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心得八百字(3篇)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心得八百字(3篇)

时间:2023-05-02 10:30:05 浏览次数:

篇一:中国教育改造读书心得八百字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改造》一书的作者是陶行知。该书中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七十年后的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篇1《中国教育改造》是一九二八年,陶行知先生主持晓庄师范时,为了祝贺陶母六十寿辰,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选编成的一本教育文集。书中内容概括了一九二八年以前各个时期他对中国教育的考察、研究,深入实际,提出的教育改造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受到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代表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的过程,本书中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不过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注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

  向发展;教学内容由拘限于课本延伸到社会和生活,拘限于现成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手段由一支粉笔打天下转向使用多媒体。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

  陶行知还认为幼儿教育能否普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为幼儿教育是为培养大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打基础的事业。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因此,他主张要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也要普及幼儿教育,因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陶行知主张对工农子女应“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他认为不仅要培养幼儿,而且要培养婴儿,所以他除了号召开展幼稚园下乡进厂运动外,还号召开展托儿所运动.甚至连刚生下的小婴儿也收,以解决当时女工无产假之苦。他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写到“进行幼稚教育之普及要有三个步骤:改变我们的态度、改变幼稚园的办法、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

  《中国教育改造》中的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起着很大作用,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予以继承和发扬。我们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篇2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近期拜读了他的著作《中国教育改造》一书,该书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结晶。陶行知开创出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的理解和感受:

  孔子和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世界知名度的伟大教育家。从孔子到陶行知再到今天新课程,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有诸多相通之处,又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因为他们教育理念的终极追求都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的,我们可以具体地解读为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等。

  陶行知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

  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陶行知先生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今天重新审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为目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同时,我们教师要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勇于充当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的旗手,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篇3在序言中,陶行知说,这本书是他在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的几线光明,从教书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看似前后矛盾,恰恰体现了作者长进之处。此处,我深以为然,为学日增,今日之我必胜昨日之我。故,看似矛盾处,恰是长进处。

  陶行知力图改造中国教育,所以,在选择旧稿时,凡是为外国教育制度拉多上车的文字一概删除,不留。“所留的都是我所体验出来的,所以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

  这便是陶行知的教育原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其名字也可窥其一斑。做中学,实践出真知,杜威思想之根基。陶行知的主张看似和王守仁主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完全相反,但是,阳明的“知”正如苏格拉底的“知善者必能行善”中的“知”,不是死知识,而是内心的信念。所以,窃以为他们并无本质的不同。

  陶行知之所以要改造中国教育,根源在于传承母亲那份对孩子的爱心,这被作者视为母亲留给他最好的精神。母亲60寿宴时,作为对母亲的寿礼,作者立志将父母传给他的精神在中国教育上表现出来。母亲所喜爱的是她的四个孙儿,她称呼他们为她的蟠桃。因此,作者立志要把母亲爱蟠桃的心推广出去,使全国的蟠桃们都能得到他们应得的爱护。

  从这天起,陶行知便深刻地注意到小朋友们所受的教育。当时的教育现状是:蟠桃园已经由玉皇大帝交给猴子看管了。之所以叫他看管,是怕他“后来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了,庶免别生事端”。谁知猴子不当一件事儿做,往往在园子里耍了一会儿,吃了几个桃子,变成二寸长的一个人儿,在大树梢头浓叶之下睡着了”。

  这不是中国儿童教育的缩影吗?作者要想彻底改造蟠桃园,不但要请出如来法掌去收服猴王,还要“瑶池王母自栽培”,才能使“夭夭灼灼花楹树,颗颗株株果压枝。”同时,他甚至还呼吁说,纸上的教育改造能多大效力?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象个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这部书最多不过是换了几条路线吧,倘使遇不着有心改造的人,便与废纸何异?

  其心殷切,其情真挚。所以,后来,他开办晓庄师范学校,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的教师,影响深远。陶行知的主要观点: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他认为的新教育是:“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也就是说,新旧教育的区别在于发明能力。

  怎么发明?

