特别高兴热情,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题,久久不愿松开。

三年多的扶贫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党中央习主席的英明决策,全国每年以脱贫1400万的速度向小康社会迈进,精准扶贫深深体现了领袖的爱民情怀,共产党的执政承诺。全国有19万住村第一书记,77万扶贫干部长期奔波在乡村道路,田间地头,家家户户,带去党中央习主席的深情问候,践行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事实一再证明一个伟大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伟大的时代提供广阔的舞台,我有幸成为这千千万万扶贫队员之中的一员,承担4户扶贫任务。有一户最为典型,全家4口人,户主杨建云先天肢体残疾,双侧股骨头坏死,心脏支架;
妻子駱玉敏有严重精神障碍疾病,夫妻俩都是二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长子还在上大三,次子上小学,有先天智力障碍。因病、因残、因学是主要致贫原因,一度丧失生活的信心。自从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以来,我多次面对面或电话沟通,不断鼓励他鼓起生活的勇气,相信党和政府的仁心德政,扶贫路上不会落下他们一家不管。**年纳入低保贫困户,经过各级党委政府扶贫政策的落实和爱心人士的努力,他一家被列入社保兜底一批的范畴,**年落实各项扶贫政策资金2万多元,残疾,医疗,学生念书都得到帮扶救助。长子大学快毕业了,已做好就业打拼的准备,生活有了盼头。我相信随着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各界的关爱和他们自身努力,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在精准扶贫路上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我们不会懈怠,近期我公司将组织一次互检和挑毛病活动,进一步找出存在的不足,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今年是我们**市“摘帽”年,我和我的同事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与市委政府保持一致,不拖**市交通系统后腿,在“脱贫不脱政策”指引下,扎扎实实做好后期迎检帮扶工作。痴心不改青山作证,不完成任务决不收兵,以决战决胜之气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预祝**市能够顺利“摘帽”,祝愿所有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真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市加油!扶贫队员加油!所有贫困户加油!

【篇三】

29日下午,市政协主席**深入石鼓镇九龙桥村马坡,走访看望了自己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帮扶的困难群众。

田主席在村干部的引导下,首先来到困难群众**家,只有女主人张国仁在家。张大妈麻利的上前拦住了自家门前的大黄狗把大家让到了院子里。田主席一面查看着老岳家自来水、菜地、厨房等生活设施和环境,一面对张大妈说:我是市政协**,根据市里面的调整安排,我负责您家的脱贫帮扶工作,此次来,主要就是先认个门儿,双方都了解一下子情况。张大妈见田主席这么说,一下就放松了许多,话匣子也随即打开了,拉着主席的手坐下,攀谈了起来。田主席关切地向张大妈询问了家庭成员,有效劳力、孩子教育、就诊问医、产业发展、年收入等情况。

在得知,小孙女因先天性心脏病花费巨额医疗费用,导致父母离异,老两口一手将其拉扯这么大,还要供她读书的情况后,再三叮嘱随行的镇村干部要按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其帮扶保障工作力度,更加关心小女孩的身心健康。同时,表示自己也将持续关注小女孩的情况,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做一点事情,让她像正常家庭孩子一样的茁壮成长。

就在这时,户主**和她的小孙女,回到了家。老岳每天都要步行几公里到镇上的小学接送在这里上学的孙女。“来…来…快来坐,老岳”田主席招呼道,“这是刚接孙女放学”,“是的”,“小姑娘长得真乖巧,今年多大了”,“12岁”,“那要好好地培养,她就是希望呀”,老岳脸上露出了一丝温情的笑容。田主席接着又问道:“最近主要在忙什么活儿”,“柑桔地里除草在”,“种了多少亩”,“4亩………”显然,老岳是一个话不算多的老实农民。当谈到发展武当软籽水晶石榴产业脱贫致富时,老岳来了兴致。田主席与镇村干部一起,兴致勃勃的为老岳算着这一样一笔账:1亩地种植90到110棵石榴,1棵树上只留20至30个石榴,1个石榴平均9两,这一亩产就是2970斤石榴。然后,1斤石榴最低15块钱,这1亩地就能产出共计44550元的经济价值。一家5口人,只要能种上3亩地的石榴,好好打理,就能实现脱贫致富。老岳疑惑的问道:“我一点石榴种植技术也没有,加上年龄大了学不会,怎么种呢”。“这个不是问题,我们上一届有个政协委员就是研究武当软紫水晶石榴的专家,这个品种石榴就是他引进和培育成功的,我们可以请他手把手教你种植,而且可以拍成视频留给你反复看反复学,你肯定能够掌握这项技术的。”听到这田主席这么说,老岳脸上又重新露出喜悦的笑容,并表示自己一定要借助这次精准扶贫的好机会,认真地发展石榴产业,争取早日脱贫。田主席,肯定了老岳不甘心贫穷、努力脱贫的斗志,鼓励他要坚定信心,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一定能早日脱贫。

