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西医院校经络腧穴学启发式教学的体会

西医院校经络腧穴学启发式教学的体会

时间:2022-03-23 11:38:17 浏览次数:

摘要:西医院校学生中医基础薄弱、教学时数少的困难,我们针对针灸学的基础经络腧穴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体实践,直观的导引式教学令经络腧穴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关键词:经络腧穴学;教学;体会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就传入了日韩,而近代更是蓬勃的发展并步入世界医学领域。更好地传承并推广针灸技艺是中国医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中医学医务人员的荣耀。如今我国许多西医院校都开展了针灸学课程,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医学院校也同样开展了这门课程。西医院校的学生和中医学生医学的思维方式、角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使得我们要选择更适宜的教学方式。作为针灸学的基础,经络腧穴学的教学效果决定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西医院校学生解剖基础扎实,喜于实践的特点,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体试验,启发式导引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绪论总论,重在引人入胜

绪论是关于针灸学的起源以及针灸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的叙述,传统教学往往是列举诸多时期一系列名家医著及其在医史中的功绩地位,人物及著作多,标志和代表更多。而经络与腧穴的总论是关于概念、组成及规律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中医基础不够深厚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容易对针灸学产生恐惧和退缩的想法,这将对后面的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所以笔者采用了共鸣式地讲法,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并接受。

1.1采用故事性叙述的方法,脉络更清晰。关于经络腧穴是如何被发现,如何形成理论,并如何指导临床,世人有着很多不解和好奇,临床专业学生更是迫切地想解开这些疑惑,而我们正该好好引导他们的好奇与探究。传统的讲课是先绪论再总论,忽略了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也失于内容间的关联,不仅没能让学生对历代医家产生敬仰之情,反而有对"一大堆人名、书名、生僻概念"的木然。笔者把经络、腧穴的产生和针灸的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是人类对不适感的本能反应促使其在自身不断的摸索,但仅限于原始的工具和简单的处理,这样对刺激-感受的不断体会和总结是对经络腧穴产生认识的基础。随着加工工艺的进步针灸工具得以改良,更提高了人们对针灸治疗不断探究的水平,加之对疾病在相应部位反应的不断观察,以及后来人们运用解剖技术帮助认识,从而这多种认知和感受与针灸治疗相互佐证并不断修正才逐步形成完善为针灸理论。所以针灸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1.2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一门理论体系的发展是随着历史起起伏伏的,但总有里程碑式的时期和代表。我们着重于针灸学在历史上经历的3次大的总结,及在现代步入世界医学的阶段性进步。课件里我们做了一个简要的图示,将先历史的长流画作一条带箭头的长线,在上面标注上述几个重要时间点,然后在这条线上相应的位置逐一闪现出有关最早的图谱、文字标准和铜人模型等出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这样动画地标识就将整个内容理成了一条清晰的主干,重点醒目直观。再譬如讲解经络的概念时,我们先简要的归纳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一语而概之,学生立刻明了经络的实质,接着对于经络可以反应并调理脏腑组织功能有了更好的理解。再者,经络腧穴学有着庞大的支系,但却自有纲法。如果将经脉比作树干,那经别就是其较粗大的分支,络脉是联系表里的众多细小分支,而皮部就犹如树叶广布体表。像这样用提纲式的讲解,配合形象生动的比喻,再如西医学生也可以当场理解并形成清晰的轮廓。

1.3穿插类比,生动形象。经络系统中有关循行分布以及流注交接规律的内容是比较枯燥的,过去的教学法很多时候都属于"英雄不问出处",知道就好,记住就对。但这一部分的理解对于各论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讲解经络的走向、流注和交接时,用"穿衣"的过程来比划形容,手从胸前向前伸出套进袖子,然后来回袖子(整理衣袖),接着套头向下拉好衣服,最后提裤子,这就好比从胸走手至最后从足走胸(腹)的走向和流注顺序,路线反折必是两经交接。这样一来,一个动作把经脉最重要的规律全讲明白了。

