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

时间:2022-04-23 15:50:19 浏览次数:

【篇一】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贯彻落实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并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断的斗争和实践中,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要想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对统计系统的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上来,紧密结合统计工作实际抓好全会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一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作为统计系统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不断加深对全会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切实提高破解统计突出问题、推动统计改革发展的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统计体制机制。三是提高统计法制意识,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四是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步伐,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更好反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篇二】

日前,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作为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守入党时面对党旗宣誓的最初誓言,就是要一如既往,百炼成钢,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无怨无悔地执着。

一心一意,红心向党,对党无限忠诚。“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是每个党员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无论在何时何地,党员干部都要始终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做到对党忠诚,信仰力、价值观、方向感保持不偏不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政治忠诚、思想忠诚、行动忠诚,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成为党性的捍卫者、成为铁心向党的引导员。坚持一颗红心对党忠诚,在利益诱惑面前把持住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得失,铭记在党旗前庄严的宣誓,做到为民用权不谋私、金钱美色莫贪恋、亲情面前是非明。

真心真意,尽心为民,对人民无比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都是民本思想。党员干部要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就不能做“以官压人”的事情,克制住“官本位”思想,摒弃“以官为本”“官贵民贱”观念,摆正主仆位置,强化公仆意识,切实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办在手上。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员干部要自觉拜师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以“我将无我”的大境界,实现“不负人民”的大作为。

全心全意,实心工作,对事业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三严三实”,拧紧“总开关”,做到心中“四有”,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追求之路需要奋斗,奋斗之途难免曲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必须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面对前进道路上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迎难而上,破解难题,积极投身到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
追求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面对歪风邪气牢守底线,抛开个人私利,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实干精神,恪尽职守、扎实肯干、勇于拼搏、忘我工作;
牢固树立在其位谋其政、勇挑重任的意识,主动承担重担子,肩负起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应对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风险考验,在新时代创造不凡的工作业绩。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曾经党旗下的铮铮誓言还在耳边回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将“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工作日常、生活日常、行为日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星火热量。

【篇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动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使我们党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一制度好比为初心和使命织就了一件牢固的“铠甲”,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呵护初心、守护使命。

制度的“铠甲”为党的建设奠定基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牢记初心和使命,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忘记这个初心和使命,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中认识到,只有牢记初心使命,我们党才能有稳固的执政根基,才能得到人民拥护。

制度的“铠甲”为党员干部凝神聚气。98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初心和使命的感召下,带领全党和各族人民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时代新征程,当前,各项任务更加繁重,党员干部更需要从初心和使命中汲取砥砺奋进的蓬勃动力,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担当负责,以夙兴夜寐、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面对、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制度的“铠甲”为干部教育培育提供保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达到了其总目标,取得了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认可,但也应该看到,这次主题教育只是对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一次大检视、加强党的理论武装的一次再深化、增强党的自我革命的一次再动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必须形成常态,实现新时代干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为初心和使命穿上制度的“铠甲”,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一是要坚持理想信念铸魂。持之以恒加强理论武装,不断健全党委(组)中心组学习、基层党组织集中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党员干部自学等各项制度,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及长期的政治任务,引导党员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学习中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认识,把它们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武器和行动指南。二是坚持机制制度“塑形”。要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健全查改问题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内组织生活等制度,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三是坚持群众“阅卷”。制度如何建,要邀请群众来当参谋,制度建得好不好,要请群众来“阅卷”,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立中,我们要始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确保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意愿。

【篇四】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凸显了初心使命对于党治国理政、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作用。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行程”已经过去大半,各单位陆续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调研成果交流会,集中谈问题、提对策、抓整改,一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体现了主题教育的成效。党员干部要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打磨自己、推动工作,圆满实现主题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