  曰:“凡天下之物,莫不由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境况不同,则征象有异。故欲致知穷理,必先约束其境况,而号召其征象,然后效用乃见。此试验之精神,近世一切发明所由来者也。彼善试验者立假设,择方法,举凡欲格之物,尽纳于轨范之中:远者近之,征者大之,繁者简之,杂者纯之,合者析之,分者通之,多方以试之,屡试以验之,更较其异同,审其消长,观其动静,察其变化,然后因果可明而理可穷也。”

  这话说的何其具体、通透,所以,我全盘引用。当然,虽然作者没说,其中到处都晃动着杜威的影子。就像他在后文中说的那样,这只是“嫁接”杜威的经验,并把它纳入自身经验之中去,根还是自己的。

  如何试验?

  例如:试验甲乙两教授法之优劣,则必将试验时一切情形,归于一致。盖必先一其教师,一其教材,一其设备,一其时间,一起地方。而所较之学生又须年龄等,男女等,家境等,程度等,然后施以各异之教法,乃可知结果之攸归;屡试而验,然后二法之优劣,乃可得而发明焉。故欲求常新之道,必先有去旧之方。试验者,去就之方也。盖赏论之,教育之所以旧者五,革而新之,其惟试验。

  五旧分别为:

  1、依赖天工。

  改善试验者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制天而不为天所制,惟其以人力胜天工,故能探其奥蕴,常保其新焉。

  2、沿袭陈法。

  旧法适于过去未必于现在,按过去的方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如何求得进步?

  3、率任己意。

  教育是一门专门的事业,必学焉而后成。然从事教育之人,偏欲凭一己一时之意,以定进行之趋向。故思而不学,凭空构想者有之;一知半解,武断从事者有之;甚至昧于解决,以不了了之者亦有之。空想则无新可见,武断则绝自新之路,不了了之,则直无吾新之希望。欲救斯弊,必使所思者皆有所凭,所断者皆有证据;困难之来必设法求所以解决之,约束之,利用之:凡此皆试验之道也。

  4、仪型他国。

  夫一物之发明,先守秘密。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公开,等到向外传播,不知又要经历多久。即便是学习他国,有可能出于误会,一讹传讹,危害不浅。即便得其真相,而辗转传述,多需时日。我们认为是新的,在他人那儿已经是旧的。况且作为其形同同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而效仿,则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若能真心试验,则特别发明,足以自用。

  5、偶尔尝试。

  强调试验者要有计划,有方法,视阻力为当然,失败为难免,具有百折不回之气概,再接再厉之精神。总之,试验主义既能塞陈旧之道,复能开常新之源,试验之用,岂不大哉!

  陶行知认为,新旧教育之分在于能否发明,而发明之道在于试验。的确,他说的十分在理。只是,试验之说不就是杜威的做中学吗?只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陶行知力图“嫁接”杜威的思想,使之本土化,中国化。除此,基本无他。

篇二:中国教育改造读书心得八百字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改造》一书的作者是陶行知。该书中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七十年后的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篇1《中国教育改造》是一九二八年,陶行知先生主持晓庄师范时,为了祝贺陶母六十寿辰,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选编成的一本教育文集。书中内容概括了一九二八年以前各个时期他对中国教育的考察、研究,深入实际,提出的教育改造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受到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代表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的过程,本书中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不过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注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

  向发展;教学内容由拘限于课本延伸到社会和生活,拘限于现成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手段由一支粉笔打天下转向使用多媒体。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

  陶行知还认为幼儿教育能否普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为幼儿教育是为培养大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打基础的事业。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因此,他主张要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也要普及幼儿教育,因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陶行知主张对工农子女应“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他认为不仅要培养幼儿,而且要培养婴儿,所以他除了号召开展幼稚园下乡进厂运动外,还号召开展托儿所运动.甚至连刚生下的小婴儿也收,以解决当时女工无产假之苦。他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写到“进行幼稚教育之普及要有三个步骤:改变我们的态度、改变幼稚园的办法、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