田主席还来到贫困户姜玉晨家中,姜玉晨的爱人张红玉一人在家带着两个上小学的儿子生活,丈夫姜玉晨在外打工的收入是全家主要的生活来源。田主席鼓励她要发展庭院经济,房钱屋后多种些小杂果,多养几头猪、几只鸡,既能改善孩子们的生活,也能卖点钱减轻家庭经济困难;
要坚持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有苗不愁长,孩子就是希望,但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成为对家庭,对社会都用贡献人。最后,田主席主动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表示这是自己扶贫对象调整后第一次来认个门儿,以后还会经常来,甚至带着自己家人来帮助脱贫。

暮色中,离开马坡,田主席风程仆仆的赶回市里。她心里明白,精准扶贫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整治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良心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拖沓,要通过扶贫帮扶,让困难群众获得脱贫的产业、发展的技能和致富的信心。因此,她觉得自己担子更重了、压力更大了、需要做的事情也更多了………

【篇四】

**年7月,随着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全面铺开,在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下,市文联组建派出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龙山镇龙山咀村,我有幸成为扶贫工作队的一员,是一名光荣的精准扶贫包户干部,我联系的贫困户共有六户,均在第二村民小组(小地名叫艾家沟)。

这个村民小组背靠高山,距通村路主干道2公里,距汉江边2公里,靠着高山没钱花,望着汉江没水吃。没有水田,只有有限的坡地,山上唯一能换钱的是被荒芜了的尚不能养家糊口的老品种柑桔。基本生活设施,水、电、路、住房无不显示着农民朋友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进村入户,一定要把精准扶贫的扶持政策送到每位贫困农民朋友的心中,与农民朋友交朋友,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工作队长的话掷地有声。

六户贫困户,各有贫困的具体原因,其中一户是兄弟俩,哥哥周鹏,1986年9月出生,28岁,弟弟周学兵,1989年3月出生,25岁。兄弟俩瘦瘦弱弱,一点儿也看不出新时代青年人的精气神。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我感受到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劲儿。村书记介绍说:“他们哥俩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原来由于其父母常年患病,虽然村里没少给予关心、照顾,但他们一家仍在极度贫困中挣扎。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屋漏偏遇连雨天。在哥哥12岁,弟弟9岁时,父母先后因病去世,幸亏有村委会和乡亲们鼓励、帮助,尚未成年的哥俩才生存了下来,并离开三间摇摇欲坠的土墙房,去外地找个挣钱的活干。

穷人的孩子早熟,充满磨难的生活也铸就了小哥俩坚强的性格。哥哥周鹏带着小自己三岁且有智力障碍的弟弟周学兵一起出去打工、生活。小小年龄哥俩的生活、成长时时牵动着村两委和扶贫干部的心,帮助联系打工地点、工种,保证兄弟俩的人生安全和生活安全。同时严格按照标准及时兑现各项政策补贴。从**年以来每年都有固定补贴直达个人账户。尤其是**年帮助哥俩改造了15亩的桔园,并及时兑现了8000元补贴等。

由于众所周知的贫困原因,加上村民们的朴实、善良的义举,在第一轮推荐中,全票通过推荐周家哥俩为贫困户。这是对周家小哥俩的同情、善举,更是给了小哥俩顽强生活,追求幸福的信心和决心。

**年2月,被列为集中建房安置的周鹏小哥俩高兴地搬进了新家。

哥俩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在柑桔收获的季节回到家乡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年经过测算,评审确认,哥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540元,远远赶过了人均4000元的脱贫线,顺利实现了脱贫的目标,哥俩开心地笑了。

作为包户干部的我,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回想几年的扶贫工作,不外乎要做并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要学懂扶贫政策,吃透精神,首先要做到自己肚子里“有货”;
第二是对每个贫困户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从生活、生产上了解,更要从精神深处了解,要“扶志”,少讲大道理,多算小细账,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起尽快脱贫的信心,即要引导、帮助帮扶对象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第三是因户因人帮助制订切合实际、能见实效的年度增收计划和脱贫目标,坚持每月做一件具体管用的小事,诸如:给外出务工的农民朋友打一个电话,发一条微信,询问关心他们工作、生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有哪些需要帮助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小细节,送去党和政府“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决心和家乡人民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坚定实现脱贫的信心和毅力;
第四是做好见证人。见证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见证贫困户一步一个台阶完成发展计划的奋斗过程,见证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的喜悦与幸福。

