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思想汇报 > 浅论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

浅论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

时间:2022-05-19 15:40:03 浏览次数:

[摘要]实现现代化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毛泽东对我国现代化的制度选择、战略目标、发展道路、战略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宏观设计与思考,成为毛泽东思想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99-03

实现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考与奋斗、 光荣与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与目标。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现代化的艰辛探索过程中,对现代化的制度选择、战略目标、发展道路、战略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总体构建和精心设计。这些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现代化的制度选择

实现现代化,既是历史和客观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主体能动创造和选择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国在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上,有三种社会制度可供选择:一是封建主义制度,就是企图在维护这一旧制度的前提下来引进西方的现代社会生产力;二是资本主义制度,就是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究竟选择哪一种社会制度来实现现代化,这从根本上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和中华民族能否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经过历史反复的比较和郑重的选择,在总结前两种社会制度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明确而深刻地指出,中国要搞现代化,只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与社会主义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既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这是党和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和一贯坚持并为之奋斗的基本思想理念。民主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把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思想更加明确。1953年10月,他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统购粮食的宣传要点稿时,将原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化就是要使中国由工业不发达国家变为工业化发达的国家”,①修改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使中国由工业不发达国家变为工业化发达的国家”,②从而正式地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联结为一体,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既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思路,也凸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毛泽东说:“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③

毛泽东之所以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惟一可行的制度选择,既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理想和历史使命,也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很不景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却充满活力,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伟大成就连同它的发展模式必然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的确立产生深刻的影响。毛泽东曾说过,近代中国为什么总是受人欺侮,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从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两个方面着手力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努力,反映了党和毛泽东力图寻求建立一种与过去迥异的崭新社会制度的迫切愿望,从而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力推进和迅速发展,以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

基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和考虑,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毛泽东迅速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从而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问题。

二、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战略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在决定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方面所要实现的目的和任务。党和毛泽东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 “工业化 ”到 “四个现代化”的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④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⑤这表明还在民主革命进程时期,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始终都是党和毛泽东向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一个目标。而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革命本身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和开辟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即把工业化建设提到主要的议事日程。1952 年底,毛泽东在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就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列,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目标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此后,随着“现代化”这个词汇的普遍使用,中国共产党也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中国的发展目标。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议,第一次使用“现代化”来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说:“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⑥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内容和后来的提法有所不同,主要体现了对物质文明的要求。因而毛泽东认为这一提法还不够完善。

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⑦这里虽然讲的是三个方面的现代化,但实际上已把原先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包括在“现代工业”之中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现代科学文化的问题,体现了现代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表明党和毛泽东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过程中,明确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⑧这样,毛泽东的这个提法,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周恩来将毛泽东提出的“科学文化现代化”改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一细微的变动,使得“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更加精确,不久便得到毛泽东的认同。

毛泽东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确立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很快就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向党内外正式宣布:“我们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⑨至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终于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从而实现了战略目标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转变,表明党和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体和核心,工业化道路是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考,也主要集中于工业化道路问题上。实际上,在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之初,毛泽东提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始的。

从当时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壮况看,摆在党和毛泽东面前的主要有两种现成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种是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主要是通过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殖民掠夺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主要是通过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毛泽东在总结和借鉴这些国家工业化道路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中国的经济建设问题,提出了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并且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毛泽东指出,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将重工业作为我国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因而我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一五计划的制定并不完全是“苏联经验”的影响,而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当时国际形势的考虑。另一方面,我们决不可以因此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极为密切,对工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农业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市场、劳动力和积累资金,没有农业就没有工业。正是基于对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指出:“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⑩

据此,毛泽东在1956年之后的多次讲话中,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概括,更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这主要有: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和农业,以工业为主导,但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以农业为基础;要将过去那种以重、轻、农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做法,改为以农、轻、重为序等等。这样,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农工业生产的道路。这条道路突破了不适合中国实际的工业化模式的束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时间

作为新中国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开始,1953年党和毛泽东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尽管对实现“一化三改”任务所设计的时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概念过于笼统,但对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还是有着一定认识的。次年6月,他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社会主义农业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15年左右的时间打下一个基础。而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概要经过10个五年计划。1955年8 月,他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说:我们可能要经过3个五年计划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50年的时间,即20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应该说,这样一个按阶段、分步骤来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规划和设计,不仅在时间上较之总路线的表述更加具体化了,而且如果在实践中努力加以贯彻和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在预期的时间内是大体上可以达到或接近的。

经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严重挫折和教训,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开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1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1这是花了巨大代价得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两步走”的发展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1964年的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宣布了这一任务和实现步骤,并获得人民代表大会的通过,从而再次勾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战略步骤。但遗憾的是,不久之后爆发的“文革”使这一设想化为泡影。

总之,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关于中国现代化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正是在这一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在我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内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因而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历史条件和主观认识的限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考和设计还只是初步的,还没有得到充分和完全的展开,有时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背离。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启示,既为后来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遗产,也成为他们探索的突破口和拓展面,从而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

[注释]

①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1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推荐访问:现代化 思想 毛泽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