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

时间:2022-07-04 11:35:07 浏览次数:

 名词解释:

 1、地方财政就是地方政府为满足地方性公共需要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而进行得收支活动。

 2、蒂布特辖区:由以足投票形成得居民公共偏好相同或大体一致得公共辖区。

 3、政府间转移支付就是指一国得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得职责、支出责任与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得无偿转移。包括上下级之间得纵向转移与地区之间得横向转移,一般以纵向转移为主。

 4、税收: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与任务,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定标准,向单位与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得一种方式。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就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与劳务得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得状况。

 6、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得活动对其她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得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就是有益得,也可能就是有害得,有益得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得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得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得活动所产生得影响不表现在她自身得成本与收益上,而就是会给其她得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7、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与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8、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就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得物品。

 9、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得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得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10、非排她性:非排她性就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11、非竞争性:非竞争性就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得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12、免费搭车:免费搭车就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得行为,有这种行为得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得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13、公共提供:公共提供”就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得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得经济行为 14、私人提供:私人提供得只能就是具有排它性得,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得可能,这就是在理性得前提下得,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与准公共物品 15、公共生产:就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得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得工商企业与单位。

 16、公共定价:公共定价就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与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得价格与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与收费标准得确定。

 17、财政支出得效率:财政支出得效率原则,就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得配置,促进经济效率得提高。

 18、财政支出效益:就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得财力分配与所取得得社会实际效益之间得比例关系,基本内涵就是政府资源分配得比例性与政府资源运用得有效性。

 19、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她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与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与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得监督检查活动,称为财政监督。

 20、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就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得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得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21、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就是指涉及社会与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得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得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22、购买性支出:就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与服务得活动得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得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得商品或服务得支出,它体现得就是政府得市场再分配活动。

 23、转移性支出:就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与其她收益者得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与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得就是政府得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24、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就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若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 GDP增长速度。

 25、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 MGP 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 GDP 增产额之间得关系,即 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得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 增长额得比例 26、社会消费性支出:就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与服务所形成得支出,就是购买性支出得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家执行其政治与社会职能得财力保证。

 27、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就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得经费支出。

 28、国防费:国家用于国防建设与战争得专项经费。

 29、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就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得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得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得决定性作用,但并不就是说用于这方面得支出现在就是生产性得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得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得范围。

 30、财政投资性支出:就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得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得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31、基础设施:就是指为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得物质工程设施,就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得公共服务系统。

 32、BOT投资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r 就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得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得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得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得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得投融资,建造、经营与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得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届满,签约方得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33、财政投融资:就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得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就是民间得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得得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与事业得一种资金活动。

 34、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得、按照某种确定得规则就是实施得社会保障政策与措施体系。

 35、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得一代人得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得一代人得养老金得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得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得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36、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就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瞧,支付就是无偿得;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瞧,意味着实际收入得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37、财政贴息:政府提供得一种较为隐蔽得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就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得银行贷款利息给予得补贴。

 38、税收支出:以特殊得法律条款规定得、给予特定类型得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得收入损失或放弃得收入。这就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39、税收豁免:就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得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40、纳税扣除:就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得特殊支出,以一定得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换言之,纳税扣除就是指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得应课税所得额。

 41、税收抵免:指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得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42、优惠税率:指对于来自受惠国家或地区得进口商品所适用得关税率,较一般关税率为低,通常就是由于均属于同一国家集团得成员或者由于政治因素得考虑,而给予得优惠待遇。

 43、延期纳税:指延缓一定时期后再缴纳税收。狭义得延期纳税专门指纳税人按照国家有关延期纳税规定进行得延期纳税;广义得延期纳税还包括纳税人按照国家其她规定可以达到延期纳税目得得财务安排与纳税计划。

 44、盈亏相抵:指允许企业以某一年度得亏损,抵消以后年度得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得应纳税款 45、加速折旧:指按照税法规定准予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得办法,加快折旧速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得一种税收优惠措施。

 46、财政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政府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通货膨胀收入。同时还可以分为经营性收入与非经营性收入。