**小哥俩不再孤独,与幸福结伴而行。

【篇五】

踏着乡间泥泞的小路,我们环保局驻村工作队开始了新一天的入户走访,望着眼前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似乎心情也随着这片无垠的田野而跳动。

今天我打算去偏远的五保户**家里,他住在金山村二组**老的半山上。正是初夏的天气,才下过三天雨,天气忽然晴朗还是感觉有些热,不过空气格外清新。“陆书记,我记得你去年下大雪来给他们送过救灾物资,一路走来可是费了不少劲吧?”村里的张主任微笑对我说。可不是,去年我们遭遇10年都难于的爆雪,路都封了可以想象山上有多难走。“也就是前几天才下过雨,比起下雪可好走多了。”我对张主任说。大概爬了40分钟左右的泥泞山路我们终于来到**老人家。

走进这间很陈旧的土房子,我觉得心很心酸。张老人是跟他的哥嫂同住,几位老人都年事已高。哥嫂的儿女都在外地务工也很少回来,对他们照顾也可想而知。“张大叔,你能自己做饭吗?平时吃菜出去买很不方便吧?”“我会做饭,平时是嫂子做的我做的少。”老人说着慌忙给我们搬凳子。“等过几天天晴好了,路干了我们挑个时间接你去安置点住,床铺和厨房用品都准备好了,就连煤气也装好了,你就带自己衣物就可以了。”我边说边说扶老人先坐下。“那怪好的,我想下去看看。”显然老人舍不得自己住了多少年的土房子跟自己的亲人。我和队员又和老人聊了一会儿,详细核对老人的建档立卡信息。

走在崎岖下山路上,我还在想那位老人,就这路年轻人都不好走更何况是老年人。我要尽快帮老人搬下去住,不过我也很欣慰,我们扶贫的政策解决了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老百姓。

回来已经是十点左右了,初夏到了这个点外面也有30度左右了,明显感觉到我短袖汗湿了。“我这会下个去看看张远忠老两口”我跟我们工作队的张世涛说。是的连着下了几天的暴雨,他家房屋后面堆了不少被雨水冲下来的黄土,我在想着怎样把这些土弄出来。

顺着前面那条弯路我们来到张远忠老人的家,两位老热都患有长期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这也是他们致贫原因。“我们今天来主要是想帮你们把房后的泥土清理一下,因为这个地方不方便其他机械来挖,我们只能这样了。”我一边跟老人说一边开始找他家里的铁锹等工具。

“陆书记,喝口水吧面有点热了。”我来不及回老人话就直接走到屋后的泥堆里,这一脚过去泥盖住了我的脚踝。我更加着急了,我看的手机预报上说过几天还要下雨,这厚的泥还要加把劲干才行。队员张世涛也帮我找来了拼好的简易板车,其实有这些就不错了,总比铁锹一铲一铲的除要好多了。

不知道拉了多少板车了,衣服已经全部湿透了。“陆书记,都大中午了我去做饭中午在我们家随便吃点吧!”大娘在那边叫我,才感觉到自己确实饿了,头也有些昏。我长期肝病引起的贫血加上饿后的低血糖,真是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谢绝了老人的盛情,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村部那个简易的活动板房里。这间厨房平时不觉得,到了夏天特别热。我们简单做了些吃的,看了下时间,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我记得前几天跟远翔精铸公司联系好的,帮贫困户张正学家次子张虎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喝了点水,就起身去张正学家里。

说到这位张大哥,我心里对他有几分尊重。他50多岁可是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大了和多,十几年前老婆得病去世了,他本人也患肝炎需要长期治疗,还把两个不大不小的儿子拉扯大确实不容易。可是让我想不到的是他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后去年就脱贫了,这个月有被村里评选上了脱贫先锋。

来到张正学家里是我事先电话约好了的,他微笑着给我们搬来凳子坐嘴里还不停说“陆书记,谢谢你为我们家孩子操这大的心!”看着这朴实的笑容让我觉得再累再辛苦我都值得。

顺便核实建档立卡信息后,我开始给张虎讲那家工厂的情况。因为当时家里的特殊情况俩孩子也就上了个义务教育,所以就业几率要比其他人低很多。之前联系了几家工厂考虑到这孩子身材柔弱怕干不好重体力活,这是第二次帮他找的更适合的岗位。还不断鼓励他要有上进心,好好学习技术。