  《中国教育改造》中的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起着很大作用,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予以继承和发扬。我们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篇2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近期拜读了他的著作《中国教育改造》一书,该书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结晶。陶行知开创出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的理解和感受:

  孔子和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世界知名度的伟大教育家。从孔子到陶行知再到今天新课程,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有诸多相通之处,又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因为他们教育理念的终极追求都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的,我们可以具体地解读为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等。

  陶行知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

  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陶行知先生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今天重新审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为目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同时,我们教师要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勇于充当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的旗手,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

  篇3在序言中,陶行知说,这本书是他在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的几线光明,从教书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看似前后矛盾,恰恰体现了作者长进之处。此处,我深以为然,为学日增,今日之我必胜昨日之我。故,看似矛盾处,恰是长进处。

  陶行知力图改造中国教育,所以,在选择旧稿时,凡是为外国教育制度拉多上车的文字一概删除,不留。“所留的都是我所体验出来的,所以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

  这便是陶行知的教育原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其名字也可窥其一斑。做中学,实践出真知,杜威思想之根基。陶行知的主张看似和王守仁主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完全相反,但是,阳明的“知”正如苏格拉底的“知善者必能行善”中的“知”,不是死知识,而是内心的信念。所以,窃以为他们并无本质的不同。

  陶行知之所以要改造中国教育,根源在于传承母亲那份对孩子的爱心,这被作者视为母亲留给他最好的精神。母亲60寿宴时,作为对母亲的寿礼,作者立志将父母传给他的精神在中国教育上表现出来。母亲所喜爱的是她的四个孙儿,她称呼他们为她的蟠桃。因此,作者立志要把母亲爱蟠桃的心推广出去,使全国的蟠桃们都能得到他们应得的爱护。

  从这天起,陶行知便深刻地注意到小朋友们所受的教育。当时的教育现状是:蟠桃园已经由玉皇大帝交给猴子看管了。之所以叫他看管,是怕他“后来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了,庶免别生事端”。谁知猴子不当一件事儿做,往往在园子里耍了一会儿,吃了几个桃子,变成二寸长的一个人儿,在大树梢头浓叶之下睡着了”。

  这不是中国儿童教育的缩影吗?作者要想彻底改造蟠桃园,不但要请出如来法掌去收服猴王,还要“瑶池王母自栽培”,才能使“夭夭灼灼花楹树,颗颗株株果压枝。”同时,他甚至还呼吁说,纸上的教育改造能多大效力?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象个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这部书最多不过是换了几条路线吧,倘使遇不着有心改造的人,便与废纸何异?

  其心殷切,其情真挚。所以,后来,他开办晓庄师范学校,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的教师,影响深远。陶行知的主要观点: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他认为的新教育是:“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也就是说,新旧教育的区别在于发明能力。

  怎么发明?

  曰:“凡天下之物,莫不由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境况不同,则征象有异。故欲致知穷理,必先约束其境况,而号召其征象,然后效用乃见。此试验之精神,近世一切发明所由来者也。彼善试验者立假设,择方法,举凡欲格之物,尽纳于轨范之中:远者近之,征者大之,繁者简之,杂者纯之,合者析之,分者通之,多方以试之,屡试以验之,更较其异同,审其消长,观其动静,察其变化,然后因果可明而理可穷也。”

  这话说的何其具体、通透,所以,我全盘引用。当然,虽然作者没说,其中到处都晃动着杜威的影子。就像他在后文中说的那样,这只是“嫁接”杜威的经验,并把它纳入自身经验之中去,根还是自己的。

  如何试验?