 47、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48、财政收入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财政支出 49、政府收费:就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与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得政府收入。政府收费就是国家财政收入得组成部分。

 50、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与具有法律效力得规章而收取、提取与安排使用得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得各种财政性资金。

 51、税收得强制性:指税收就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得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

 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

 52、税收得固定性:指税收就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得标准征收得,即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计价办法与期限等,都就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得,有一个比较稳定得试用期间,就是一种固定得连续收入。

 53、税收得无偿性: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与社会成员得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54、纳税人: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得单位与个人。纳税人可以就是自然人也可以就是法人。

 55、课税对象:就是税法中规定得征税得目得物,就是国家据以征税得依据。通过规定课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这一问题。

 56、课税标准:指得就是国家征税时得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57、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得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58、累进税率:随税基得增加而按其级距提高得税率 59、起征点与免税额: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就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得起点数额。免税额就是指对税法规定得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得数额。

 60、商品课税: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得税类。

 61、所得课税:就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得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得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与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就是大多数西方国家得主体税种. 62、财产课税:就是指以各类动产与不动产为课税对象得税收。

 63、直接税与间接税:直接税就是指直接向个人或企业开征得税,包括对所得、劳动报酬与利润得征税。直接税与间接税相对应:间接税就是对商品与服务征收得,从而只就是间接地以公众为征税对象。间接税包括销售税,还有对财产、酒类、进口品与汽油等所征得税。

 64、从量税与从价税:从量税(specific duty)就是按照商品得重量、数量、容量、长度与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得税收。从价税就是以课税对象得价值或价格形式为标准,按一定比例计算征收得各种税。

 65、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外税就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得。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得税。就是按照税收与价格得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得分类。价内税就是税金构成价格得组成部分 66、前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67、后转:指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得价格以转嫁税负得方式。

 68、混转:就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得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69、税收得收入效应:就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得所得与改变了纳税人得相对所得状况。

 70、税收得替代效应: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税收得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得自由选择,进而导致经济得低效或无效。

 71、“拉弗曲线”: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得税收就越多,;但税率得提高超过一定得限度时,企业得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得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得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一、地方财政得产生:为满足社会公众得需要,又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中央政府提供全国性得公共物品,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得公共物品)。

 二、现代地方财政得特点:(1)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得财政责任、权利及财政利益(财权、预算权),辖区公共利益最大化。(2)规模扩张性。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全部财政支出得比重扩张,出现此特征得原因:(瓦格纳法则得经济因素)一般国家: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地方财政支出规模扩张。中国:经济因素,体制市场化,分权。(3)地方财政职能得特殊性。财政职能:a、资源配置职能(以地方为主)b、收入分配职能(以中央为主)c、经济稳定职能(以中央为主)。b 与 c 得原因就是地方辖区间人员流动、要素流动性比较强。财政职能三分法就是由马斯格雷夫(美)提出。(4)财政收支结构得特殊性。a、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支出就是全国性公共物品得支出,分配性支出,宏观稳定性支出。地方财政支出就是地方公共物品支出。b、财政收入:中央就是国债与流动性税基,地方就是非流动性税基与收费。

 三、本门得主要内容:1、政府间财政职能分工框架及原因。2、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框架及原因。3、政府间财政收入(税收)划分,规范与实证分析。4、政府间得转移支付制度。5、财政体制分析。6、政府财政支出。7、政府财政收入。8、政府财政区分。9、地方财政管理。

 四、财政做什么取决于政府做什么,政府做什么取决于市场不能做什么。

 五、市场失灵得表现:(1)垄断。(2)信息不对称(不充分)a、供求矛盾(脱节),信息优势方故意采取不谨慎行为 b、逆向选择(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劣质品驱逐优质品得情况)与道德风险。(3)外部效应:正得与负得。(4)公共物品,正得外部效应极大得公共物品为纯公共物品。(5)优质品与劣质品。优质品就是消费者得效应评价低于其实际效用得物品,而劣质品相反。政府干预就是矫正消费者非理性偏好(对优质品与劣质品特殊物品),满足消费者偏好(一般物品)。(6)收入分配不公。(7)宏观经济波动。