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带着张虎来到远翔精铸厂里,老板把厂里的生产工艺流程也给我们讲的很详细,而且老板还同意找师傅好好带张虎学习技术,让他随时来报道试用。我心里总算放下一个大石头,我想这家人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真心的祝福他们。

一天的时间都是从忙忙碌碌中度过,天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像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趟在青色的天宇上。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微风轻轻的阵阵的吹着,还有偶尔的狗叫声。这就是乡下初夏的夜晚。

等一切都安静下来我要开始整理我白天没有完成的事情,一路走来有付出有希望,同时也有困难挫折和无奈,但更多的是收获回报。这是我奋斗和努力过的地方,这里有我的亲人和朋友,这里有我割舍不掉的情怀。

【篇六】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三大攻坚战”的精神,**市委**年2月28日下发了在全市集中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的通知(丹办发电〔**〕8号),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市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也于3月16日立即出台了关于在全市集中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大整改”活动的通知(丹攻坚发〔**〕9号),文件对参加活动主体和走访贫困户、非贫困户工作做了更加详尽的安排,市经信局驻**村工作队认真学习文件并积极开展“四大”活动,制定了走访调查计划,并于3月26日正式启动对非贫困户走访工作。

市经信局驻**村工作队共2名工作队员,过去工作的重点是负责我局包户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的脱贫工作,对其他市直、处直单位所包贫困户很少入户走访,对非贫困户的走访更是极少涉足。这次市扶贫攻坚指挥部对开展活动的主体--各级领导、包户干部、驻村工作队提出了更高要求,活动要求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走访要做到全覆盖,走访贫困户要“五看六核”,走访非贫困户要“五访两宣传”,对于我们经信局工作队来说,除了要走访我局所包的贫困户,重点还是走访非贫困户这一块。**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有755户,纳入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166户(含低保97户,五保8户),那么,非贫困户就是589户,要实现走访工作全覆盖,可以说走访的工作量很大,按办事处规定每户走访调查时间不少于半小时的工作要求,完成全覆盖难度确实较大,因此,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开始行动。

3月26日一大早,我们提前上班,直接入户开始了对非贫困户的走访。入户的第一户是三组(**)村民陈启才家,户主在新疆务工,其母亲和妻子刚好在家,儿子当兵复员后在市内打短工,刚刚应聘到农夫山泉丹江工厂上班,女儿已出嫁(户口已迁走),外孙由户主之妻帮助照顾;
家里只有几分耕地,种点儿蔬菜。该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户主在外务工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儿子刚上班还未领过工资。该家庭经济状况总体良好,住房安全,交通便利。家庭暂无多少困难,只是提出户主之母已80岁,患有高血压和风湿腿痛,希望政府能比照精准扶贫户享受到慢病政策。该户比较勤快,房前屋后卫生较好,基本做到了“扫干净、摆整齐、无污水”。

接着,我们又连续走访了5户开农家乐的非精准扶贫户,他们是**,这几户家庭收入来源基本都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责任地很少。他们都说:三组(**)在我市是最早开办农家乐的,曾经有过辉煌,但因建设东环路出现停滞,加上多年没有提档升级,而近几年城市周边其他村的农家乐开办的越办越多,环境条件都比**好,这里的生意已大不如从前,主要是靠老客户的照顾维持生存,可谓惨淡经营,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进行较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和上档次的装修,希望政府能给予扶持,投入资金进行大环境的整治,为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将过去失去的老客户再吸引过来,并争取新的客户,重拾**农家乐昔日的兴旺。

是啊!**村三组**经营农家乐产业已有一二十年,但近些年的确是落后了。作为驻村工作队,我们也多次同办事处分管领导和村两委研究三组的农家乐发展问题,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发展计划和扶持措施,正在向办事处提交**村农家乐扶持发展方案。还计划近期先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到十堰市开办农家乐经营较好的地方去参观学习,回来后再组织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对策。

从今天走访该组非贫困户(特别是农家乐经营户)的情况看,大家对村委会要求各经营户先把环境卫生搞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办事处、村委会再从打造经营环境扶持入手,给予每个农家乐一定的补贴支持,都表示支持和赞同。我们驻村工作队责无旁贷,要同办事处、村两委一道,积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帮助农家乐经营户实现提档升级,努力将农家乐产业发展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之一,并为该村下一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当好先导。