2总结规律,各论化繁为简

经络与腧穴名称晦涩,循行分布庞杂,主治功用繁多,加之西医院校学生大多古文言文功底薄弱,让他们理解实属不易,短时间内难以记忆。我们将其中相似的规律总结,让这些"门外汉"也可以理解并照理推断。

2.1经络循行分内外,腧穴主治相呼应。《灵枢·海论篇》中说:"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经络的循行分布主要就是两大方面,在体内行经一些脏腑,尤其是其属络的脏腑,在外行经一些组织器官及肢体。经络在四肢有特征性的分布,表现在上下、内外、前后的关系,在头面躯干的分布也与之对应,如阳明经行于面、额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后头部。足三阴均行于胸腹,足经中,阳明经行于前;少阳经行于侧;太阳经行于后(背)。有前面已铺陈好的总论基础,经络循行是不难记忆的。另外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作用特点,主治对象亦可划分为体内和体外。经气紊乱可以出现所过肢节及脏腑的病证,同时又可以调理他们的气血盛衰,尤其是其属络的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脏腑学说来理解主治病候是有帮助的。另外因为经别和络脉加强了表里经间及其与脏腑头面的联系,且十二经有循行交接,使得经脉腧穴的主治范围扩大到表里经、络属的脏腑及头面部。譬如脾胃经互为表里,所以脾经穴不光善调脾,还可以治胃,同时还可以治疗舌痛。

2.2内外对应部位、相邻位置的穴位总结。这些相似性包括位置类似,或穴名相近,或具有共同的治疗范围,有很强的迷惑性。寻找共同点,区别不同点,是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可以加深认识[1]。比如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是照海穴,而外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是申脉穴,位置类似,都有治疗失眠和痫病的作用,但申脉主治的是入睡难,而照海主治的是眼睛喜闭。虽同是治疗下肢痉挛拘急,申脉主治外侧,照海主治内侧。当然,临床运用时是两穴均用,只需配合不同的手法,这些可简略提及。再犹如耳前三穴从上至下依次为耳门、听宫、听会,都有治疗耳疾的作用,但分别属于手少阳经、手太阳经和足少阳经。

3结合解剖,重在实践

随着针灸学的国际化发展,其定位援引解剖学术语更加精确,我们在授课时,不仅做到用解剖术语描述,还使用"穴位解剖"多媒体课件[2]真切的展现穴位下的解剖层次,这也大大方便了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穴"有孔隙的意思,不光是经气出入的部位,更说明穴位有凹陷和松软感,这是非亲身不能体会到的体验。我们设立了实验课,每次选择了2条表里经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穴位,让学生分组练习在彼此身上寻找经络和穴位。老师会走到身边引导他们摸索定位,然后询问重要穴位下的解剖结构,同时我们要求学生点按穴位,仔细体会手下感觉。学生能将经络腧穴联系到解剖知识,再看到文字和视图在人体上活化,并且体验了腧穴手下感觉的不同和按压后酸麻重胀的感觉后都非常兴奋,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面对陌生的学科需要学生有好奇的吸引和一探究竟的主动[3],如果经络腧穴学在一开始就没让他们理解并失去兴趣,再优越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是没有意义的。按部就班的讲课忽视了事物间的关联,会让学生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完整,内容庞大,教学不能是囫囵吞枣,只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着自然顺应地接收知识,更要站在熟练的针灸老师的角度化繁为简地导引他们,让学生理解经络腧穴是怎样的存在,西医院校的学生也会头脑清明,饶有兴致地学下去。

参考文献:

[1]赖惠珍.针灸教学体会[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11(47):17-18.

[2]严振国,于安盛主编.常用穴位解剖多媒体[M].上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3]王洪海,张海东.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336-337.

编辑/丁一

推荐访问:经络 西医 启发 院校 体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