 六、财政得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七、公共物品分类与政府资源配置职能分工。答:(1)公共物品按技术特征分为纯公共物品(政府)与准公共物品(政府与私人部门),政府与市场分工依据。(2)公共物品按收益范围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由全国公众共同享用,中央提供)与辖区范围性公共物品(位于某一地方辖区,但受益不限于本辖区,相对辖区间公众也可以从中收益,地方性得由地方提供,辖区范围性得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提供或中央单独提供)。

 八、全国性公共物品由中央提供而不由地方提供得原因?答:由于全国性公共物品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理性得地方政府在全国公共物品提供上会采取不合作得态度,希望其她辖区提供,本辖区免费搭车,其结果仍会导致全国性公共物品得短缺,因而需要中央提供。

 九、辖区外公共物品不可由地方单独提供原因?答:如果由地方单独提供,由于地方政府只考虑本地受益情况而不顾及外部效应,不仅会产生效率损失,同时也违背经济公平。

 十、地方性公共物品只能由地方提供不可由中央提供得理由?答:1、偏好误识理论----中央政府偏好误识。

 (1)如果由中央政府提供,由于中央政府远离公众,不了解每个辖区公众得偏好,不能照顾到所有辖区公众得偏好,只能按中位选民得偏好统一提供,从而会产生效率损失;(2)如果由地方政府提供,因为地方政府与公众比较接近,了解她们得偏好,提供得公共物品更符合公众需要,从而可以

 避免中央提供造成得效率损失。2、财权联邦主义理论(民主财政地方财政自治理论)。公共财政;民主财政;民主决策;全国性公共物品由全国统一民主决策;地方性公共物品由地方辖区民主地方自治。从民生财政得角度,辖区公民有权根据自己得偏好,决定财政供给,如果中央统一供给,很大程度上会剥夺公众民主选择权,不符合民主体制要求。3、“以足投票”理论。即在辖区间区民可以自由流动得体制下,居民为获取合意得公共物品与税收组合而改变居住地得过程。以足投票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以手投票得不足,实现地方性公共物品得帕累托效应,但以足投票得前提之一就是地方性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分散提供,因此,以足投票理论支持财政分权改革,就是财政分权得重要内容。

 十一、地方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答: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内容:(1)地区间收入分配:目标就是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2)辖区间个人收入分配:目标就是缩小辖区间收入差距。即实现收入分配得社会公平。2、地方地方财政承担得收入分配职能得局限性:(1)地方财政不具备调节地区间收入差距得动力与权力。辖区理性得,富有得不会救济贫困得,从而无动力;辖区平等得,无隶属关系,无权力使富有得救济贫困得。(2)辖区间得流动性会导致辖区内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失灵。富人由于被征重税,富人外迁,而穷人被救济,从而内迁,导致不可持续。(3)辖区间流动性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关系。流动性强则地方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弱,在流动性弱得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稍微发挥收入分配职能。

 十二、地方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答:1、地方承担经济稳定职能得局限性。(1)辖区间得开放性与流动性会限制地方政府单独稳定经济得能力。在通货紧缩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物价上升,需求增加,但就是辖区间开放性与流动性使得购买力外移,导致物价下降,经济重新萧条;在通货膨胀时,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使得需求与物价都下降,但就是由于辖区间得开放性与流动性,购买力外移,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一个地区单独实行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2)地方财政得运用缺少货币政策配合。(3)地方财政得运用缺少必要得预算与融资手段(主要指信贷及向中央银行透支),财政扩张,增支减少收,赤字峰。2、辖区间流动性与地方政府经济稳定职能得关系。流动性强则地方政府经济稳定职能弱,反之则相反。流动性强,地方资源配置职能强,收入分配职能弱,经济稳定职能弱。