面对难题靠前“磨”。“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是人民的公仆,要自觉为党分忧、为民尽责。面对改革发展难题和社会治理痛点难点,党员干部每担当一分,人民群众就满意一分。为了这份满意,党员干部要勇于实践、敢于斗争、勇挑重担,靠前行动、走在前列,争做风雨中的“劲草”,担起该担当的责任。为了这份责任,我们要通过主题教育实现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等目标,积极投身于事业中、冲锋在第一线、奉献在最基层,以实践检验真理,用拼搏锤炼意志,“磨”出英雄胆,“练”好真本事,立起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在肩的鲜红旗帜。

深入调研耐心“磨”。“磨刀不误砍柴工”,主题教育明确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的基本要求,讲的就是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静下心来学习、沉到一线调研、下足功夫检视,然后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把“抓落实”真正落到实处。越是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越不能犯“急躁病”;
越是要啃“硬骨头”,越要学会“磨刀”,通过学习、调研、检视,把情况吃透、把问题找准、把方法找对、把举措找实,为整改落实、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准备充分、举措得力,方能成竹在胸、事半功倍。任何急功近利、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的做法,都与主题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执行有力高效“磨”。尽管主题教育没有划分阶段、设定环节,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放松要求、降低标准,搞“磨洋工”式的“坐等”结束。从“注重健全制度、把主题教育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形式运用好、坚持好”到“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无不体现出好的制度对于推进国家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主题教育应该是一次展现制度张力、执行制度有力的生动实践。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高效率、高质量地做了大量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工作。接下来,还要防止“审美疲劳”,力戒“庸懒散奢”,及时梳理总结,提高工作效率,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确保主题教育质量,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积累宝贵经验。

【篇五】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我们国家的性质,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遵循。

众所周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公报全文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52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充分体现中国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保障人民权利、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的制度。由此不难理解,中国之治为何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且,无数事实证明,“中国之治”能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8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壮丽篇章。此外,在“中国之治”的政治保证下,多项巨大成就不断涌现。一是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是中国整体的城市化进程得到发展;
三是中国一跃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充分证明了中国治理体制的高效和成功。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释放了“中国之治”的最强信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只要我们向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迈进,中国之治”定会点燃近十四亿人民群众的幸福火焰!

【篇六】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可见“人民”在共产党人心中的份量。

民生保障没有终点。“中国之治”下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举措。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乡村振兴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农民生活富足了,解决了温饱等最基础的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需求,必然要求乡村全面振兴。而乡村的全面振兴,可以让脱贫攻坚从输血变造血,确保脱贫不再返贫。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之治”让乡村基础更牢。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都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打牢基础是关键。《决定》指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农村基础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是发展中突出的短板,它包括通村道路、安全饮水、排水排染、人居环境、扶贫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村党支部班子、党群服务中心、民主科学决策等基层党建。要夯实这些基础,就要把眼光放长远,建立农村发展长效机制,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解决脱贫后农村的发展问题,达到乡村全面振兴。

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之治”让乡村产业更强。产业是乡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兴旺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质量,脱贫攻坚同样需要产业支撑。《决定》指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想方设法引进人才、解放农村生产力,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合理配置二三产业比重,形成产业链,让农村资源配置最优化,让乡村产业长期持续创收,让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千里莺啼绿映江,“中国之治”让乡村环境更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脱贫攻坚不能只脱物质上的“贫”,更要关注精神追求。《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打牢基础还是做强产业,所有的建设都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建立长效机制、组建专业队伍、增强农民环保意识,确保搞好农村人居环境,还农村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真正让人民群众和脱贫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之治,最终在于治国安邦,国家太平、人民安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从而解决“三农”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有获得感、有安全感。

【篇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核心议题是制度建设,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借用中国古代的一个概念,制度是“体”,但这个“体”是“一体多面”,制度建设更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存在。制度不仅是顶层设计,更应构筑好基层制度“多面体”,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工作。