【篇一】

今天上午,在简短的见面会之后,我们7名选派到**镇的“第一书记”,分别奔赴各自的挂钩村,进入工作角色。我与所挂钩的**村党委书记**算是老熟人了,与吴书记打过交道。在村委会,吴书记向市委人大王主任、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让我对**村有了新的了解。

驻村任“第一书记”,我倍感压力,深为忐忑。我能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我能为村里做些什么?驻村后在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入户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村情调研。全村占地6.8亩,耕地269亩,共519户1821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全村共有党员45人,其中1人于今年下半年转为正式党员。村两委成员4人,在村支部书记**同志的带领下,结合每月开展的党建促脱贫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我想自己要尽力当好“四员”:

一、是要当好学员。虽然出生在农村,小时候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充满深厚感情,但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乡镇工作,没有在农村干过,缺乏农村工作经验。驻村后要虚心向实践经验丰富的村干部和群众学习,把办公室设在田间地头,边学边干,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当好联络员。我既是市委市政府选派的“第一书记”,也是中共市直机关工委派驻结对帮扶村的联络员,今后要发挥好**村与市职机关工委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借助市直机关工委的力量和资源,做好扶村帮户工作。

三、是要当好服务员。**村要脱贫,百姓要致富,关键是要有项目和资金。听吴书记介绍,这方面村里已经有了一些打算。今后要协助村里,积极做好对上项目和政策的争取工作,对外项目和资金的引进工作,利用自己在市直机关工委相对熟识的优势,多做具体的跑腿服务的工作。

四、是要当好宣传员。我将以此次扶村帮户为契机,结合正在开展的“足印农家、户户走到”活动,沉下去,深下去,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报道他们的所思所虑所盼,为地方发展推波助澜。办法总比困难多,贫穷不会生根。我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各级、各部门的支持,**村**年脱贫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但愿离开**村时,我可以骄傲地说:**村今天的成绩里,也有我的一分汗水。

五、存在的问题

村干部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不足。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好干部,可是由于目前村干部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导致有些村干部不能一心靠在村里工作,有些年轻力壮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才大量外流,不愿留下来在村里任职。

【篇二】

吃过早饭,我就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商议,再次走访村书记**说的我村最困难的一户。路上大家互相聊了我们知道的一些情况:户主**家里5口人,**年由于家庭成员身体健康都有劳动能力,生活还相对可以,是非贫困户家庭。不幸的是去年2月**患食管癌,妻子李树云10月又突发脑溢血,中风成了植物人卧床在家治疗,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家庭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按照相关政策和进入程序,他们于**被纳为贫困户,边走边说我们就到了**家门外。

为什么要再来**家?主要是因为4月10日,我和镇、村领导一起在习家店镇**村一组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当我们走到村部对面的集中安置点时,村书记**的一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忧伤的说:“上面这户人家是我们村最困难的一户”,我说:“为什么是最困难的?”,冯书记说:“他们家两个人都得了大病。”瞬间,天天紧绷着弦的扶贫工作,又被重重的敲了一下。年底要确保摘帽,但是像这家突然出现了大病怎么办?肯定要影响他家的生产和生活,返贫了怎么办?村里像这样的情况还有没有?带着疑问和焦虑,我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补齐健康扶贫这块短板,不让大病家庭返贫,落在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上。

随后,我们“四双帮扶工作队”就积极和镇卫生院相关人员联系,对健康扶贫政策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学习。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深入家庭和田间地头进行摸底排查和宣传贯彻;
通过召开村委会会议和帮扶干部专题会议认真安排如何贯彻健康扶贫政策,如何对因健康问题致贫的家庭实施精准扶贫。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十几天的努力,全部摸清了我村群众的健康状况,对所有贫困户家庭成员建立了健康档案。我们宣讲了门诊报销政策,厘清了住院病人享受的政策清单,帮助50多人办理了门诊慢性病治疗的申报。健康扶贫就像及时雨为患病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解决了许多群众因病致贫的大问题。常规疾病问题不大,难就难在像**这样的家庭,所以我们一定要摸清情况,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开展医疗帮扶,补上这个短板。