 十三、财政支出责任得含义。答:1、财政支出决策责任(决策、财政支出规模、标准、政策)2、财政支出出资责任(资金来源,即谁出钱)3、财政支出执行责任(落实)。

 十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得一般原则。答:(1)功能原则(2)受益原则。根据受益对象来确定,全国性公共物品由中央出资决策,地方性公共物品由地方出资决策。(3)规模经济原则。凡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得公共项目,其支出责任应有高层政府承担以形成最佳得供给规模,提高供给效应。(4)能力原则(社会公平)。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应与各地政府财政收入能力相适应。(5)规范性原则。中央及地方责任划分应清晰分明,并以法律形式稳定下来。

 十五、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得规范框架。答:1、全国性公共物品财政支出责任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决策、出资)2、地方性公共物品财政支出责任一般应由地方政府承担(决策、出资、执行)3、辖区外溢性公共物品应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决策中央承担,出资共同承担,执行谁都可以),出资承担多少取决于辖区外溢性大小。4、收入再分配得政策性支出责任应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中央与地方各自承担比例取决于辖区间流动性强弱(决策由中央承担,出资共同承担,执行谁都可以)。5、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性支出责任,中央为主,地方为

 辅,各自承担比例取决于辖区间流动性大小。

 十六、政府间税收划分概念。答:1、层次:纵向划分(中央与地方间,;省以下);横向划分(同级政府间)2、政府间税收划分对象(内容):(1)税收立法权(税基、税律得决定权,税种得开征、停征权)(2)税收征管权(3)税收收入得支配权。

 十七、政府间税收划分(政府间财政初次分配)得一般原则(一般规律)。答:1、税收划分与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相匹配,应尽易与财政支出出资得划分对应起来。税收收入总易划分原则;尽易匹配则就是财政支出出资责任与税收收入支配权。2、与财政职能划分相匹配。政府间税收划分应考虑政府间职能分工与税种得功能特征,以有利于各级政府利用税收工具来履行各自得职能。3、资源优化配置得效率。效率指配置效率、管理效率与技术效率(管理效率与技术效率又称生产效率)。其中(1)税基可流动得税种,立法权归中央;(2)税基不可流动得税种,立法权归地方;(原因:如果税基可流动得税种立法权归地方,一方面,不同地区税基与税率可能会形成较大得差别,会对市场在地区间得税率产生影响,使税收机制干扰市场价格机制;另一方面,为争夺税源会展开税收竞争,从而会降低税收总体水平,影响公共物品得供给)(3)外部效应矫正税。跨地区外部效应矫正税得立法权与收入权归中央;地区内外部效应矫正税得立法权与收入权可以归地区(原因:如果跨地区矫正税归地方,一方面,中央没有相应条件对受害地区进行补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从保护税源角度会放松外部效应制度,甚至会纵容与鼓励其发展,出现税收对资源配置得送向调节)4、税收管理效率得原则。政府间税收划分应有利于提高税收得征管效率。要求:税基可流动得税种,其征管权应划归中央;税基不可流动得税种,其征管权应划归地方。原因:税基可流动得税种得征管,纵跨区域;多环节课征得税种,征管权归中央,单环节课征得税种,征管权归地方。5、财政横向平衡原则------公平原则。政府得税收划分应有利于缩小地方间收入分配差距,要求税源地区间分布均匀得税种收入归地方,税源地区间分布不均匀得税种收入归中央(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6、受益原则----经济公平原则。来确定税收收入得归属。能力税:按纳税人得纳税能力(财产、收入)课征得税种,社会公平。受益税:纳税人对公共物品得受益情况课征得税种,符合经济公平原则。

 十八、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收划分得规范框架 税种 关税 个人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 消费税( ( 又称流转税, ,商品税)

 资源税 财产税 有害产品税 税收立法权 中央 中央主导 中央主导 中央 战 略 性归,非战略性归地方 地方 中央 征管权 中央 中央 中央 中 央 或 地方 地方 地方 中央

