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分析

时间:2022-03-16 10:32:22 浏览次数:

【摘要】 青少年犯罪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社会危害性极大,引起政府、法学界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了青少年家庭氛围、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原因,最后就如何预防及减少青少年犯罪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8-0068-02

1 研究背景

1.1 内涵界定 从法律定义来看,青少年犯罪是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依法应受到处罚的行为。从社会定义来看青少年犯罪则指青少年偏离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包括少年犯罪行为及少年偏差行为。

1.2 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特点

1.2.1 犯罪主体的年龄低龄化 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已提前至十六、七周岁,而且低龄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这是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与此同时智商也相对得到提高,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1.2.2 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具有盲目性 当前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盲目性、突发性具有明显特点。

1.2.3 犯罪类型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由于少年尚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成型,在受到贪图物质享受,一味追求精神刺激的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容易滋生好逸恶劳的思想,从而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犯罪主要为抢劫、盗窃、抢夺、敲诈,其中侵财和暴力性犯罪倾向突出。

1.2.4 团伙作案发展趋势 青少年团伙作案日趋严重,团伙作案尤其体现在抢劫、寻衅滋事犯罪中,青少年团伙作案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为青少年自身体力及心理素质的原因,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二是由于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青少年易产生孤独感,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主动或被动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团伙行为保持一致,在不良的社会交往的情况下,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1.2.5 犯罪方式智能化科技化 在物质空前发展的今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代信息传播快捷方便无形中使得求知探索欲旺盛的青少年对坏事物的接受力增强,其中大众传媒等媒介使犯罪方式、作案手段在模仿性极强青少年中的传播速度很快,使得青少年犯罪的方式和手段更趋于智能化科技化,较为明显的体现在信用卡造假、网络犯罪上。

1.2.6 青少年犯罪具有反复性 青少年相比成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改造性,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反复性,这是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具有极强的自我支配意识,这原本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但若这种心理长期受到压抑且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时很容易导致犯罪的产生。

2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

2.1 社会因素

2.1.1 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济,有很多的不完善不健全,加之市场经济其本身不可避免的负效应,造成了很多的空隙和漏洞从而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与可乘之机增多,如企业亏损破产、下岗失业现象等,青少年们身处于待业的煎熬之中。

2.1.2 社会思想氛围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对原有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道德观念、价值取、人生价值容易发生裂变,由此产生了追求物质享乐、惟利是图等腐朽的社会丑恶现象,这些滋生蔓延所形成的社会不良风气冲击这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脆弱的心理,这些偏离的价值观刺激着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使一些青少年在这种社会丑恶现象的误导、引诱和煽动下放弃原有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变的精神颓废,物质崇拜为贪图物质享受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1.3 大众传媒的影响 当今世界,大众传媒事业迅猛发展广泛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现代传媒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具有极强的导向性、渗透性和影响性,尤其对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讲更是具有影响力,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法制还不是十分的健全,在管理、宣传等环节上存在不足,从而使得一些迎合不健康口味、格调不高、趣味低下内容荒诞的作品乘机而入,对不少青少年已有的消极心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某些青少年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刺激其犯罪心理的产生、发展。其中社会上一些书刊和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淫秽场景也会给青少年的心灵造成很大毒害、腐蚀,对青少年的行为造成恶劣的行为导向。

2.1.4 网络的影响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跃式进步,互联网为人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和角度。网络作为一种"立体媒体",因其极大的信息量及快捷方便的操作走入千家万户,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逐年呈直线上升趋势。网络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但与此同时,青少年置身与这样一个毫不设防的虚拟世界中,不免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网上色情、暴力等内容使模仿性极强、有着强烈好奇心及表现欲、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耳濡目染最终导致其犯罪。

2.2 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乐园,是贯穿青少年人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它在青少年学习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教育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教育的畸形发展,由于只重智育、轻视德育,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由于教育体制本身的缺陷,教育内容的不平衡及校园内的不良因素等原因使一些学生在产生厌学情绪而成为双差生后,又被学校因追求升学率而过早的推向社会,因他们对社会的阴暗面毫无心里准备和抵抗能力,加之在教育失败中产生的自卑心理和情绪障碍,极容易走上歧途。