刚进大门我们就看到了老沈正在收拾屋子,虽然是个老房子,但是院外干净整齐,家里印有扶贫政策的年画贴在墙壁的正中十分醒目,几把椅子也整齐的放在两边。说明来意后,我们就聊了起来,在卧室里看到了卧床吸氧的李树云,看到了他们住院花费条据和出院记录,**于**年2月检查确诊患有食管癌,在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花费6.1521万元;
妻子李树云于同年10月16日患多发脑溢血,在**市第一医院治疗花费5.5641万元,经过抢救后保住性命,至今仍然昏迷不醒,看着岌岌可危的家庭,看着老沈泪眼婆娑的表情,我们心里非常难过。当他说道,今年政府为他们解决了100多平米的异地安置房后,老沈的情绪才转了过来,住房问题解决了,生活是否有保障?通过交谈,了解了今年的产业发展情况,得知他力所能及的养了700只鸡,种了3亩油菜,3亩红薯,6亩高糖南瓜,加上产业补助和儿子继续在外地打工增加收入,生活还是有保障的,算了算账,老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种不当懒汉当硬汉的精神,没有被疾病和家庭困难压垮的汉子深深的感染了我们。

离开了**的家,我们立即与相关部门联系,实施精准救助,住院合规费用已及时进行了核销。晚上,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一起商议,近期将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进行点对点救助并立即把**的家庭困难发布到中国社会扶贫网上,让爱心在阳光下链接,让每一个大病家庭都能够享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爱。

【篇三】

自年少时起,我就以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所以,当**年,扶贫攻坚工作开始,当我和我身边的每一名公务员成为扶贫帮扶干部时,我曾经是抗拒的,在当时的我看来,在这个充满了机遇的社会,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中国,唯有无知和懒惰才会将人陷入贫穷。

然而,现实告诉我,无知的是我。那是**年的秋天,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坐着单位安排的大巴车第一次去扶贫点。出发时的心情我还记得,那是类似于在繁忙的工作中要去郊游,散心。我的扶贫点是**镇**村二组,我之前从来没有去过,所以,当车辆在国道上忽然驶入一条蜿蜒而破旧的水泥路时,我惊讶了,在去十堰也仅仅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还有这样2车并行都嫌艰难的路通往一个集镇吗?郊游的心情在这条曲折的路上不断的消失,内心的惊讶却在不断的增长,在这条陈旧且因施工新路而更显狭小的路上,我们停车了3次,让忍不住颠簸的同志休息,我看见年纪大的同志在看着晕车呕吐的同事不住的摇头,而年轻的我们更惊讶的讨论着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在**年,**市境内,我们用了近3个小时才到达了**集镇。

那里仍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继续出发,通往村部的路是一条土路,天气干燥,尘土飞扬,二十分钟后,我们到达了正在建设中的**村部,如同施工工地一样的地方让我们无处落脚,没有多逗留,热情的村干部们分组带着我们去自己的扶贫户实地看看情况。没有车接车送,我们跟着村干部们一起,走访自己的扶贫户。我们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很有雅味的一句话,然而,山间的小路可能是开始是铺着石板的坦途,忽然就变成了石子小路,或者就干脆没有了路,几块石头,跨上去,就是路,跨过小河的石头桥,早已被河水漫过,脱掉鞋子,掀起裤腿,就那么走过去,疲惫早将心中的新奇盖过,终于,在一座不知名的山头,我到了我的第一家扶贫户那里,2位60旬老人早早的站在屋外等着我们,他们穿着朴素却干净的衣服,老爷子花白的头发如青松般直立,大娘也是爽朗的短发,见到我们时,满脸笑容,用如同跟亲人一般的语气和村干部们打着招呼。

那一瞬间,羞愧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怎能将我想象中的无知和懒惰按在这样的人身上,他们或许是不幸的,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山里,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怕去一次县城,也是漫长而颠簸的旅程,但他们是坚强的,他们认真的活了一辈子,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养活着自己,终于,他们老了,2个女儿远嫁他乡,曾经强健的身躯失去了那年轻的活力,却依然将自己,将自己的家收拾的干干静静,努力的生活着。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向老人介绍了自己,从他们口中再次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我收起了那因无知而引发的批判感,我丢掉了那因使命而带来的施恩心,作为一个晚辈与他们交谈着,开始走进这些物质上的贫困户。

那一天,我在**的山上走了4个多小时,走遍了我要负责的贫困户,虽然疲惫的让我第二天都不想走路,但一种使命感充斥心头,这些贫苦户们,或因年龄,或因身体,守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没有享受到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红利,卑微而坚强的活着,幸而祖国永远记着他们,我们作为能将祖国的优惠政策手把手带给他们的人,身兼何等光荣使命。