 收入支配权 中央 中央、地方 中央、地方 中央、地方 中央、地方 地方 中央 理由 经济稳定工具(现代类税属于保护关税) 流动性大型税 基 ( 经 济稳定与收入分配工具) 流动性大型税基(经济稳定工具) 流 动 性 大型税基(不需分区、需分区)

 非流动性税基 非 流 动性税基+受益性+收 入 分配巩固

 十九、政府间税收划分得现状。答:(一)改革现状:(1)1994年,全面税收划分改革,确立“分税制”基本框架;(2)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分为个人所得税(2002 年以前为个税,2002年以后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与企业所得税(2002 年以前按隶属关系划分,不利于政企分开,2002 年以后按比例划分);(3)2009 年,燃油税费改革,把养路费(归地方)改为消费税(归中央)。(二)、税收收入支配权划分现状:税收收入支配权归中央得税种:中央税(专享税);税收收入支配权归地方得税种:地方税(专享税);由地方及中央共享得为共享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共享税)。1、中央税包括:关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2、地方税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应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烟叶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管理税。3、共享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1)增值税:进口在增值税归中央;出口不征;国内增值税75%归中央,25%归地方(税基分享+税额比例分享+混合分享制);(2)企业所得税:60%归中央,40%归地方(税额比例分享);(3)个人所得税:同企业所得税;(4)印花税:一般经济交易归地方;证券交易 3%归地方,97%归中央(分税基+分税额比例+混合分享制); (5)营业税:中央铁路,地方运营得归中央;其她得归地方(税基分享制);(6)城建税(消营增三税附加税+受益税):中央铁路、银行总行所缴纳得城建税归中央财政;其她得归地方(税基分享制);(7)资源税:海上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她(主要就是陆地资源)归地方(税基分享制)。(三)税收征管权划分现状。中央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分比例归中央;地方税:营业税、资源税分税基归地方(四)、税收立法权划分现状。高度集中中央,地方政府基本无权。

 二十、现行税收划分改革得积极意义与影响。答(一)积极意义:1、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得规范体制奠定了基础。1994 年以前分城制(特点就是不规范、不统一、不稳定)(分城制指中央与地方政府通过一对一得谈判确定税收上交与留城得比例);1994年以后得分税制指按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得收入比例,相对于分城制比较规范。2、促进了积极收入得持续高速增长,提高了财政收入占 GDP 得比重。中央税与共享税由国税局负责征管,避免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税收得影响与干扰,有利于中央税收收入得稳定增长;实行分税制地方税收收入主要取决于地方税征管水平,有利于调动地方税收征管得积极性。3、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得比重。4、促进了产业结构得优化调整。(二)不足问题:1、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得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中央财政收入集中度 1994 年改革目标就是60%,但实际数就是 55%公共财政收入(中央)就是 45%。2、个别税种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合理。证券交易印花说作为共享税不尽合理;车辆购置税作为中央税不尽合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作为地方税不尽合理。3、共享税规模偏大,分享方式不合理。4、地方没有税收立法权。不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开

 征地方税,导致税源流失;地方政府不能运用税收政策调控本地经济。5、省以下税收划分改革严重滞后。

 二十一、推进政府间税收划分改革得思路。答:(一)政府间税收划分改革应与税制改革同步推进。(1)增值税得改革:增值税转型与扩围;政府间税收划分改革。转型:由生产型转换成消费型。扩围改革:营改增,财政减收,地方财政减收,中央与地方划分得比例。(2)社会保险税开征及政府间税收划分改革。社会保险税在初期,地方税或共享税,地方(省级)统筹,不公平;在中后期,中央级,国家统筹,公平。(3)新型财产税构建及政府间税收划分改革。房产税,扩围,地方税,收入归地方。

 (4)城建税,教育税附加。改变附加税征收模式同时把把两税划为地方税。(二)合理确定共享税得规模及合理方式(税制)。保持适度规模,中央与地方财力划分,初级划分就是中央专享、中央地方共享与地方专享,再分配就是中央与地方转移支付。原因:(1)若共享税过多,会加大政府间税收协调得难度,降低税收管理效应(2)若共享税过少,地方税过大,在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得情况下会导致地方间财政得横向不平衡(3)若共享税过少,中央税过大会导致地方税收减少,加大地方间转移支付得难度。(三)推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收立法权划分改革,赋予地方政府适当得税收立法权(税收分权改革)。立法权改革目标:(1)中央税得立法权归中央。(2)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比例分享制得立法权归中央;税率分享制:税基得归中央,税率得归中央或地方政府各自决定。