  例如:试验甲乙两教授法之优劣,则必将试验时一切情形,归于一致。盖必先一其教师,一其教材,一其设备,一其时间,一起地方。而所较之学生又须年龄等,男女等,家境等,程度等,然后施以各异之教法,乃可知结果之攸归;屡试而验,然后二法之优劣,乃可得而发明焉。故欲求常新之道,必先有去旧之方。试验者,去就之方也。盖赏论之,教育之所以旧者五,革而新之,其惟试验。

  五旧分别为:

  1、依赖天工。

  改善试验者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制天而不为天所制,惟其以人力胜天工,故能探其奥蕴,常保其新焉。

  2、沿袭陈法。

  旧法适于过去未必于现在,按过去的方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如何求得进步?

  3、率任己意。

  教育是一门专门的事业,必学焉而后成。然从事教育之人,偏欲凭一己一时之意,以定进行之趋向。故思而不学,凭空构想者有之;一知半解,武断从事者有之;甚至昧于解决,以不了了之者亦有之。空想则无新可见,武断则绝自新之路,不了了之,则直无吾新之希望。欲救斯弊,必使所思者皆有所凭,所断者皆有证据;困难之来必设法求所以解决之,约束之,利用之:凡此皆试验之道也。

  4、仪型他国。

  夫一物之发明,先守秘密。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公开,等到向外传播,不知又要经历多久。即便是学习他国,有可能出于误会,一讹传讹,危害不浅。即便得其真相,而辗转传述,多需时日。我们认为是新的,在他人那儿已经是旧的。况且作为其形同同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而效仿,则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若能真心试验,则特别发明,足以自用。

  5、偶尔尝试。

  强调试验者要有计划,有方法,视阻力为当然,失败为难免,具有百折不回之气概,再接再厉之精神。总之,试验主义既能塞陈旧之道,复能开常新之源,试验之用,岂不大哉!

  陶行知认为,新旧教育之分在于能否发明,而发明之道在于试验。的确,他说的十分在理。只是,试验之说不就是杜威的做中学吗?只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陶行知力图“嫁接”杜威的思想,使之本土化,中国化。除此,基本无他。

篇三:中国教育改造读书心得八百字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孔子和陶行知是中国教育伟大有着世界知名度的史上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的思想既有一脉相通之处,又打上能了各自的时代烙印。从孔子到陶行知到新课程,其教育理念之所以有诸多相通之处,是因为他们教育理念的无敌追求都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为鹄的,我们可以具体地解读为教育对象的全体理论性性、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散文家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独创性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老百姓教育家”,“万世师表”。重新审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陈女士借鉴陶行知林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教育创新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将会为我国和许多地区目前学校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如何有效的理论指导。同时,教师在不断丰富、发展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钻研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大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习惯教育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张伯苓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显然,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域化。”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产生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后来了重要影

  响。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把他的理论放到新课改的情境下来认识,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与此相反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尽不为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业务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会带来带来的取得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试看我们今天的课改,不是正在走向大师所说的正确道路吗?在新课改中,教师绝不会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高中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不是在“教材”,而是在与学生一齐学习、探究、共建。课堂上以上用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着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向发展教学内容由拘限于课本延伸到弱势群体和生活,拘限于现成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手段由一支粉笔打其国转向使用多媒体。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实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宣扬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研读方式讲授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工作方案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纲要》强调通过实践,增强阐释和创新意识,学习研究的方法,产业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刻苦钻研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中增设“综合类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就是强调陶先生写道的“做”实践整个课程设置中会的地位,说明实践大学生对学生终身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新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手段一种革命。这是符合“社会即学校理念的,也是“做”在新课程上的具体表现。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调查、实验、采访、查阅资料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顿时丰富多彩起来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亲临社会并得到学习体验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合作中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正是胡意识形态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界最重大的改革之一,新课改突出了有利学生经济发展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化与时代发展的明确要求,着重强调了课程的综合化,特别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与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这一思想与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课程理论一脉相承,一理相通。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一种的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考试制度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科研工作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非常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为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复兴期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所而努力工作。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带出生生不息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术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鞭叶,人类文明的推送者。

推荐访问:中国教育改造读书心得八百字 中国教育 改造 心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