2.2.1 教育体制本身的缺陷 教育和管理不够配套、不够衔接。不良的学校教育体制首先表现在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在社会这种应试大环境下,通常会忽视德育教育导致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口号,次,学校法制教育宣传普及上严重缺失,部分学校只在上级检查时象征性的出板报、开讲座,而这种快餐式的做法,对法制教育普及化造成严重的阻碍。

2.2.2 教育方法、态度的局限性 中小学教育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一些教师在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方面也受到局限,不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尤其是对校园内所谓的差等生的教育,多采取刻板的批评教育式,没有深入其内心进行沟通。在此种教育模式下,逃学、辍学、学生流失社会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了青少年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加大。

2.2.3 校园内的不良因素 由于青少年自身身体的发育及受到影视作品、社会风气的影响,校园内早恋及团伙集结现象时有发生,青少年处于身体及心理的发展形成阶段,容易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与左右,部分学校对校园内产生的学生团伙集结及早恋现象没有及时的预防处理,最终导致校园暴力现象的产生,严重的则酿成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2.4 教学内容的不平衡 学校不应只注重升学率不注重法制教育,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被忽略,注重基础知识、知识的教育的同时缺乏法律常识,道德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只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导致部分青少年信心丧失,自暴自弃,产生消极的心理甚至仇视心理、报复心理,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3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导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是否可以身心健康的成长,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着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家庭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贯穿一生,价值观的形成,生活目标的树立,行为处事的方法都带有明显的家庭烙印,因此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处身心健康的人,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身心亚健康的发展和思想价值的偏差,诱发违法犯罪的行为。常见的家庭不良环境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2.3.1 家庭暴力 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使青少年心理畸形,崇尚暴力,缺乏基本的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3.2 残缺的家庭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感情生活的开放发展,离婚率也逐年升高,夫妻双方离异导致家庭结构残缺,使得青少年在成长发展当中幼小脆弱的精神受到强烈冲击,缺少完整的父母关爱,情感失衡,容易情感脆弱、心理失衡和人格扭曲更容易被不良因素利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3.3 淡漠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淡漠,家庭成员互相缺乏关心,导致父母对于青少年的行为不闻不问,不能及时纠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无形当中成为孩子走上犯罪之路的消极推动作用。

2.3.4 父母的不良导向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自身行为有偏差,其行为必然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因此犯罪家庭较正常家庭青少年犯罪几率相对较高。

2.3.5 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分为两类,其一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些“小太阳”“小皇帝”“小公主”当仁不让的成为家庭的核心,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的物质需求过于得到满足,认为一切的所得都是天经地义的,从不替他人着想,贪婪、自私、任性,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二,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严。这类父母对孩子只重管束、过度施压,甚至常常棍棒相加,孩子内心压抑、苦闷,为逃避家长的施压孩子会逃离家庭结交坏人,容易误入歧途。

3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3.1 社区预防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区资源,社区介入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介入方面,其中及其显著的功能是亲情教育指导、家庭咨询和家庭救济等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也说明社会正常功能的缺损和不足,然而社区工作的介入正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和不足,社会工作具有治疗功效,具备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良性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社区是认识社会的窗口,具有地缘关系及归属关系,易于发动群众的力量。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矫正要需要国家、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使被矫正青少年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研究表明,人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社区为依托的平台,构建一个和谐、健康、良性的社区环境对预防及矫正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3.2 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完善我国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权益以的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立法技术,对青少年网民进行法律意识的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中树立法制权威,增强其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同时,大力整治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特别是对毒害青少年严重的"黄、赌、毒"要实行长期的专项斗争,逐步清除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舆论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风气,形成一股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强大社会心理力量。

3.3 学校预防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校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及经验,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上,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道德法律教育。在教育内容上,采取平衡的教育方针,避免只重成绩不重德育的片面教育思想,清除校园内的次社会化现象,与家庭预防相结合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有效的屏蔽不良导向及诱导。

3.4 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要能力智力水平培养,也要道德法律教育培养,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尺度不能一味溺爱也不能一味高压压制,采取尺度合适关系和谐的教育方法。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这一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教育。四是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阶段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走向,要以适当的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良性的导向,把握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走上邪途。

4 参考文献

1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法律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因素 青少年犯罪 社会 分析

猜你喜欢