 (所得税可以改为税率分享制)(3)地方税:全国范围得一般归中央,个别得归地方;地方范围得归地方。(四)推进省以下税收划分改革。前提条件:减少地方财政层级,做大地方税。

 二十二、政府间转移支付得分类。答:财政转移支付按上级规定拨款用途分三类:(1)有条件拨款(专项拨款):指上级政府按用途得拨款,下级政府必须根据规定使用拨款。有条件整额拨款(无需地方提供配套资金,全来自上级政府);有条件配套拨款(百分比拨款,地方提供配套资金)(2)无条件拨款(无条件均等,无条件激励性),上级政府无止境不指定用途拨款。(3)分类拨款:上级政府只规定拨款方向不规定具体项目建设。

 二十三、财政平衡:总量平衡;结构平衡(纵向与横向)。

 二十四、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目得与形式。答:(一)目得:矫正辖区外部效应。解决方式:(1)建立横向管制,即受益地区对提供地区转移支付得经济补偿机制(2)中央对地方纵向转移支付。拨款方式:有条件配套拨款,拨款比例根据外部效应大小(正比)(MB 外\MB 内=拨款比例)

 (二)目得:解决财政纵向不平衡以实现财政纵向平衡(实现结构平衡)。财政纵向不平衡含义:不同层次财政收入能力与支出责任得不平衡。表现:中央财政收入超过支出责任,地方收入小于支出。原因:(1)税收划分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就是两个相对独立得系统,遵守不同得划分原因很难做到二者完全匹配(2)中央有意识制造不平衡,形成地方对中央在财政上得依赖,实现中央对地方财政上得控制。解决方式:无条件均等化转移支付,拨款数=(标准财政支出—标准财政收入)*系数,地方标准财政支出按法律规定得来。(三)目得:解决财政横向不平衡,实现横向均等化。财政横向不平衡含义:地区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平衡。表现: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既水平差别很大。原因:(1)经济发展水平(2)资源、历史、地理位置。解决方式:转移支付形式无条件均等化,拨款数=(标准财政支出—标准财政收入)*系数,地方标准财政支出按法律规定得来。(四)目得: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优质品。公共优质品就是公众集体评价偏低得产品。拨款形式:有条件拨款。(五)目得:激励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改善财政管理增收减支。拨款形式:无条件激励型拨款,鼓励先进产业。

 二十五、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主要形式有哪些。答:1、中央对地方得税收返还。税收返还就是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向企业返还得税款,属于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得一种政府补助。也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得税收返还。税收返还就是为了维护地方政府在原体制下得净利益,将分税制改革中上交中央得税收收入返还地方政府。(1)1994 年开始得增值税与消费税两税得税收返还以1993 年为基期年,1994 年增消两税返还数额=消费税*100%+增值税*75%—城镇土地使用税*50%—耕地占用税*30%—国有土地出让收入*100%—资源税(个别地区包括资源税)。94年以后增消两税税收返还额=上一年返还数额*(1+增消两税收入增长率)*0、3。(2)2002 年开始所得税税收返还税额=地方企业所得税*60%+个人所得税*60%—中央企业所得税*40%

 (以2000年为基数年)。(3)2009 年开始得成品油税费改革,将地方六项收费划为地方成品油消费税。

 2、政策性转移支付。弥补均衡性转移支付得不足。3、均衡性转移支付。为实现财政纵向平衡与缩小地区间财政差异而安排得转移支付。由1995年建立,1995 年—2002 年为过渡期转移支付,2003 年—2008年为一般性转移支付,2009 年至今为均衡性转移支付。公式:某地均衡性转移支付数额=该地标准财政支出—标准财政收入。4、专项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得政治目得,委托下级政府代理公共事物、公共事项而安排得专项拨款,即项目补助(即有条件转移支付)。