从那天起,我开始认认真真的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对扶贫户定期走访,无论大雨大雪,还是烈日炎炎,我总会定期到他们家里看看,跟他们聊聊,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带来最新的政策,向上级转述他们的需求。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去的第一户的那个老人家,他是一名老党员,总是对我说,国家的政策好,我们很感激,你们能来,我们也很感激,小黄你年轻,单位事情多,不用经常来,我们过得很好,却从来不向我说他的困难。直到**年年末的某一天,他对我说,小黄啊,我们这去镇上实在是太远了,我们年龄大了,实在走不动了,你能不能跟村里说说,让武当口村过来的通行车在我们村部停一下,谢谢你了。我赶紧高兴的帮他反应情况,并在这时才真正觉得,我走到了我的每一户帮扶户的心里。

从**年到**年,快4年过去了,从**到**镇的路也修好了,现在过去,只要1个多小时了,我的亲爱的帮扶户们,也都在**年符合了脱贫条件,纷纷脱贫,我的扶贫生涯平平淡淡,却也让我无比庆幸,没有贫困户的老人突发疾病或家有变故,愿他们永远健康幸福,没有身边的帮扶干部熬坏身体,愿大家都以完满之身,行光荣之事。

我们的祖国如同一个巨人,用扶贫在扩宽他最细微的血脉,将心脏的血液,流淌到最末端的细胞,从根本上不断的强健和成长。我重新审视扶贫的意义,或许可以这样讲我们的扶贫:天行健,国人以自强不息,地势坤,祖国以厚德载物。

感谢我走的这条扶贫路。

【篇四】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忽的闻到稻花的香甜.......,**年夏天,我有幸加入到“选调生”的队伍中。我怀着满腔热血,迈着坚实的脚步来到了美丽的绿色明珠—**镇。时光荏苒,沧桑岁月,时至今日来到**已有一年了!

我的老家在团风,一个民风淳朴的地方。我跨越山川河流来到了秀丽水都—丹江口。刚来的日子有些许不适应,不适应这里的气候、这里的风俗以及这里的语言......,后来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委派我参与到全镇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当中,这让我的肾上腺激素飙升,满怀几分期许与憧憬,投入到实战中。精准扶贫这项惠民工程加快了我对基层工作的认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我的主战场在白果树沟村,该村地处**镇东部,是一偏远的山区小村,面积为994亩,该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345户1368人,全村贫困对象168户617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年轻人,下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过五关”,才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才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过“交通关”锻炼脚力。工作伊始,交通成为了我最大的工作阻碍,我所驻的白果树沟村距集镇9公里,路途坎坷、崎岖,轿车行驶需要花费20分钟,公交行驶要花费30分钟,去村里的公交一天只有两趟,分别为上午10点和下午1点,这两个时间点,都十分耽误日常工作的开展。加之我包联的贫困户有5户,每户分布在不同的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之间距离较远,往返时间较长,这些交通难题使我产生了苦恼。于是,我开始请教其他的帮扶干部,听取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和建议。一是下村时提前联系同一驻村单位的顺风车,缩短在路上的时间;
二是由于村里车子紧张,全靠脚力步行走访包联的贫困户。后来,每一个月“足以农家”时,我都会尽量依循这样的办法,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入户走访,主动关心、帮助贫困户。

过“语言关”提升听力。语言是沟通交流的纽带,记得第一天下村,第一件事就是和包联的贫困户见面,了解每个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我怀着几分期待,兴致勃勃地走访贫困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走访其中一位贫困户时,一头白发、佝偻着身子、拄着拐杖的老人家映入眼帘,听他说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儿子在外务工,长期不回家。我的鼻梁间不禁有几分酸楚,由于我不会当地方言,我开始用普通话询问老人家的基本情况,老人家说了很多,可是我听得懂的就只有几句,然后我说的普通话,老人家听不习惯,也没听懂我表达的意思。这使我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我必须克服语言关,于是我向村里的干部学习本地方言,向本地的同事学习方言,遇到不懂的语言就请教他们,日积月累,写在纸上、放在心里、记在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熟悉了很多当地的方言。