把握基层制度平衡性,牢筑“多面体”底座。平衡性是一切社会系统的普遍属性。任何改革和制度创新都面临着如何把握好平衡性这样一个问题,都要求有良好的规制把握感。当前基层工作依然还是复杂多变,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只有不断加快加强制度的灵活化、规范化,控制好基层制度的平衡性,才会更方便地将工作落实到位,搭实基层治理的基石。在强化基层主体责任的同时,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保证其有能力更迅速、更有效地处理基层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补齐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短板。

增强基层制度紧密性,注入“多面体”粘合剂。基层制度涵盖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既面广量大,又细微琐碎,而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建设还存在明显不适应的地方。基层制度在设计中,不仅在于涵盖各业务环节,更在于形成相互支持、有机融合的动态制度体系;
在实践中,应避免孤立的“单打一”,而要打协同的“组合拳”,增强各项制度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加强基层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的协同和互动,通盘考虑、整体谋划,既重视基本的法规制度建设,又要重视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各项制度彼此衔接、相互联系,真正发挥基层制度的整体合力。

强化基层制度执行力,提供“多面体”引擎器。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如果不忘初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落实每项工作是基层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最基础也是惠民最关键的一步。在具体工作中,建立健全实实在在的工作制度,把工作分解到各个部门、明确到岗、落到实处才不会走马观花,才会稳扎稳打。基层工作的落实,体现的是制度的执行力,提倡的“最多跑一次”,加快了机关效能建设,以及网格化的推行更是点对点的方便了基层工作人员与群众的联系,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加强基层制度监督力,编制“多面体”防护网。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维护制度权威的重要举措。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才能使制度有依据、有标准,有所遵从。基层制度中明确规定相关工作要求和标准,并对工作是否达标制定了详细、科学、操作性强的监督措施,通过督促措施形成上级抓下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督机制,带动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保障各项权力的运行。

构筑基层制度“多面体”,关键在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通过抓协调、抓巩固、抓落实、抓成效,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奏响最强音。

【篇八】

经邦治国,制度为本。在党和国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之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我国一切工作及活动开展的根本遵循,已成为党和国家建设过程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坚强保障。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党治国理政完善了“施工图”,更新了“时刻表”。“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的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决定,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到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时光不语,成就斐然。中国的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党,党的十四大以来,历届党的大会都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规划,构建了新的蓝图,燃起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制度建设置于重要位置进行规划,并依据国情不断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才得以进展的有条不紊,工作才得以硕果频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3个显著优势”强有力的向世界宣示了中国这一大国的制度优势。全会的召开时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奋斗、不畏艰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七十年前积贫积弱的东方古国已然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傲立于世界东方。取得这一切成就的根本大计,在于党对国之大“制”的精心谋划、超前布局。

中国之“制”,世界共识。我们知道,长期以来,西方某些国家与政客乐此不疲的攻击社会主义制度,鼓吹“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失败”的荒谬言论。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却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深深根植,并已枝繁叶茂。其中缘由,在于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发展的远见卓识,将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诞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外国游客对中国的高铁速度惊叹不已,对中国的移动支付感到新奇。中国的成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见证;
中国的成就,中国人民愿意与世界人民共享。世界上有四大人种,七千种语言,那么,为何不能有多种国家发展制度。中国之“制”,已经让世界看到了更多可能。

依“制”而行,方可大“治”。历史已经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每个新方位进行的制度设计,皆是大利于国计民生的,皆是大利于世界大势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若是束之高阁,则难以发挥其最大效能,制度也将黯然失色。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处在这里历史交汇期当中的中国与中国人民,更需要依“制”而行,更需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上来,将全会精神学深悟透,落地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执行制度,让制度发挥应有作用,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发展制度,让中国之“制”永放光彩。

思所从来,知所将往。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中孕育而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携带着悠远且优质的中国基因,融汇着当代中国儿女的勤劳与智慧,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漫漫征途中,必将绘制出更多的盛世图景,必将书写出更多的中国奇迹。

推荐访问:全会 学习贯彻 四中 九届 心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