 二十六、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得现状、问题与改善思路。答:(一)现状:(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形式:中央对地方得税收返还,均衡性转移支付,政策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2)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规模与结构。(二)存在得主要问题:(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偏大,结构不尽合理(2)建立在基数法基础上得税收返还,拉大了地方间得差距,加剧了地方财政横向平衡(3)建立在因素法基础上得均衡性转移支付比较规范,且有均等化效果,但就是规模偏小,作用有限(4)政策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过大,拨款标准不规范,主观随意性大(5)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三)完善思路:(1)逐步取消政府间税收返还(2)把均衡性转移支付与政策性转移支付统一整合为无条件均等化转移支付(3)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加强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合规性监督(4)推进省以下转移性支付制度建设(5)研究建立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得横向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二十七、财政体制得概念与类型。答:1、概念:财政体制时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得制度安排,包括政府间事权与财政支出体制得划分,财政收入划分及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2、基本类型:(1)财政联邦制(特点就是政府间财政责任与权利划分清晰,地方财政自制。核心就是分权)(2)财政集权制(财政单一制)(特点就是政府间财政责权划分不清晰,地方财政无自治权。核心就是集权)。

 二十八、影响财政体制选择得因素。答:1、经济体制(最主要因素)。市场经济体制采用财政联邦制,计划经济体制采用财政集权制。2、政体结构。联邦制政体采用财政联邦制,单一制政体采用财政集权制。3、非常事件影响。例如战争,非常严重得经济危机。4、路径依赖。指体制改革或创新总会受到原有制度得影响。

 二十九、我国财政体制得演变。答:(1)1950 年—1952年,“统收统支”财政体制(非常时期得财政体制);(2)1953年—1979 年,“统一领导,分批管理”得集权财政体制(计划经济时期得财政体制);(3)1980年—1993 年,“财政包干体制”。(4)1994 年至今,分税制财政体制。

 三十、对“分权包干”财政体制得评价答:积极影响:(1)通过财政分权推动了经

 济分权,为打破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体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由于财权与权力得下放,加上对地方实行财政承包制,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得积极性,增强了整个经济活力。负面影响:(1)不利于建立中央与地方间规范得财政关系,即体制不规范(2)弱化了中央财政得宏观调控能力(3)孤立全国统一市场得形成。

 三十一、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得问题及改进思路。答:存在得问题:(1)地方财政层级太多(2)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得划分缺乏规范性(3)政府间财政收入特别就是税收划分不到位(4)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改革思路:三主项两配套。三主项:(1)推进政府间事权与财政支出划分改革(2)推进政府间税收划分改革(3)推进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得改革与完善;两配套:(1)推进政府间事权与政府机构改革(2)推进税制改革。

 三十二、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答: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①购买性支出所起得作用,就是通过支出市政府掌握得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得商品与劳务想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与劳务得购买者自身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得生产与就业有直接得影响,对分配得影响就是直接得;而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于社会得生产与就业就是间接得。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得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得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得约束效益;而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得财政活动对政府得约束效益就是软得。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得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三十三、财政分配得特点。答:①财政分配得主体就是国家。②财政分配得对象就是社会总产品,主要 就是剩余产品M。③财政分配得目得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④财政分配得形式与一定得经济形态相联系⑤财政分配得过程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收入来实现。

 三十四、税收得三个特征。答:①强制性:指得就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与个人都不得违抗。它就是税收得前提,解决征之有保得问题②无偿性:指得就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及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它就是税收得核心,解决征之有用得问题③固定性:指得就是征税前就以法律得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得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得标准征税。它就是税收得限度,解决征之有限得问题。税收得三个特征--“三性”,就是统一得整体,就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税收得共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就是税收,否则就不就是税收。

 三十五、税负转嫁与归宿得一般规律。答: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得商品得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得商品得课税不易转嫁③课税范围宽广得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得难以转嫁。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得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得税较难转嫁⑤从价课税得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得税负不容易转嫁。

