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思想汇报 > 从思想意识层面着手提高农村学生学习质量

从思想意识层面着手提高农村学生学习质量

时间:2022-05-17 12:20:04 浏览次数:

摘要: 农村地区,特别是除了县城、乡镇以外的纯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之差、升学率之低是一个亟待我们正视的问题,可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纳为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主要是指来自城乡差别的教育政策和农村地区实际交易状况的落后,以及农村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决定了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的不可改变性,那么我们目前更要从主观方面下手,以提高农村地区人们在有关教育方面的意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 思想意识层面 提高 农村学生 学习质量

农村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现状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农村这块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土地上,教育一直令人堪忧,与城市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二元化的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现状最显著的特征。尽管在相对城市极其落后的教育状况之下,农村的教育仍然肩负着农村人太多的希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是农民唯一的流动机会,只有考上国家招收公职人员的学校才能吃上商品粮,才能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改革开放后,进城务工成为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农村教育又多承载了一项任务——多学点文化知识进城打工可以更容易找到好一点的工作。

一、农村与城市学生的升学状况的比较

九年制义务教育从1986年到现在已有二十余年,在这二十余年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失学率逐渐降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的免除,义务阶段的失学率趋向于零。然而,对于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农村学生的升学率仍然很低。下面以两所农村初级中学为例。

2008年安徽省无为县的黄洛初级中学共有六个班,每个班60人左右,其中两个毕业班共124人。升上县里的示范类高中共5人,其余高中10人,幼师2人,共17人,升学率为13.71%,其余的人基本都直接走上工作或民间学徒的道路。而全县一共只有17所高中,其中两所省示范高中、三所职高,由于现在的职高学生可以和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一样考大学,再加上办学设备落后等原因,职高所上的课程也主要以普通的全日制高中的课程为主。

同样来自这一地区的县城三中的一个初中毕业班,班上共有学生76人,升上县里示范高中的共7人,其余普通类高中22人,职业中学3人,其余相当于职中或技术培训类学校8人,总升学率为52.6%。

有一份来自网上的数据,2001—2002年度,北京市共有普通中学79所,小学1960所,幼儿园1791所,特殊教育学校22所,工读学校6所。共有学生160.95万人,其中中学生72万人,小学生66万人,在园幼儿21.75万人,特殊教育学生0.6万人,工读学校学生0.1万人。

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14所,共有学生26.79万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生8.3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1.8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6.6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招生14.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84%,其中普通高中招生69195人,比上年增加3305人。

从上面的三组数据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首先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差别是巨大的。北京地区在2001—2002年的初中升学率就已经达到97.84%,据有关消息报道,北京地区有计划在2009年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而在安徽无为的农村地区初中的升学率还远远没有达到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的全国初中平均的50%的升学率,在同样划归乡村教育的城镇和该地区的农村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造成农村地区升学低下的原因

造成农村地区升学率低下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素质的原因、有学生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环境的原因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造成农村教育升学率低下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化教育结构,长期以来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学质量的落后。第一是我国经济水平低的客观现实造成的。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在逐年上升,这几年内已经跃居世界的前列,但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还很低,这就决定了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必然比较低。第二是来自政策上的原因。在我国建国初期,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下,城市内的学校由政府投入,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教育则由农民自己想办法解决,造成了中国教育在历史上发展就不平衡。在随后的几十年来,国家的教育投资一直处于向城市倾斜的状态中,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一直处于持续的状态下,农村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自己来筹,而农村地区的经济本身就不发达,想办好教育也无力投入。经济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而政策的调整也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这些就决定了城乡教育在客观上的差距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

2.来自农村自身的主观意识的原因。在农村流传着“三代不读书,好比是笨猪”的说法,从中可以直白地看出农村人对教育的看法,但这不能代表他们有着强烈的升学愿望和搞好自身教育质量的自信心。农村普遍存在的消极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农村很多家长中流行着这样的思想:“我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能多识几个字,不至于是文盲,以后出去打工也方便点。”而孩子也认为:“反正我长大了要和已经出去的哥哥、姐姐们一样打工,那么我就不需要认真、努力地下功夫搞好学习。”

第二,在农村存在缺乏自信的想法。有的家长和孩子觉得农村的孩子天生就不如城里的孩子聪明,没有他们学习能力强,相对于城里的孩子和别的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来说就不适合学习,学习不好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对农村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责任推卸。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反正农村的教学设备差,又没有好的教师,稍微好的教师不是留在城里就是最终想方设法地离开农村,在这样的条件里又怎么能学得好呢?

第四,学习无用论。有一部分人认为反正现在考上大学或者上了什么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分配工作了,铁饭碗没有了,出来又不一定能找到工作,那还不如早点进入社会挣钱来得实惠,省得花了钱又不知前途如何。

三、如何在思想意识方面着手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

1.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大家都认同教育非常重要这一点,但教育究竟有多重要,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很多人还不能认识到,这就会使很多人在面临困难与选择时不再选择学习作为自己坚定的目标。特别是在近年来教育成本的增加已经超出了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而就业状况又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在选择教育时有了更多的疑虑。

我们要引导农村地区学生和家长认识到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到将来进入社会进行谋生的手段,而且可以在很多方面学到使自己受益一生的东西,一时的得失不是衡量教育有用性的惟一标准,要从更远、更深的层面去看待教育。教育地位的提高可促进社会地位的提高,从而实现社会的流动。

2.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教育是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目标经常会使学习失去方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学生在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支持下的学习容易被困难所吓倒,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而不是锐意进取。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经作过一项调查,他们随机抽取了一群年龄、条件、学历等都大体相同的人,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什么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明确目标,3%的人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能把目标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25年后,再次对这群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当初27%的没有目标的人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贫困潦倒,靠社会救济金过日子,有的甚至成了流浪汉。60%的目标模糊的人,普普通通,没有什么作为,处在蓝领阶层。10%的目标明确的人成为白领阶层,属于专业人士,进入上流社会。那些占3%的把目标写在纸上并经常检查的人,成了社会的顶尖人士及各行各业的领袖。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3.树立自信心。1966年,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该报告后来被公认为20世纪社会问题研究的最重要报告之一,简称“科尔曼报告”。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而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原来的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以前想的那么大。而且,在分析学童学习水平的因果相关性以后发现,造成黑人儿童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有形条件,而是学校的社会构成,即学童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

那么,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怎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的呢?科尔曼研究发现,黑人和其他弱势少数族裔,如拉丁裔和印第安人,相比白人中产阶级,缺乏一种改变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科尔曼称之为“自我评估”(self-esteem)。受种族肤色等因素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影响,这些处于弱势的学生,自我评估比较低。也就是说,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学习的“士气”就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绩较低,而且差距越往后越大。

由此可看出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相信自己的智力不比别人差,别人可以搞好学习,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做得一样好。相信农村的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和拥有着优势教育资源的城里孩子一样学好,甚至可以做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振国.促进城乡教育起点公平[J].教育与职业,2006,(18).

[4]北京教育概况.2006.1.14.http:///.

[5]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国教育发展报,2000.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2006级研究生)

推荐访问:学生学习 层面 着手 意识 思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