过“政策关”提升脑力。作为毫无基层经验的我来说,对于政策是一张白纸。后来领导建议年轻人多学习政策,因为帮扶贫困户的前提就是学习精准扶贫政策,政策是开展工作的金钥匙,没有了政策,其他的工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自学市扶贫攻坚指挥部印制的政策读本、政策清单以及其他惠民政策等,加深了我对政策的理解和领会;
通过参加会议,集中学习政策的具体操作流程,走访贫困户时,针对为贫困户制定的脱贫措施,宣传精准扶贫政策,我帮扶的贫困户,有4户为留守老人,老人中有3户为低保户,年迈的老人都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大多数以养殖业、低保保障、赡养费为生,致贫原因多为因病,因此我宣传的侧重点为贫困户宣传医疗救助、低保救助方面的政策,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政策依循,兼顾宣传其他扶贫政策,切实让贫困户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利民惠民政策,顺利帮助贫困户摘掉穷帽子,拔出穷根子。

过“人情关”增长眼力。与人打交道是处世之基本,入乡就要随俗。故乡的风土人情和这边的也有较大不同,不管是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还是文化习俗,都有各自的特点。我就像“林黛玉进贾府”一般,小心翼翼,边学习边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请教同龄的本地年轻人,谨言慎行,遇事多请教,常怀谦卑之心,保持低调的姿态。在与领导相处时,学会洞察声色,学会与本地的人情风俗结合起来;
在与同事交际时,要学会尊重当地文化;
在与贫困户交流过程中,要学会拉近距离,学会拉家常,放下拘谨的姿态等。

过“事业”关增强才干。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一名基层公务员,能力的要求开始尚且达不到,不管是办公能力、业务综合素质,还是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由于刚从校园出来,涉世未深,经验不足,自己就像一张白纸,而且基层矛盾错综复杂,这就需要自己激发干事创业的信心与决心,勤于干事、勇于担当。一是保持干事的激情。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保持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在帮扶贫困户过程中填手册、算收入,汇总清单、验收产业等等。二是增强干事的本领,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自己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三是拓宽干事的办法。在实际帮扶过程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用心、用情、用智、用谋为贫困户做实事、办好事,自己平时坚持要事急干,急事早办,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办要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通过投入精准扶贫工作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人生有许多难关,过了“五关”,前方的道路还有千千万万的关口,纵然如此,我们依旧需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俯下身子、扎根基层、贴近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真抓实干。倘若我是一粒沙,我愿涌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浪潮中,为全镇的精准脱贫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五】

一脚泥,一身土用心访民情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摘自《诗经》

注解:“民众也劳累了,差不多可以小小休息啦;
赐予城中的民众恩惠,用来安抚四方”。

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困脱困,把党的好政策和关怀送到人民群众手里,我们在领导的安排下,到贫困户家里进行实地走访查看。

进入****村,接待我们的是村支书和村主任,今天的任务是“足印农家”面对面倾听群众的心里话,切实反映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入户帮助贫困户进行脱贫产业发展规划。

我要走访是**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夫妇,他们住在**村沙扒洼8组,从村到组需要翻越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大山,没有村组公路,下雨雪的话这里就与外面隔绝了,好在天晴.我和同去的村干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进,来到他们家。一见面,他俩招呼我们,满是热情。

他们家2口人,3个女儿都出嫁了,留下60多岁的他们生活,户主**长期慢病,**有严重的心脏病,跟她说上几句话就会上气不接下气。他们家年年都有产业脱贫规划,**年计划养猪2头,牛2头,鸡20只,还种几亩地的粮食和蔬菜,生活自给自足。平时农闲他们夫妻带上干粮,到几十里外的山上摘金银花,晒干卖中草药,春天扳竹笋,夏天种香菇木耳,秋天摘菊花,晒柿子干,秋冬收获天麻。一年四季日子过的十分紧凑。我问他们,国家把你们列为贫困户,给你们盖有50平米的保障住房;
俩人都有低保、慢性病、医疗救助的社会保障金;
发展生产有产业奖补;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粮食补贴),山林,耕地补贴的生态补偿金等等,你们目前还有什么困难要政府解决的呢。

他们笑呵呵地说,如今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是好,不然我们哪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们养老不愁,看病不愁,吃饭不愁,穿衣不愁,外孙们上学不愁,住房有保障。如今什么也不愁了,就怕年纪一天天大了,身体差,赶不上党的恩情。多么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情谊。

一次民情走访,我受到很大的民情教育和心灵濯洗,我深深的感到什么是感恩,懂得什么是勇敢,明白什么是自强不息,以及直面一生,直面困难的百折不挠精神和对人生的乐观与坚毅。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人民群众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从心底热爱他们,时刻为他们着想,相信,依靠他们,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党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有诗为证:

精扶贫,

准扶贫,

政策扶持心为民,

党群关系紧。

东一程,

西一程,

跋山涉水问贫情,

不落一个人。

推荐访问:扶贫 征文 故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