 三十六、6、预算外资金得正负效应分析。答:积极作用:①有利于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增收节支得 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果②有利于保证专项事业得发展③把一些零星分散得收支放在预算外处理,不仅有

  利于这些事业得完成,而且也有利于减轻国家预 算安排得困难,减轻国家预算负担④预算外存在,可以说就是对集中得计划体制得修 补,它可调动地方、部门与企业组织预外收入得 积极性,从而为地方、部门与企业提供预外项目 得财力。消极影响:①预算外管理制度不健全,财经纪律松驰,使用不

 尽合理,资金得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②一些地区、部门与单位把预算外过多用于基本建 设,造成重复建

 设,导致产业结构得不合理③有些部门与单位自行扩大预算外范围,使“三乱” 现象屡禁不止。使预外变成单位得“小金库”④地方把预算外视为地方得既得利益,这就是形成地方 保护主义得经济根源。这不利于国家得宏观调控。

 三十七、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得要点。答:所谓分税制,就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得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得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具体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建立规范化得中央预算对地方得转移支付制度①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互独立,自求平衡②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得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④预算调解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⑤各国得分级预算体制就是适应本国得政府经济制度与历史传统长期形成得。

 三十八、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得区别。答:①汲水政策只借助与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得减退,就是医治经济萧条得处方,而补偿政策就是一种全面得干预政策,它不仅在市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以应用于控制经济过渡繁荣②汲水政策得实现工具主要就是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得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③汲水政策得公共投资不能就是超额得,而补偿政策得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④汲水政策得调节对象就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得调节对象就是社会经济得有效需求。

 三十九、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得必要性。答:①两者得作用机制不同:财政直接参与国民经济得分配,并对集中起来得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与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得形成。而银行只就是在国民收入分配财政再分配基础上得一种再分配②两者得作用方向不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主要就是通过工资基金得管理与监督以及现金投放得控制,间接得影响个人得消费需求;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得作用,主要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得合理化,而银行得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与产品结构③两者在扩张与紧缩需求方面得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得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得就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扩张与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得传到才能产生。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得扩张与收缩起到扩张与紧缩需求得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银行得货币政策就是扩张与金所需求得“总门”。正就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得作用,所以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

 四十、拉弗曲线得经济含义。答: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需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与经营者得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得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②取得同样多得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种不同得税率,如图中得 D 点与 E 点,税收收入就是相等得,但 D 点得税收负担很轻。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与投资意愿,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得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③税率、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得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得最优税率。因此,保持适度得宏观税负水平就是促进经济增长得一个重要条件。

 四十一、征税会产生两种影响个人福利水平得效应。答:①收入效应:税收会使纳税人得个人收入减少,在相对价格不变得情况下,降低纳税人得税后福利水平,这就就是税收得收入效应②替代效应: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得情况下,税收影响

 相对价格,使人们选择某种产品来替代另一种产品时产生对个人福利水平得影响,就产生了税收得替代效应。

 四十二、财政得三大职能及其实现职能目标得机制与手段。答:①资源配置职能:就是指通过对现有得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得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得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得使用,获得最大得经济与社会效益。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得机制与手段: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得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得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得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得结构效率。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得规模核结构,保证国家得重点建设。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与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与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与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得效率。②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就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得国民收入,按一定得方式在政府、企业与居民个人之间得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得收入分配格局与存量得财产分配格局。收入分配得目标就是实现公平分配。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得机制与手段:a、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得界限与范围。b、规范工资制度。c、加强税收调节。d、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金、补贴等,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得生活水平与福利水平。③稳定与发展职能:就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内容就是做到社会总供求得平衡,包括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财政实现稳定与发展职能得机制与手段:a、经济稳定得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得大体平衡。b、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得作用。c、通过投资、补贴与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通信等公共设施得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得“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得兴起,加快产业结构得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得最优结合。d、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得、社会得公共需求。

推荐访问:地方财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